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1.去日本,赏建筑:遍览日本建筑从古至今的变迁风华
2.和目前市面的同类书不同,《日本建筑的艺术》中的建筑插图,均出自专业的建筑插画师,造型精准且颜色优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日本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3.另外,《日本建筑的艺术》介绍了日本不同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适合即将出行日本的读者翻阅和制定旅行计划。
|
內容簡介: |
日本建筑艺术风格的特色可以简单归纳为简洁、非对称、强调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感受及借用。这种风格的形成历经长期的文化融合,是以传播中国、韩国的佛教文化为开端,融入日本本土文化,再加入了明治时代开始吸收的西方建筑构造原理与技法。《日本建筑的艺术》以历史、文化的视角,对日本建筑的演变史进行了宏观描画。全书配有上百幅实物摄影、解析图表、手绘水彩建筑稿等不同种类的插图,带领读者途经一个个日本建筑史中里程碑式的建筑案例,开启一段横跨史前至现代的日本建筑之旅。
|
關於作者: |
作者大卫扬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任教于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人类学。与他的妻子美智子扬多年来从事日本美学的研究。另外,他还拍摄了书中大部分图片。 美智子扬出生于中国,成长于日本,毕业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后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工作。两人曾合著过《日本建筑简介》和《日本建筑的艺术》。
|
目錄:
|
传统日本建筑概述
基本准则
前佛教文化
重建绳纹与弥生聚落
伊势神宫
阿伊努建筑
来自朝鲜和中国的影响
平城京:早期都城
法隆寺:现存最早的寺庙
奈良时代的寺庙
后佛教时期的神道教神社
发展文化个性
宫殿与府邸
山寺
极乐殿
神道和佛教建筑的融合
武士道
住宅建筑的新准则
金阁寺与银阁寺
茶之道
封建时期的寺庙
一乘谷历史遗迹
天守阁和天守阁文化
中央集权
江户:封建都城
高山:行政城镇
金泽:天守之城
白川乡:农耕村落
民家:乡村住宅
仓敷:稻商城镇
仓库的重要作用
日光的陵墓
数寄屋风格的别墅与宫殿
剧场和土俵
变迁中的日本建筑
拟洋与混合风格
传统风格的居住建筑
传统风格的客栈
传统风格的寺庙与神社
现代建筑
词汇表
参考文献
照片来源与致谢
|
內容試閱:
|
自然材料和配置对自然材料的偏爱是传统日本建筑的显著特征,尤其是木材。木材如同会呼吸般,能够适应日本的气候,它们在湿润的月份里吸收湿气,而在干燥的空气中将其释放。适当的养护和定期维修可以使传统梁柱结构存续千年。其他自然建材还包括做屋顶的芦苇、 树皮和黏土。石材被用于支撑柱子,围砌建筑平台,压牢板式屋顶。 日本建筑设计对直线条、非对称性、简练的强调,举重若轻地可以体现在前佛教神社、民家、茶室和有品位的当代室内之中。然而,另有一种对自然配置的不同喜好。自佛教从亚洲大陆传入日本不久,中式对称庙宇院落便让位于山寺的非对称布局。收敛性与丰富性日本文化中有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对丰富色彩和复杂形式的欣赏,与简洁非对称的抑制性传统构成了对比。日光市的中式风格神社陵庙可为例证。其朱红色柱列和白色石膏墙壁、精致的装饰、曲线、均衡性以及强加于自然之上的秩序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都是这些建筑的显著特征。收敛和丰富同样被喜爱,偏重哪面则取决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比如仪式性建筑被设计得华丽以增强感染力,而住宅建筑则为居住者提供有品位而放松的气氛。注重细节无论是丰富或克制的建筑环境,日本建筑师、建造者、艺术家和手艺人都对细节异常关注。尤其是远观的时候,即便建筑的整体效果是简洁的,近看也会发现诸多的细节以增添趣味。对细节的关注适用于技术和设计两方面。 比如在技术层面,传统建筑中复杂精巧的榫卯木工使其不费一钉组装,且可定期拆卸维修。在设计层面,佛寺内部咬合的屋檐可能会非常复杂,但其基本支架(斗拱组件)重复出现,使视觉呈现均衡,并统一整合于建筑之中。本土的和外来影响日本社会曾被外来文化影响多次。早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中国和朝鲜,近代则来自欧美。日本人接受外国影响并试图去模仿其文化精华。最终的结果是受外国影响被同化而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非被外来文化压倒。日本人反复地证明着这样的天赋创造性地融合不同影响并成为一种新的风格,以表达日本的价值观和审美趋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