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編輯推薦: |
尽管人们经常称赞纳博科夫,说他是那个时代*秀的文体大师,但许多读者仍为他在语言上的处心积虑感到烦恼。在他们看来,纳博科夫的句子过于精雕细刻、关注自身,以至于无法表达真正的感情,甚至说不出什么名堂来。这倒让纳博科夫找到了知音,因为这些读者对他的反应恰恰是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反应。从托尔斯泰的前提出发,他的看法很正确。莎士比亚的句子表明,他对语言的控制力让人难忘。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纳博科夫权威传记的*卷,讲述纳博科夫在去美国之前的生活与创作。作者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史与其童年写起,到纳博科夫一家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作者复原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并揭示其谜一般的个性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揭示出其对人类意识的哲学思考,描述其哲学观的发展轨迹,并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就这些观念之于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加以阐发。
|
關於作者: |
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纳博科夫研究权威。他最负盛名的学术成果包括两卷本纳博科夫传传记,关于纳博科夫《微暗的火》《阿达》的研究著作等。
|
目錄:
|
插图说明
日期说明
引言
第一部分俄罗斯洛蒂第一章自由血统:过去的花样
第二章醒来的世界(圣彼得堡,1899-1904)
第三章第一次革命与第一届杜马(圣彼得堡,1904-1906)
第四章蝴蝶(圣彼得堡,1906-1910)
第五章学校(圣彼得堡,1911-1914)
第六章恋人与诗人(彼得格勒,1914-1917)
第七章初尝流亡滋味(克里米亚,1917-1919)
第二部分欧洲西林第八章成为西林(剑桥,1919-1922)
第九章重组(柏林,1922-1923)第十章缪斯登场(柏林,1923-1925)
第十一章流亡生活场景(柏林,1925-1926)
第十二章异想(柏林,1927-1929)
第十三章作家纳博科夫
第十四章《防守》
第十五章反与正(柏林,1929-1930)
第十六章明亮的书桌,黑暗的世界(柏林,1930-1932)
第十七章远景(柏林,1932-1934)
第十八章翻译与转换(柏林,1934-1937)
第十九章奔波(法国,1937)
第二十章《天资》
第二十一章穷困(法国,1938-1939)
第二十二章寻找出口(法国,1939-1940)
致谢
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先后因俄国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背井离乡、漂泊流转,现代历史严重扭曲了他的生活,对于这场变革,他几乎无法漠视。可是,没有人像他那样顽强地执着于个人的事业,或者说,没有人比他更坚定地与时代保持着距离。1917年二月革命后,他的父亲担任第一届临时政府不管部部长,因为反对沙皇,父亲遭遇监禁,并被剥夺宫廷头衔。在如此混乱的年代,纳博科夫继续写着他的爱情诗,仿佛身边什么也没有发生。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冲进冬宫的那个夜里,纳博科夫写了一首诗,并注释说:写作过程中,我能听到街上传来的尖利的来复枪声和机枪讨厌的嗒嗒声。
他出生在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家境相当富有。十七岁时,他继承了家族最宝贵的遗产,那些奢华的庄园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当时的主人是别兹博罗德科公爵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主管。但是革命和移民很快迫使他不得不以写作为生阅读对象是那些萍漂梗泛、阮囊空空的流亡者,数量不满百万。三十年代后期,纳博科夫和妻子的生活穷困潦倒,若没有一些救济机构和像拉赫马尼诺夫等崇拜者的慷慨相助,他们很难活下去,更谈不上逃离希特勒的魔掌、前往美国了。在美国,他们的生活相对要好一些,但仍然捉襟见肘。直到《洛丽塔》大获成功以后,花甲之年的纳博科夫才重新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从康奈尔大学退休后,他去了欧洲,在瑞士定居。住在一家豪华的旅馆里,他可以不受打扰地写作,除了童年的那五十个家仆现在换成了穿制服的侍者以外,历史的沧桑陵谷之变似乎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任何痕迹。
纳博科夫个人戏剧的每一幕都是在无法逆料的不同背景下上演的。最初是帝俄的小小一角,那是圣彼得堡独具魅力的地区,革命前的文化给它披上了绮丽的晚霞;从那里驱车两小时,则是一座庄园,一片杉树林,一条河,纳博科夫魂牵梦绕的故园。接着是俄侨阶段,一个物质贫困,知识丰饶的时期,到处是幽闭恐怖症和钩心斗角,还有不可避免的离散。又一个二十年,纳博科夫的美国时期,在那里,他们每逢寒假就得从一个教授家搬到另一个教授家;夏天则是彻底的游牧生活,他们开着汽车,从一家汽车旅馆到另一家汽车旅馆,他寻觅着蝴蝶的栖息地,寻觅着《洛丽塔》等小说的灵感。最后重返欧洲,十五年里,站在蒙特勒皇宫旅馆的高处,他俯视着日内瓦湖上的水鸟。
随着每一幅背景的改变,那些配角也在发生变化。在彼得堡的一个街角,一个小男孩停了下来,他的父亲正在跟老托尔斯泰聊天;在巴黎,一个瘦瘦的俄国作家正在乔伊斯和匈牙利足球队面前朗读自己的法语作品。在流亡欧洲时期,纳博科夫跟移民作家中的朋友和敌人的关系对英语读者来说也许没有多大意义,但对纳博科夫本人却很重要:坚定的卢卡什,温和的艾亨瓦尔德,敏锐严厉的霍达谢维奇,狡猾的阿达莫维奇,善妒的蒲宁。在美国,纳博科夫最亲密的朋友应该是埃德蒙威尔逊,直到最终恶化为一场越洋的谩骂和争讼。其他朋友包括(按照字母顺序):莫里斯毕晓普,罗伯特弗罗斯特,豪尔赫纪廉,詹姆斯劳克林,哈利列文,玛丽麦卡锡,约翰克劳兰塞姆,梅萨顿,艾伦泰特,E.B.怀特和凯瑟琳怀特。在最后一幕中,纳博科夫从公共生活中退隐,跟家人生活在一起,仅仅会见一些老朋友、出版商、借瑞士之地利的作家名流、批评家以及一些矢志不渝的拥趸。这段时期最有爆炸性的故事应该是纳博科夫与威尔逊及传记作家安德鲁费尔得的不和。
但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孤独的人,有关他的生平故事应该集中于他那谜一般的个性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其中有三点非常突出。第一,他非同寻常的自信:有谁敢在一部非虚构的作品中这样开头:我像一个天才一样思考?第二,他对别人强烈、专注、始终不渝的感情。尽管交友十分有限,但他对父母、妻儿的爱可谓情深意长。第三,他坚定不移的个性主义。他不容许他的鉴赏趣味或坚决的意见受到时代的调和,他讨厌集团、一般化和各种陈规惯习,讨厌独特和独立之外的一切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