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近年来,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各种成果大量涌现。然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对跨层词汇化和句法、语义和语用等现象的关联研究,尤其是跨层词汇化动因和机制等理论方面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本书作者在先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句法、语义、语音、动因和机制等理论方面对跨层词汇化进行进一步探讨总结。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性质、范围、特点、动因、机制等问题,重点探讨了跨层词汇化的句法特征、语义基础和语音变化等一系列特点,探索了跨层词汇化的演变动因、演变机制等规律,尝试回答和解决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關於作者: |
刘红妮,女,1976年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尤其是词汇化和跨层词汇化等领域。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曙光计划人才项目1项。
|
目錄:
|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角度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词汇化与语法化
2.1引言
2.2语法化
2.2.1语法化的概念
2.2.2语法化的已有研究成果
2.3 词汇化
2.3.1 词汇化的含义
2.3.2 词汇化的相关研究概况
2.4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不平衡性
2.5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界限等问题
2.5.1国外关于二者关系的观点
2.5.2国内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
2.5.3 汉语双音虚词演变现象的归属问题
2.5.4 我们的思考和观点
2.6 小结
第三章 非句法结构的跨层词汇化概说
3.1引言
3.2 汉语词汇化的两种类别
3.2.1 句法结构的短语词汇化
3.2.2非句法结构的跨层词汇化
3.3 跨层结构及其词汇化的提出与发展
3.3.1 之前的相关术语及研究
3.3.2 跨层和跨层结构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3.3.3 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3.3.4近年来对跨层结构的再思考
3.3.5为何仍沿用跨层结构这一名称
3.4 汉语跨层词汇化的范围
3.4.1 是否包括一些特殊的现象
3.4.2 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结构
3.5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提出
3.5.1 国外研究概况
3.5.2 国内研究概况
3.5.3 存在问题及本课题的提出
3.6结语
第四章 句法特征
4.1 引言
4.2特点功能
4.2.1 句法位置
4.2.2 演变结果
4.2.3 句法功能
4.3 句法条件
4.3.1 成分相邻
4.3.2 高频使用
4.3.3 虚实组块
4.4句法构式
4. 4.1 组块化后的常项和变项形成句法构式
4. 4.2跨层词汇化发生在特定的句法构式中
4.4.3关于跨层组合发生词汇化的构式域
4. 4.4 跨层词汇化中构式变化与否
4.5 句法演变
4.5.1实词的变化与跨层词汇化
4.5.2虚词功能的变化与跨层词汇化
4.5.3词序的变化与跨层词汇化
4.6 结语
第五章 语义基础
5.1 引言
5.2 语义条件
5.2.1实义或虚义跨层语义组合
5.2.2成分大多出现语义的泛化和虚化
5.2.3 跨层词汇化后要形成新的凝固语义
5.3 语义来源
5.3.1 词义来源和构式义来源
5.3.2 原组成成分意义和构式义双重来源的语义整合
5.4 语义获得
5.4.1 语义双重心
5.4.2 语义单重心
5.4.3 语义超重心
5.5 语义变化
5.5.1 原组成成分的三种语义变化
5.5.2 词语整体语义的变化
5.5.3句子语义重心的转移和结构信息的调整
5.6语义滞留
5.7 结语
第六章 语音变化
6.1 引言
6.2 双音化
6.2.1 双音化是跨层词汇化中最重要的语音变化
6.2.2双音化大多在句法、语义弱化后诱发跨层词汇化
6.2.3双音化经常会伴随单音成分使用范围的缩小而发生
6.2.4双音化有时会连带四字句促进跨层词汇化
6.3语音凝固
6.3.1非句法结构语音停顿转移改变
6.3.2两个单音成分凝固成一个双音音段
6.4语音磨损
6.4.1语音弱化
6.4.2语音减短
6.4.3语音脱落
6.5语音变化对跨层词汇化的影响
6.5.1双音化对跨层词汇化的根本诱发
6.5.2语音凝固的作用
6.5.2 语音进一步磨损的影响
6.6 结语
第七章 演变动因
7.1引言
7.2 语用原则
7.2.1 语言经济原则与结构简化
7.2.2 表层结构简化:结构成分省缩
7.2.3 深层结构简化:结构关系简化
7.2.4 不过量准则与语用推理
7.3 语用推理
7.3.1 语用推理与语义演变
7.3.2 语义泛化前提
7.3.3 语境吸收基础
7.3.4 转喻认知过程
7.4 语用表达
7.4.1 创新、扩展与约定俗成规约化
7.4.2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表达
7.4.3 汉语从文言到白话的演变
7.4.4 口语的促动和书面语的仿用
7.5 结语
第八章 演变机制
8.1引言
8.2 重新分析
8.2.1重新分析是跨层词汇化最重要的演变机制
8.2.2 跨层词汇化重新分析的前提和条件
8.2.3 跨层词汇化重新分析的起因
8.2.4 跨层词汇化重新分析的演变阶段和过程
8.2.5 跨层词汇化重新分析的特点
8.3 扩展
8.3.1 扩展和类推
8.3.2 扩展是跨层词汇化的重要演变机制
8.3.3 跨层词汇化中扩展机制的具体表现
8.3.4扩展不明显甚至不发生的现象
8.3.5 重新分析后的扩展诱发再重新分析的现象
8.3.6 汉语跨层词汇化中扩展的限制
8.4 结语
第九章 结语
9.1 概要总结
9.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一
由于汉语中的非单音节单词都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词汇化过程逐渐形成的,所以, 长期以来词汇化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对于由各种句法结构凝固而成的单词,由跨层结构而词化的单词因其不是语义和形式相匹配的基本语言单位,自然更是词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虽然随着各种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引入和借鉴,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发展,各种研究成果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然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比如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尤其是结合特定语言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深层次探讨就更少了。而刘红妮女士的这本《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研究》,正是这方面的重要突破与尝试。众所周知,关于词汇化研究方面的课题,当前最应该加强的是对于汉语词汇化的条件与过程、动因与机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而且,由于汉语词汇化现象关联着句法现象,也关联着语音现象,研究词汇化也必然会影响着整个汉语的语言系统的整体,所以,词汇化研究自然应该与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对词汇化现象本身的认识。而汉语的跨层结构是与一般的词或词组的组合完全不同的构造模式,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然而,迄今为止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无论具体现象的发掘还是动因模式的探索,都还不够全面深入,尤其是许多与汉语跨层有关的语言发展现象,大多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从而使得不少语言事实没能获得恰当的解释,语言规律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揭示。刘红妮女士的这本正是建立在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理论基础之上,展开的汉语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系统研究。作者力求将汉语词汇化分为句法结构的短语词汇化与非结构的跨层词汇化两大类,并且限定并明确了跨层词汇化的范围,重点探讨了跨层词汇化的句法特征、语义基础和语音变化等一系列特点,探索了跨层词汇化的演变动因、演变机制等规律,并且挖掘出一系列跨层结构词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特点和规律。这本专著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纵观全书各个章节,作者在长期致力于跨层词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词汇化和语法化相结合的角度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性质、类别、特点、动因、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力求从句法、语义、语音,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等方面探讨跨层词汇化的现象和规律,尝试回答和解决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作者不但对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的各方面语言学习都作了全面的描写,考察了许多跨层结构词汇化现象的来源和历史演变,而且还从理论和方法上作了探索。本书无疑是针对汉语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的一项系统性成果,其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均很重要。我认为,这本论著的学术价值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对汉语跨层结构词汇化现象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刻画了跨层结构词汇化的事实全貌,建立的框架和体系形成完整的事实和理论系统,使人们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来源和演变,特点和规律,有了基本的了解,为汉语词汇演变历史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其次、为汉语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设立了可资参考的基本框架,提出全新的分类标准,确定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范围,揭示出跨层结构词汇化在句法、语义和语音上的全貌以及演变的动因、机制规律。再次、在探讨跨层结构词汇化在句法特征、语义基础和语音变化方面的特点的同时,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演变动因、演变机制等规律作了挖掘和揭示,并归纳了跨层结构词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对语言事实细致描写的基础上,注重总结其深层的语言演变的理论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意识。最后、对跨层词汇化演变发展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其它一些语言演变现象,比如结构简化与跨层词汇化、句法构式与跨层词汇化等,都作了相当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解释。刘红妮女士读博以来,一直跟我有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根据我对其学术水准与专业精神的了解,尤其在全面通读了这一著作之后,我觉得,这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但语料扎实可信,分析细致周详,理论严密而又有创新。而且,据我所知,这本论著基本完成后,作者还加以不断修改,力求精益求精,经过多年打磨、修订才终于正式定稿。应该说,本书全面拓展了汉语跨层词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具有特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有鉴于此,我非常乐意为之作序,积极推介这一重要的学术论著。
张谊生
2019年1月于上海师范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