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目錄:
|
目录
前 言 为什么从当代中国法制文学入手 1
一、法制文学的概念与特征 2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法制文学的发展 4
三、法制文学与法治思想的推进 8
第一篇 对法律意识与法治关系的思考
基于小说《万家诉讼》的讨论 11
一、作品梗概 11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3
三、评价 16
第二篇 刑法规避制度的思考
基于小说《河边的错误》的讨论 18
一、作品梗概 18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20
三、评价 22
第三篇 法治政府何以可能
基于小说《大雪无痕》的讨论 25
一、作品梗概 25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27
三、评价 28
第四篇 官本位向民本位转换是法治进程必然路径
基于小说《人间正道》的讨论 33
一、作品梗概 33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34
三、评价 37
第五篇 我国妇女婚姻家庭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
基于小说《奔跑的火光》的讨论 40
一、作品梗概 40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42
三、评价 45
第六篇 反腐败实践的一个思考
基于小说《城市迁徙》的讨论 47
一、作品梗概 47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50
三、评价 55
第七篇 权力制衡的法治化路径探讨
基于报告文学《落马高官》的讨论 57
一、作品梗概 57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59
三、评价 61
第八篇 遏制腐败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
基于小说《腐败分子潘长水》的讨论 66
一、作品梗概 66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68
三、评价 71
第九篇 法治社会建设要重视新犯罪类型研究
基于小说《网络陷阱》的讨论 73
一、作品梗概 73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76
三、评价 79
第十篇 对警察职业保障制度的呼唤
基于小说《寻枪记》的讨论 81
一、作品梗概 81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83
三、评价 87
第十一篇 基层民众上访的困境
基于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讨论 89
一、作品梗概 89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91
三、评价 94
第十二篇 抓住关键少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基于小说《绝对权力》的讨论 99
一、作品梗概 99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01
三、评价 103
第十三篇 政府信息公开运行中的一个问题
基于小说《新闻发言人》的讨论 106
一、作品梗概 106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10
三、评价 115
第十四篇 中国律师执业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小说《麦仁磨快的刀子》的讨论 116
一、作品梗概 116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17
三、评价 119
第十五篇 确立对法律敬畏的观念
基于纪实小说《追问》的讨论 120
一、作品梗概 120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23
三、评价 125
第十六篇 从严治党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基于小说《人民的名义》的讨论 130
一、作品梗概 130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32
三、评价 137
第十七篇 市场经济期盼法治
基于法制报告文学精选之二《蜕变》的讨论 138
一、作品梗概 138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39
三、评价 145
第十八篇 重视基层体制机制的完善
基于小说《天府之国魔与道》的讨论 151
一、作品梗概 151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52
三、评价 155
第十九篇 以法治的方式解决宗教生活的问题
基于报告文学《佛家第N条戒律》的讨论 159
一、作品梗概 159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60
三、评价 165
第二十篇 重视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基于纪实作品《梦醒魂不归深圳711大案探微》
的讨论 172
一、作品梗概 172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74
三、评价 176
第二十一篇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考
基于报告文学《让百姓做主琴坛村罢免村主任
纪事》的讨论 182
一、作品梗概 182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84
三、评价 189
第二十二篇 法治社会离不开公正执法
基于小说《漫天芦花》的讨论 194
一、作品梗概 194
二、作品中的法律问题 196
三、评价 201
后 记 203
|
內容試閱:
|
作为本丛书的总序,这里试图只说明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法律社会学在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特有的价值。当代中国法治实践是和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开放事业紧密相联系的。现代化发展的深入,市场经济全方位的展开,高科技的进步把人们带进网络时代等,使得社会的治理方式必须做根本的调整,唯法治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有效的治理方式。而法治总与民主相连,其要义在于使法律从作为国家或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手段,转变为约束政府权力、有效治理社会的权威,国家的权力服从于社会公众的共同意志。这种社会治理方式的进步当然很明显,即摆脱了过去人们习惯的有血缘性、伦理性特征的人治治理方式。在社会治理中,人作为社会主体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得到了表现。
但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步和法治的发展来看,人们对法治实践的研究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先后经历有价值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分别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期,可以认为价值分析方法占据着主导的位置。价值分析方法通过批判的逻辑与方法,摧枯拉朽地将与法治建设相抵牾的各种要素加以批判,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范式中走了出来,并迅速地倡导权利本位理论、法治现代化理论等。但解构有余建构不足则是价值分析方法最为学界所诟病的。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成为时段,可以说规范分析方法逐步占据法治实践研究的主导地位。规范分析方法通过对所谓国外先进制度的引进、移植或模仿,使得中国快速地建构起系统完备、结构合理的法律体系来,但至于正式的法律制度的法律设施效果如何则超越了规范分析方法的视域。上述两种法学研究方法对中国法治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段都发挥了重要功能,但所形成的关于中国而非根据中国的思考逻辑,则是这两种方法在面对法律有效实现的问题时自身系统存在理论上的困难。
关于中国可以说是鸦片战争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框架或逻辑,其预设了这样的假设,即认为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都是一个应该被诊断的对象,它是一个病人,为了拯救这个病人和治疗好它的疾病,需要开设各种药方,而西方国家的现实实践和成功所形成的那种示范性,使得以为通过西方知识、制度等的引进,就能够实现药到病除之目的。但现实的法律实践,却使人们发现,一定的法律制度,不能只建立在逻辑体系和道德力量的基础上,以抽象的道德原则或是逻辑来推演,更重要的是要依据社会现实或发展的条件。当下中国法治实践的探索在实现自主性目的的过程中,既需要从批判的法学观过渡到理解的法学观,也需要从关于中国的研究路径过渡到根据中国的研究路径上来。
根据中国的研究进路,首要的则是需要对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构成要素进行实证探讨,从法与社会的关系中突出关注法律的有效实现问题。将根据中国的研究进路的内在精神,投射于法学研究方法上,则需要重视法律社会学的学术成就。当然,法律社会学本身既是一种法学思潮,同时更是一种法学研究方法。作为法学思潮的法律社会学,我们从中可以领略涂尔干、斯宾塞、韦伯、庞德、埃利希等经典思想,也可以发现弗里德曼、塞尔兹尼克等现代大家风范。当然,我们更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强调法律作为上层建筑要满足经济基础的要求,其内在精神与法律社会学思潮有共性之处。但仅仅是评介和研究各式法律社会学思想对根据中国学术思路的拓展、对法学学术自主性的推进,所具有的功效仅仅是表面的,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作为方法的法律社会学加以重视。当我们将法律社会学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加以重视和予以接纳之时,就意味着,在研究各种法律现象、行为问题时,既不能停留在价值法学那种通过某种预设,如正义、秩序、平等等,来脱离实际地对法学问题加以批判;也不能停留在规范分析方法那种对法律制度建构和法律内部的体系、语义等问题脱离语境的分析(当然这不意味这两种方法不重要),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首先对社会事实和社会经验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来推进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的建构,也恰恰只有在此过程中才能体现法学的自主性,并有效地推进法治实践在中国的进步。经由对作为方法的法律社会学的重视,则可以进一步激活法律社会学内部的各种思想并将其逐步地转化为社会实证和经验调研的工具,如结构分析方法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功能分析方法要求对制度和结构的正负、显隐功能加以研究,冲突理论则要求对社会冲突的功能重新予以反思等等。同时,当我们将法律社会学作为一种方法之时,则可以进一步地推进法律社会学所具有的学术功能,如搜集资料为立法做准备、对司法过程进行分析、对执法的法律依据进行研究,等等。总之,对作为方法的法律社会学的重视,既有助于我们看到一个有别于当下研究所呈现的法学知识格局,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剖析现在和展望未来,进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法律制度、法学理论建设产生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由于研究者身份的复杂,在实践中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由法学研究者所进行的,二是由感兴趣于法律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者所进行的,三是兼顾法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者所进行的。由于学科背景上的不同,第一类研究者的成果往往研究方法使用不够严谨,抑或鲜有使用而使其规范程度受到影响;第二类研究者往往停留于社会事实的呈现和分析,规范分析较少或专业性不强;第三类研究者将社会调查和分析与法律的规范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理论价值。但我们有必要较宽泛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因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有效推进法治理论、法治实践的进步。本法律社会学研究丛书正是体现了这样思考的本意,就法治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推进、法治思想在影视作品中的推进、法学研究话语的历史性转化、法治第三方评估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人民调解制度的事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若干问题等做了具有抛砖引玉性的探索。本丛书的作者以此学术成果献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李瑜青
2019年5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