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內容簡介: |
作者姚伯岳长期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和古籍编目工作。本书是其近十年来关于古籍工作文章的结集,分为四卷:*卷是关于藏书家的生平及史实钩沉;第二卷是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源头及馆史的考证;第三卷为版本鉴定和古籍编目中的发现与问题探讨;第四卷则是对古籍传承的理念认知。通过本书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治学历程、治学态度与治学路径,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古籍工作的热爱。沈津和韦力为本书作序。
|
關於作者: |
姚伯岳,1963年生,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系任教,1999年初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2018年作为引进人才调往天津师范大学任教。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引进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编目、古籍版本鉴定、古籍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实践、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著有《版本学》《中国图书版本学》《黄丕烈评传》《燕北书城困学集》等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被派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工作长达数年,鉴定整理其馆藏中国古文献。
|
目錄:
|
序一沈津
序二韦力
卷一 学人与书
真个苏杭闻见广,艺林嘉话遍天涯对黄丕烈及其题跋的认识与评价
黄丕烈生前居所及庐墓家系略考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发现的三部王重民先生原藏线装书
王重民1941年秘密返国史事钩沉
《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中的几位法国汉学家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收藏中的饶毓泰赠书
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芝联文库中的线装书
卷二 图书馆史与馆藏
在古籍编目中发现京师大学堂藏书楼的源头
京师大学堂第一座藏书楼原址小考
北京大学图书馆百年学术志(18981998)
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文献的收藏与整理
卷三版本鉴定与古籍编目
古籍版本鉴别和著录中的内封、牌记依据问题
活字本鉴别与著录的几个问题及思考
图书馆古籍编目中广州刻书的版本著录问题
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工作的总结报告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图书馆工作的总结报告
卷四 传统与现代
试论图书馆对其所藏古籍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古籍名著经典版本鉴赏丛书》编纂出版设想
中国传统纸张研究策略断想从开化纸说开去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史研究由何朝晖译《书史导论》所想到的
回归传统,呼唤深阅读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09年会阅读分会场的发言
后记
|
內容試閱:
|
韦力
本书作者姚伯岳先生乃是当今国内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长期任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约二十年前,经过徐雁先生介绍我得以结识姚先生,那时我刚刚买到他的大作《黄丕烈评传》。
因为爱好藏书,我对黄丕烈有着天然的崇拜,因此姚先生的这部大作令我得到了不少的收获,虽然现代版本目录学家有人对黄丕烈的学问不以为然,认为黄的书跋不过是把一些拉杂闲话融入其中,对版本目录学并无实质上的贡献。但我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一个人的历史价值,并不单纯要关注他在学术上是否有所发明,同时也要看他对后世社会风气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洪亮吉将藏书家分为五等,将黄丕烈放在第四等,称黄为赏鉴家。洪亮吉为何有此区分?后世有着不同的解读,我觉得他的这个说法应当是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言: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按其所论,专家高于博雅,想来洪亮吉将黄丕烈视为赏鉴派当有这方面的考量,毕竟藏书涉及历史典籍的方方面面,更偏重于博而轻于专。但正是因为如此,若无广博的知识,则难以应对历史典籍的浩瀚以及不同门类典籍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站在这个角度来谈,黄丕烈的重要性以及学术贡献,正体现在博雅上。如此说来,洪亮吉将其归为赏鉴派,倒是一句中肯的评价。只是如何看待博雅,倒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我在《黄丕烈评传》中果真读到了姚先生对黄的公允评价:古今藏书家大多是刻苦治学的学者、擅长于整理图书的目录学家、校勘家或热心于刻印图书的出版家,但一般也只是偏重于其中的一二种。而同时做到藏而能鉴,鉴而能读,读而能校,校而能刊,刊而能精者,则首推黄丕烈;经他所藏、所鉴、所校、所刻之书,更是身价百倍,被人珍若拱璧。正是因为作者的这种见识,虽然那时我与姚先生还未曾谋面,但心中已将其引为知己。
我与姚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那时他正为其所在之北大图书馆所藏古籍中未整理部分进行编目,但我们的话题却围绕着黄丕烈而展开。姚先生是位严谨的学者,但也有着自己的个性,面对别人给予黄丕烈的不公正评价,颇带情绪地予以反驳,这种谈话方式带给我很深的感染力。
(节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