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理工大学罗森林教授数十年科研与教学经验总结。全书特色如下:? 纵向(从顶至下)分为三个层次,从基础理论到技术方法再到工程实践;横向全面覆盖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万物互联网络、军用专用网络等实际应用,并融入网络空间文化规律等内容。通过本书可以较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和理解信息网络领域的重要知识点,掌握信息网络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从更高层次认识信息网络的系统工程思想,实践信息网络的全面技术。
? 体系结构上强调系统性、全面性和层次性,从重要知识点入手浓缩其理论与技术,在抓住其精要的同时尽量覆盖相关信息,在涵盖了多门单项技术内容的同时保持了结构的清晰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内容全面但不厚重,重点突出且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 知识内容上注重深入性、先进性和时效性,注重信息网络空间理论与技术的动态发展演化,理论分析全面、深入,技术先进、时效性强。
? 教学应用上能满足各类高校多样化人才长期培养的需求,可供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对抗等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应用人员阅读和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全面地研究和论述了信息网络相关理论及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数据通信基础、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信息网络通信协议、信息网络基础应用、信息网络规律特征、信息网络文化基础、信息网络技术实践等。本书可满足高校多样化人才长期培养的需求,可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对抗等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应用人员阅读和使用,对从事信息网络空间相关研究的人员具有重要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罗森林:1968年生,教授、博导。1992年、1995年分别获得哈尔滨电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电磁测量及仪表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学位;2000年10月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计算机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北京市教学名师,学科专业责任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长,出版著作1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批专利20多项,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ISCC)发起人,获省部级以上荣誉30多项。教育部、北京市、国防特色专业和工信部重点专业建设负责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器学会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广西信息安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目錄:
|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信息及其信息系统
1.2.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1.2.2信息系统及其功能要素
1.3信息网络知识基础
1.3.1复杂网络基本概念
1.3.2信息网络基本概念
1.3.3网络空间基本概念
1.4网络空间发展简况
1.4.1网络空间的起源
1.4.2网络空间的发展
1.5小结
1.6习题
第2章网络数据通信基础
2.1引言
2.2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2.2.1基本概念
2.2.2数据通信网的分类
2.2.3数据通信网的性能指标
2.3数据通信网传输
2.3.1传输媒介
2.3.2通信方式
2.3.3信道容量
2.3.4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2.3.5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2.3.6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2.3.7信道复用
2.4数据通信网交换
2.4.1电路交换
2.4.2报文交换
2.4.3分组交换
2.4.4交换技术比较
2.5数据的差错控制
2.5.1差错类型与差错控制
2.5.2纠错编码
2.6小结
2.7习题
第3章信息网络体系架构
3.1引言
3.2有线和无线网络
3.2.1有线网络
3.2.2无线网络
3.3局域和广域网络
3.3.1局域网
3.3.2广域网
3.4公共和专用网络
3.5窄带和宽带网络
3.6小结
3.7习题
第4章信息网络基础应用
4.1引言
4.2计算机互联网
4.2.1计算机互联网简介
4.2.2因特网
4.3公共电话网络
4.3.1公共电话网系统架构
4.3.2公共电话网接入技术
4.4移动通信网络
4.4.1移动通信网络简介
4.4.2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4.5广播电视网络
4.5.1广播电视网的发展
4.5.2广播电视网的结构
4.5.3广电接入网双向改造
4.5.4三网融合
4.6无线传感网络
4.6.1无线传感网络简介
4.6.2无线传感网络管理平台
4.7万物互联网络
4.7.1物联网简介
4.7.2物联网的系统
4.7.3物联网的应用
4.8军事专用网络
4.8.1军事专用网简介
4.8.2典型军事专用网
4.9小结
4.10习题
第5章信息网络通信协议
5.1引言
5.2网络协议简介
5.2.1网络协议分层结构
5.2.2参考模型
5.3TCPIP
5.3.1TCPIP基本概念
5.3.2TCPIP体系结构
5.3.3网际协议
5.3.4路由选择协议
5.3.5用户数据报协议
5.3.6传输控制协议
5.3.7资源预留协议
5.3.8IPv6协议
5.4ATM
5.4.1ATM的基本概念
5.4.2ATM体系结构
5.4.3ATM的信元结构
5.4.4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5.5IP over X
5.5.1IP over ATM
5.5.2IP over SDH
5.5.3IP over MPLS
5.6移动通信协议
5.6.13G空中接口协议栈
5.6.24G空中接口协议栈
5.7其他协议
5.7.1无线传感网络体系结构
5.7.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5.8小结
5.9习题
第6章信息网络规律特征
6.1引言
6.2复杂网络的特征量
6.3复杂网络基本特征
6.3.1度分布的幂律特性
6.3.2聚集特性
6.3.3小世界特性
6.3.4自相似性
6.3.5网络拓扑特性
6.4信息网络主要规律
6.4.1基础定律
6.4.2技术规律
6.4.3发展规律
6.5信息网络思维模式
6.5.1人类几种主要思维模式
6.5.2信息网络思维基本含义
6.5.3信息网络思维的主要模式
6.6信息网络部分模型
6.6.1拓扑结构典型模型
6.6.2信息网络传播模型
6.6.3社交网络模型实例
6.7小结
6.8习题
第7章信息网络文化基础
7.1引言
7.2网络文化知识基础
7.2.1文化的基本概念
7.2.2网络文化的概念
7.3网络文化主要功能
7.4网络文化基本特征
7.4.1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
7.4.2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
7.4.3网络文化的主体特征
7.5网络文化社会影响
7.5.1网络文化的正价值
7.5.2网络文化的负价值
7.6网络文化法律法规
7.7网络文化若干悖论
7.8小结
7.9习题
第8章信息网络技术实践
8.1引言
8.2网线的制作与测试
8.2.1实验目的
8.2.2实验环境
8.2.3实验原理
8.2.4实验方法
8.2.5实验要求
8.3局域网组建与配置
8.3.1实验目的
8.3.2实验环境
8.3.3实验原理
8.3.4实验方法
8.3.5实验要求
8.4路由器及路由协议配置
8.4.1实验目的
8.4.2实验环境
8.4.3实验原理
8.4.4实验方法
8.4.5实验要求
8.5网络数据捕获系统
8.5.1实验目的
8.5.2实验环境
8.5.3实验原理
8.5.4实验方法
8.5.5实验要求
8.6网络编程
8.6.1实验目的
8.6.2实验环境
8.6.3实验原理
8.6.4实验方法
8.6.5实验要求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国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之后,相继建立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及博士点,信息科技已向网络空间发展。广义的网络是由具有无结构性质的节点与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体系,其中直接承载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管控和应用的信息网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必修教学内容,几乎所有的重点院校均有这些学科和专业。同时,广大民众均已直接接触网络、应用网络,工作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类网络。
本书基于广义网络空间的概念,重新思考信息网络相关理论与技术,并根据工程教育认证以及OBE培养方案的要求,在介绍具体理论、技术的同时注重思维方法的分析,以持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本教材的蓝本讲义已在信息对抗技术专业试用多年,实践证实,对促进学生主动性探索、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积极效果。
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问题涉及面很广,知识内容庞大复杂,其本身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遵守全量大于各分量之和的原理。本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层次性,突出重要知识点,充分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让读者掌握信息网络的核心内容。
本书纵向上从上至下分为三个层次,即信息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信息网络的基础技术讨论、信息网络的工程实践与应用; 横向上融入了军事专用网络、网络空间文化等内容。本书从其重要知识点入手浓缩信息网络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在抓住其精要的同时尽量覆盖相关信息,在涵盖了多门单项技术内容的同时保持了结构的清晰和知识的系统性,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本书注重信息网络空间的动态发展和时空范围,紧跟信息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时效性强,并注重信息网络的基础性理论分析深入性和技术先进性。通过学习信息网络文化基础,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网络文化,有效地促进信息网络应用的健康发展。本书深入讲解信息网络的理论特征,故同样适用于研究生教学。通过本书,可以较为系统、全面地学习、理解信息网络领域的重要知识点,掌握信息网络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从更高层次认识信息网络的系统工程思想,同时还可以实践信息网络的具体技术。
本书充分考虑读者的兴趣(既有理论内容又有技术应用的系统设计与实践,还有需要思考的创新性内容)和讲授内容的灵活性(既可以作为独立的理论教材,又可供主干课程用作辅助实践教材,讲授时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在内容、方法上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讲授时可根据学时数以及学生兴趣程度及时选取合适的章节,浅显讲解时可只讲其基本概念、原理; 深入讲解时可讲其基本体系结构以及设计、实现的方法。
本书由罗森林、吴舟婷、潘丽敏共同撰写,其中第2、3、4、5、8章由吴舟婷主要负责撰写,第6、7章由潘丽敏主要负责撰写,其余部分由罗森林负责撰写。罗森林负责全书的章节设计、内容规划和统稿。同时,衷心感谢盛东亮先生详细、认真地修改书稿,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时间所限,加之笔者能力的限制,对于书中的不足、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使其日渐完善。谢谢!
罗森林于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