新書推薦: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谁控制了国家的信贷额度
谁就是实业和商业的主人
房价涨跌,通货膨胀,泡沫与萧条
一切经济周期的真相都藏于信贷中
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经济学家与投资者却对此视而不见
|
內容簡介: |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用主导的社会,银行的储备金远远低于储户存款额,企业靠债务维持日常经营的现金流、个人靠贷款买房、政府用透支预算来支付福利与支持基础建设......但这个社会依旧运转正常,因为在后面支撑我们经济的是信用,就是我们相信负债方的未来收入支持在我们约定的时间内偿付债务。但是,假如大家对这种未来的预期消失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当恐惧蔓延时,整个经济就陷入了崩溃。流动性丧失、挤兑、银行甚至政府破产,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信用危机。
1932年,罗斯福新政的第1步举措就是短时间内关闭银行,目的就是让银行有时间重塑信用。
2008年的次贷危机,从本质上也是一场信用危机,大家手里有说不清数量的次级债,都在担心自己的债权人、债务人、客户、上游金融服务商会破产,于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陷入崩溃。
希腊政府因为不能自己制定货币政策,从而难以解决债务问题,所以濒临破产。我们的金融市场变得更为复杂,而且更为依赖信用,同时我们的金融体系也变得更为脆弱。
但是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当今的信用经济会变得比以往都要复杂的多,在美国出现了高频交易、暗池这些监管层根本搞不清楚的新要素。无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渴望加入金融市场,而这将为金融市场带来更多复杂的全新商业模式,这既意味着机会,但也意味着风险。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用主导的社会,银行的储备金远远低于储户存款额,企业靠债务维持日常经营的现金流、个人靠贷款买房、政府用透支预算来支付福利与支持基础建设......但这个社会依旧运转正常,因为在后面支撑我们经济的是信用,就是我们相信负债方的未来收入支持在我们约定的时间内偿付债务。但是,假如大家对这种未来的预期消失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当恐惧蔓延时,整个经济就陷入了崩溃。流动性丧失、挤兑、银行甚至政府破产,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信用危机。
1932年,罗斯福新政的第1步举措就是短时间内关闭银行,目的就是让银行有时间重塑信用。
2008年的次贷危机,从本质上也是一场信用危机,大家手里有说不清数量的次级债,都在担心自己的债权人、债务人、客户、上游金融服务商会破产,于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陷入崩溃。
希腊政府因为不能自己制定货币政策,从而难以解决债务问题,所以濒临破产。我们的金融市场变得更为复杂,而且更为依赖信用,同时我们的金融体系也变得更为脆弱。
但是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当今的信用经济会变得比以往都要复杂的多,在美国出现了高频交易、暗池这些监管层根本搞不清楚的新要素。无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渴望加入金融市场,而这将为金融市场带来更多复杂的全新商业模式,这既意味着机会,但也意味着风险。
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旗下的网上银行在2018年6月正式开业,这家银行创下了金融行业的数个第1:
第1家名副其实的直销银行,没有实体店,主要业务通过网上实现。
第1家靠互联网大数据征信的银行。
第1家不依靠存款,而是靠自有资金与小额贷款的资产证券化获得现金流的银行。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新技术会为我们信用经济的大家族中加入什么古怪的新成员?这意味着怎样的机会与挑战,又意味着我们的经济会面对怎样的风险?
而这正是这本书讨论的主题。
|
關於作者: |
保罗舒尔特
舒尔特研究院创始人,银行、金融科技、银行算法与信贷算法专家。拥有27年的亚洲金融市场买方与卖方经验。曾先后在瑞士信贷、雷曼兄弟、野村证券与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从事投资策略研究。公职方面,20世纪80年代曾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20世纪90年代曾在印度尼西亚财政部任职。学术方面,他是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商学院新兴市场企业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并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学院授课,以及在哈佛商学院与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商学院的合作项目中任教,授课课程包括资本市场、银行周期与行为金融。
译者简介
保罗舒尔特
舒尔特研究院创始人,银行、金融科技、银行算法与信贷算法专家。拥有27年的亚洲金融市场买方与卖方经验。曾先后在瑞士信贷、雷曼兄弟、野村证券与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从事投资策略研究。公职方面,20世纪80年代曾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20世纪90年代曾在印度尼西亚财政部任职。学术方面,他是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商学院新兴市场企业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并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学院授课,以及在哈佛商学院与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商学院的合作项目中任教,授课课程包括资本市场、银行周期与行为金融。
译者简介
郑磊
经济学博士,Global Fintech Lab专家顾问,深圳管理咨询行业协会金融与资本市场专委会主任,曾担任香港知名投行执行董事,国家级智库咨询项目负责人,跨国企业高管,翻译出版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财经专著30多部,并为多所大学讲授经济金融与管理课程。
郑扬洋 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专业学生,参与翻译多部金融科技方面的译著。
|
目錄:
|
赞誉
推荐序
译者序
致谢
网站资料
引言解开密码的几个数字■
第一部分银行信贷如何影响经济
第1章必须了解的基本概念■
第2章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差别很小■
第3章信用危机剖析与现实世界的例证■
第二部分我是政府的,我帮你打破银行系统
第4章银行失职之后的债务社会化为何凯恩斯经济学不管用了■
第5章为何银行家在艰难时期求助另类银行模式■
第6章央行承担最大负担并将主导结果■
第7章银行和政策如何拯救股票、外汇和房地产市场■
第三部分插曲
第8章为何政府和机构陷入债务困境■
第四部分金融基础架构的革命
第9章革命已经发生而且进展迅速■
第10章另类投资革命■
第11章新兴国家大数据和小企业贷款革命■
第12章银行与大数据公司:PayPal、Palantir、阿里巴巴和恒生■
附录■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警惕即将到来的危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不是黑天鹅事件,而是灰犀牛事件。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他编写的《大萧条》(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中,提到导致发生债务紧缩型衰退的首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者没有理解或注意到,在开始令人不快的去杠杆过程之前,表面繁荣的经济背后隐藏着极高水平的债务。
尽管金融业在过去和未来都将经历众多创新,但是信贷无疑都是一种解决社会经济运转问题的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这就是研究信贷和信贷周期对于经济的重要性所在。信贷是经济所需的氧气,而经济学研究却一直都忽略了这个因素。这是现代标准经济学留下的众多缺陷中的一个。本书从一个几乎纯粹竞争世界里的企业角度,试图找出让市场出清的价格。它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是一模一样的,市场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基于其最大利益采取行动,而样做会让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该模型还假定人们主要使用自己的钱。
作者之所以重视信贷,这与其工作经历和背景有关。他是一个真正对银行业有深刻了解的专家,在本书里向读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翔实的信贷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有证据表明,在一个周期中,消费和信贷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得非常充分和具有说服力。高净值个人的投资策略乃至投资组合的构建,一个非常合理的出发点应该是从了解一个国家的信贷周期入手。股票估值、住房价格、债券价格和货币价值,都取决于一国的信贷周期。通货膨胀、资本形成以及其他来自信贷的经济数据,都与此有关。
那些次一级和衍生出的经济变量(如收入、成本和市盈率等)的变化要晚于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当信贷处于上升周期时,股票、房地产和货币价格会同时上涨。它们受到信贷的推动,就像月亮总是绕地球运动一样确定。类似地,当信贷周期降下帷幕时,股票、房地产和货币几乎肯定会同时下跌。经济数据也受制于信贷变化。本书剖析了信贷趋势的各个阶段,展示了不同的资产类别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提供了一个资产配置时间表建议。
作者特别提醒了外债清偿(去杠杆)对一国经济环境的巨大冲击。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里,资本是流动的,很多国家不仅用尽了自身的储蓄,而且积累了天文数字的外债。这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导火索。
本书提到的金融科技(FinTech)对于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都不能动摇信贷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新技术可以让资本配置变得更有效率,我们能够在不远的未来看到,金融科技使得个体信用能够建立在更加广泛和稳固的基础上,从而使得信贷能够更加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贷趋势还会告诉我们在泡沫不可维持时,要及时跳出陷阱。中国也和大部分主要经济体一样,正走在信贷去杠杆的路上。这是一个痛苦而且无法回避的过程。除了要注意之前积累的金融泡沫有可能破灭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在信贷周期之外,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更大的经济周期康波周期。而这个康波周期的尾部正好与信贷紧缩周期叠加了,作者提醒2008年金融危机的前奏是2007年就已经开始的经济衰退。这种情形是否会在这一波经济衰退过程中再次发生呢?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低落(衰退甚至萧条)的经济周期和一个信贷去杠杆化阶段,这两个周期可能强化并生成一个恶性循环,加上美国发起的针对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战,所有资产都将价值趋贬,即便不爆发全球性的危机,也将会是一段相对艰苦的岁月。
如果说,全球经济学家大多数都没预料到上一场危机的话,那么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按照作者的分析框架,一场新的危机正在酝酿,正在无情地逼近我们。为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希望顺利度过这段艰难岁月,迎接下一波伴随着生物科技、新能源和金融科技等技术到来的新康波周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