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北京会馆碑刻文录》一书,是王汝丰先生耗费多年时间,辑录、点校的成果。所录会馆碑刻,以地域相区分者,按省分列,各省以首字笔划为序,依碑文撰写年月(或立碑年月)先后编列。工商行业会馆统一编列,不做细分。另外,还有一些北京会馆的碑记以及相关的记述,散见于清人文集中。作者都是当时旅寓北京的文士名流,又都是参与会馆建置、修葺的亲历亲见者。这些文字记述,除个别已勒石立碑,其馀均未见有碑刻,是会馆碑刻难得的补充,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弥足可贵,特编为《别录》,各篇以撰写年月为序,注明出处,并附以作者简略小传,拾遗补缺,对北京的会馆的研究不无增益。全书校勘谨严、体例完备,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
關於作者: |
王汝丰,1927年生,云南昆明人。195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1956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研究生毕业,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主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曾兼任北京市历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简史》(合著)、《中国近代史》(合著),两书均获奖;主编《清代宣南人物事略》和论文若干篇。
|
目錄:
|
目 录
山东省 1
三义庙创立义园并施棺木碑记 2
山左义园历次置地碑 6
增置宝应寺义田房间记 8
登莱义地碑记 10
重整山东登莱义园宝应寺公产碑记 12
创立三晋会馆序 16
三晋会馆箴 18
重修三晋会馆记 19
重修三晋会馆捐资题名碑 21
重修汾阳会馆记 23
重修炉神庵老君殿碑记 25
重修炉神庵老君殿碑阴题名 27
重修炉神庙碑记 29
曲沃邑侯张公重修会馆碑记 31
重修河东会馆碑记 33
重修会馆碑记 35
重修浮山会馆捐资题名 40
创建西晋会馆碑记 45
重修临汾东馆记 47
汾阳会馆捐金题名记 49
山西省 15
重修新建高庙碑记 51
山右会馆碑 53
三忠祠诗并记 55
山右三忠祠题词 57
重修三晋会馆记 59
重修三晋会馆捐款题名 61
西晋会馆扩建关帝庙碑记 65
三圣祠碑 67
创立公会义地碑记 70
重建晋太平高庙碑记 72
增修晋翼会馆碑记 74
河东会馆重修碑记 76
重修高庙记 79
襄陵会馆碑记 81
重修河东会馆碑记 84
晋太高庙重修新建碑记 86
重修三晋会馆暨三忠祠记 88
关帝庙碑 90
重修浮山会馆关帝庙捐资及首事人题名 92
移建神殿重修翼城会馆碑记 95
三晋东馆记 97
南城煤行补修太原会馆捐资题名碑 99
太原会馆重修碑记 102
诸商号捐款题名 104
三晋公寓记 107
山右临襄两馆归一碑 108
山右临襄两馆归一碑题名 110
重修代州合属会馆碑记 112
金妆神像碑记 114
浮山会馆碑阴题名 116
重修会馆记 119
浮山会馆题名碑 121
重修晋太高庙记 124
重修太原郡馆碑记 127
云山别墅记 129
修建云山别墅京外官绅商号捐赀题名碑 132
云山别墅规条 134
重修会馆碑记 136
重修浮山会馆碑记 146
潞安会馆碑 150
潞郡会馆纪念碑文 152
潞郡会馆纪念碑题名 154
襄陵南北两馆癸亥纪念碑 158
重修襄陵会馆记 159
太原会馆捐资题名碑 161
广东省 165
琼州会馆碑记 166
袁崇焕墓碑 168
廉州前后会馆合记之碑 169
新建广东南海县会馆碑记 172
新会邑馆记 174
重修顺德邑馆碑记 176
顺德邑馆碑记 177
京师番禹会馆碑记 180
重修广东旧义园醵金题名 182
韶州新馆记 186
重修粤东旧馆碑记 189
袁督师庙诗刻 191
袁督师庙匾额 192
袁督师庙联 193
袁督师庙碑记 194
明袁督师庙记 199
袁督师祠墓诗刻 201
康有为袁督师庙联 202
梁启超袁督师庙联 203
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 204
广西省 207
柳州会馆建置始末记 208
云南省 213
赵譔事迹记 214
滇会馆记 216
请谥赵譔奏稿碑 219
赐谥忠愍诗 221
赵譔祠堂记 223
经理会馆条规序 224
江西省 229
新置江西抚郡南馆碑记 230
抚郡南馆捐款题名 232
重修吉安义园记 234
重修庐陵会馆记 236
重修抚州新馆记 238
重修抚州新馆捐资题名 240
江苏省 243
元宁新馆记 244
惜字会馆捐资题名碑 246
重修扬州会馆碑铭 250
重修西元宁会馆记 252
梁家园惜字会馆重建文昌殿碑记 255
改上江两邑会馆为江宁郡馆记 259
重修江阴会馆记 261
重修南通县馆记 263
徐州会馆捐款题名刻石 265
创修徐州会馆记 267
安徽省 269
重建宣城义塚碑记 270
歙县义阡禁示碑 272
重修会馆记 274
重修歙县会馆捐输题名 276
会馆岁输经费记 279
歙县义园禁示碑 282
庐州会馆记 284
重修庐郡会馆碑记 285
新建安徽会馆记 286
庐州会馆记 289
奉天 293
京师凤阳会馆记 291
北平奉天会馆碑记 294
奉天会馆题名 297
河南省 307
重修中州东馆碑记 308
重修中州东馆乐输题名 311
重修开封会馆记 317
重建嵩云草堂记 319
创建北京正阳县会馆记 321
陕西省 325
三原新馆碑记 326
华州会馆唱和诗 328
重修朝邑会馆碑记 330
重修朝邑会馆碑记 331
朝邑会馆捐款题名记 332
朝邑会馆记 333
三原南馆记 335
创建商山会馆记 337
浙江省 341
重修全浙会馆记 342
重修全浙会馆捐资题名 344
重修全浙会馆碑记 348
重修全浙会馆捐助题名 350
山阴会稽两邑会馆记 355
浙江会馆捐款题名 358
宁绍乡祠岁修碑记 361
睎贤阁记 363
修禊堂记 365
杭州会馆记 367
改建嘉兴六邑馆碑记 369
重修上虞会馆记略 372
湖广省 375
子午井铭并序 376
子午井铭 378
北平湖广会馆癸未董事题名 380
湖广会馆子午井诗刻之一 382
湖广会馆子午井诗刻之二 384
湖广会馆子午井诗刻之三 386
福建省 389
龙岩新馆碑记 390
龙岩会馆捐资题名记 392
工商行业会馆 395
梨园会馆碑 396
梨园会馆题名 397
创建黄皮胡同仙城会馆碑记 399
正乙祠碑 402
正乙祠碑题名 404
绦行恭逢圣会碑记 406
续修针祖刘仙翁庙碑记 408
仙城会馆市地题名记 410
重建新义塚碑记 413
重修仙城会馆碑记 415
重建公馆碑记 418
绦行碑记 419
建立罩棚碑序 421
春台班义园碑记 425
颜料行会馆碑 427
颜料行会馆捐资题名 430
玉行长春会馆馆产碑 432
玉行长春会馆馆产碑题名 434
重修仙城会馆碑铭 436
糖饼行碑 439
安苏义园碑 442
梨园聚议庙会碑 444
梨园会馆碑 446
梨园会馆碑 447
重修成善水局碑 448
绦行圣会碑记 451
重修玉行长春会馆之碑记 453
靴鞋行财神会碑文 455
玉行长春会馆馆产碑 458
北京琉璃厂安平公所记 461
整容行公益会碑 463
牛骨行行规碑 465
北平市五金业同业公会建筑会所碑记 467
北平市五金业同业公会购置会址纪略 469
北平市五金业同业公会创立纪念碑 471
别录 475
宣城会馆记 施闰章 476
创立三晋会馆序 上官鉝 478
重修广州会馆碑记 程可则 480
重修中州会馆记 汤斌 483
仁钱会馆落成蒙皇六子作八分书题湖山凝秀并
附跋语奖勖,肃咏陈谢 金甡 485
高安县会馆记 朱轼 486
修建长沙郡会馆记 彭维新 489
金陵会馆记 方苞 491
京城抚州临川二会馆记 李绂 493
休宁会馆碑记 汪由敦 495
山右三忠祠碑记 朱筠 497
重修浙绍乡祠记 邵晋涵 500
松江义殡记 吴省钦 502
寄同乡外任诸公 阮葵生 504
重修中州东馆碑记 胡季堂 506
重修云间会馆版记 吴省钦 509
重修正乙祠碑记 邵晋涵 511
梁家园惜字会馆记 赵怀玉 513
重修扬州会馆碑铭 阮元 515
重修黎川新馆记 陈用光 517
敬题黎川新馆供奉文武二帝圣像 陈用光 519
绩溪会馆尚义轩记 胡培翚 521
重修湖广会馆碑记 523
京师长元吴会馆为先曾祖尚书芝庭公创建,自乾隆庚辰至今道光癸巳,已阅七十三年矣。仲春三日,芝轩冢宰暨同郡诸君供奉文昌神位于馆中,附设先尚书公神位以志不忘,敬成二律志感 彭蕴章 527
群玉山房记 彭蕴章 529
代三晋公寓筹画信 祁寯藻 531
重修广东旧义园记 邓华熙 532
京城长沙郡馆始末考 罗汝怀 534
重修嘉兴会馆记 许景澄 536
移建广东会馆募疏 谭宗浚 538
记修葺浙绍乡祠 李慈铭 540
浙绍乡祠联额 李慈铭 542
越中先贤祠目序例 李慈铭 544
记修葺全浙会馆事 李慈铭 562
|
內容試閱:
|
前言
会馆是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经济发达的通都大邑,旅居异地的同籍士宦绅商,为联络乡谊,旅寓栖止,逐渐而有会馆的建置。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为维护行业利益,交流行情,处理相关事务,逐渐又兴起工商行业会馆。
北京曾是元、明、清三朝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人文荟萃,士宦商旅云集,明永乐年间已有会馆创设,入清后,会馆建置日繁。晚清以来更日臻兴盛,为数也最多,居全国之冠。据史志专家考证,北京的会馆,包括以地域相区分的同乡会馆(试馆),和以不同行业相区分的工商行业会馆,其总数高达457 所。1949 年11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曾有过一次会馆的调查统计,当时尚有391 所之多。2011 年出版的白继增先生所著《北京宣南会馆拾遗》一书中,作者经长期不懈的调查寻访统计,晚清以来,包括存废在内的北京会馆数量,仅宣武门以南一带即通称宣南的地域范围内,总数便高达722 所,还不包括会馆所属的其他馆产如义园义地等等。会馆成为北京城市社会历史中重要的民间社会组织,并以其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会馆的建置沿革、增扩修葺、管理规条以及馆舍财产等等,大都有文字记述,刻石立碑,以昭公信,以垂久远,以资传承备考。每一块会馆碑刻的文字记载,都是一份宝贵的历史的记录,不仅是会馆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既是研究会馆及会馆历史文化第一手的文献资料,进而也是研究北京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学术界对北京会馆碑刻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十分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李华教授于上世纪60 年代起,便不辞艰辛,奔波于北京外城正阳、宣武、崇文三门以南一带地区,寻访调查会馆碑刻。所得计165 块,并从中选出90 块,就其碑文加以考辨点校,编成《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 年版),另有75 块存目未刊。1997 年,北京市档案馆以馆藏档案为主,由方旭先生主编的《北京会馆档案史料》一书出版,其中收入北京会馆碑刻55 件。以上两书共收碑刻145 件,加上上述李书中存目75 件,共220 件。这些碑刻资料的整理刊出,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资料,嘉惠学林,为促进北京会馆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除上述已经点校问世的碑刻外,尚有大量碑刻散落各处。随着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许多碑刻或已由原址移存他处,有的碑刻或已毁损残断,甚或已不知下落,散失难觅。如果不亟加搜寻、保护、抢救,将是难以弥补的损失。1989 年,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金石组编成《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总计100 册,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规模宏大的碑刻拓本集,煌煌巨制,蔚然大观。其中收入北京会馆碑刻拓本约计150 余本。这些拓本,展示了北京会馆碑刻原貌,其碑文所记,无论内容繁简,都是北京会馆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北京会馆研究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对会馆碑刻的保护、利用,更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上述北京会馆碑刻拓本,除少数已经标点排印见于他书外,绝大多数都尚未整理点校。当我读到这些拓本时,立即为之吸引,喜不自禁。我曾试着对其中一些碑文加以标点,以加深自己对碑文的理解。没有想到,一触即未能释手,断断续续,日积月累,数量日增,也日益感到标点辑录的必要,在几位老友的鼓动和鼓励下,遂下决心尽力完成对这批碑刻拓本的标点校辑工作。初意如此,没有什么宏图远略,只想竭尽个人绵薄,做一点基础性的事情,以提供读者阅读和利用的方便,或能有助于对这批拓本资料的研究,则不胜欣幸,并当感谢有心于此的研究者了。
还有一些北京会馆的碑记以及相关的记述,散见于清人文集中。作者都是当时旅寓北京的文士名流,又都是参与会馆建置、修葺的亲历亲见者。这些文字记述,除个别已勒石立碑,其馀均未见有碑刻,是会馆碑刻难得的补充,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弥足可贵。拾遗补缺,特将平日读书所见辑为《别录》编入,计34 篇,希望对北京的会馆的研究有所增益。
辑校工作虽已勉力毕事,但心仍忐忑。由于年老体衰,尤其是为学识不足所限,力不从心,难免有舛误错讹,恳请指正,不胜感激。
王汝丰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于怡思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