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編輯推薦: |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从历史的轨迹和文化的视角,探讨教育的本质和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中国高等教育从古典到社会主义的转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划时代教育变革、构建当代大学人的精神驾驭,以及坚持以人为本,逐渐走向共和十个方面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是以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文化品位和理论价值。可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家机关教育管理干部、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高等学校在读教育学科的学生阅读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围绕教育、大学的本质及其规律展开论述,深入分析中西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价值整合和综合创新,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融合和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所长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一种既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高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旨在把我国建设成为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
|
目錄:
|
目录
1 第一章人的发展和教育本质
2一、 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4二、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
6三、 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和灵魂
9四、 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崇高理想
11 第二章我国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传统
12一、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
16二、 以孔子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7三、 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
20四、 中国科举制度和书院教育的历史地位
23 第三章西方教育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24一、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思想
25二、 德国威廉冯洪堡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新教育观
28三、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
32四、 美国约翰S.布鲁贝克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
36 第四章一个中西两种文化矛盾冲突的世纪
37一、 开创我国大学从传统到近代的新纪元
39二、 孙中山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大学理念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目录 41三、 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在中国的传播
45四、 西南联大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
46五、 延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改革实践
47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理念的初步探索
51七、 我国大学从传统到社会主义转换的文化脉络
56八、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58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理论
59一、 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学科建设
62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64三、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66四、 全面理解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
68五、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70六、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转折
71七、 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问题
73八、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74九、 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
76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理论要点
81 第六章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83一、 以人为本是一种教育哲学观
85二、 21世纪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87三、 时代呼唤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
90四、 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 93五、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
96六、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崇高使命
99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模式
101八、 从技能本位到文化育人高职教育转型升级
103九、 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
106十、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再认识
109 第七章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
110一、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
113二、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文脉和大学人的精神家园
114三、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生命信念和价值追求
117四、 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是大学的永恒之魂
119五、 大学精神衰微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话题
120六、 我国大学精神衰微的主要表现和根源分析
123七、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
125八、 我国大学精神衰微的本质是道德信仰缺失
126九、 《大学文化哲学》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
129十、 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个质的飞跃
131 第八章具有根本意义的划时代教育变革
132一、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35二、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137三、 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方向
138四、 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140五、 青年要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3六、 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45七、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使我国高职教育向中高端进军
147八、 扎根中国大地,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和大学建设
150九、 建设一支师者仁心,学为人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51十、 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154 第九章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
155一、 人文: 生命信念和精神境界
158二、 理性: 知识理性和价值理性
160三、 求实: 服务社会和坚守品位
162四、 创新: 自强不息和时代呼唤
165 第十章坚持以人为本和逐步走向和谐
166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文化
168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69三、 全面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和谐评估新局面
172四、 为实现以人为本,走向和谐崇高信仰而奋斗
175 参考文献
179 附录一作者主要论著
197 附录二知名学者评论
215 舍大于得坚守自我米寿人生感悟
|
內容試閱:
|
前言
以人为本走向和谐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价值基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我1981年到教育部高等教育二司工作以后一直关注的重大命题。从1989年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理论研究到2006年组织开展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再从2012年《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的问世,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以后深入进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持之以恒的艰苦探索过程,我终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有关教育工作的精辟论述的指导下,在《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的理论基础上,从历史的轨迹、文化的视角和时代的高度撰写出版了这本《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应该说,这本新作既是集近30年来我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研究的大成之作,也是我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有关教育工作的精辟论述的心得体会。
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从我国现在处在并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1989年起,我逐步深入地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理论研究,陆续撰写和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载《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1期、《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再认识》载华东冶金学院《高教研究》1990年第2期、《教育方针的新概括》载《高教探索》1991年第1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点》载《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5期和《中国高教研究》1993年第6期、《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论纲》载《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和《中国高教研究》1995年第1期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载《高等学校办学方向新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1993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点提出之后,我逐渐萌发了独立撰写一本《中国特色宏观高等教育学》的构想。为慎重起见,1998年9月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整理编辑出版了我的一本新的文集《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个基础上,2000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独立撰写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宏观高等教育学》。应该说,这本《宏观高等教育学》是这一阶段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从宏观上和政治视角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理论学术研究的基本总结。
二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争夺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在开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时代呼唤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和我国正在开启的社会转型的双重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我国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1994年3月退休以后,从1996年起我积极参加了这场教育思想大讨论,公开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时代精神与教育观念》载《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4期、《跨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载《高教探索》1997年第3期、《转变教育思想是教育战线的一次思想解放》载《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载《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以人为本与教育创新》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载《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7期、《个性发展与教学创新》载《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和《通识为本,专识为末》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3期,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在教育理念创新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初步确立了和谐育人教育理念,并以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光辉著作中关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精辟论断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进行了再认识。我认为,这既是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双重影响我国教育战线进行的一次新的重大的思想解放,也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潜心研究大学文化、深刻揭示现代大学与人类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坚信不疑地认定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和以人为本,实现和谐是大学应当为之奋斗的崇高信仰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三
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明显的工具理性主义文化全面包围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的严峻挑战,在我国教育战线悄然兴起了一个大学文化问题研究学术思潮。我积极投身到这场大学文化问题研究学术思潮之中,并于2002年4月撰写出版了我在大学文化问题学术研究方面的开篇之作《现代大学文化学》,并且倡议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建了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随着大学文化问题研究学术思潮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大学文化问题研究学术思潮逐渐深入到哲学领域,我陆续撰写出版了几本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并且逐渐意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战线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的本质是一种道德信仰危机,于是,2012年4月我的一部新作《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在这部新作中,我以生命论为主导和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构建了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明确提出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有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社会组织独特的组织文化个性;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其根基在学术,其核心和灵魂在精神一种生命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是大学的永恒之魂,育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我魂是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以人为本,实现和谐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应当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大学应当为之奋斗的崇高信仰。应该肯定,《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的问世,不仅开辟了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而且为撰写这本《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大学文化哲学基础。
四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加拿大徐美德女士的学术专著《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心灵上受到很大的震撼,既对一个外国人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内涵如此深刻的学术专著感到非常钦佩,也为中国学者没有写出这样一本分析近代以来我国大学文化的史书感到羞愧。何况,我对书中简单地运用西方学术观点论述我国大学近代历史并不完全赞同。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要从历史的轨迹和文化的视角撰写一本这样的学术专著。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论证,在教育部及其有关司局领导的宏观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先期立项,2006年由我主持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度重大基金项目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其实质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这项课题的综合研究成果,200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学术专著《大学理念在中国》。接着,从2011年3月起,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我任总主编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个案研究系列丛书,其中包括《实事求是 人文日新天津大学文化研究》李义丹、王杰主编、《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吴承学主编,彭玉平副主编、《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北京大学文化研究》杨河主编、《百年清华 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文化研究》胡显章主编,蔡文鹏副主编、《求是之光浙江大学文化研究》王玉芝主编,沈文华副主编、《思源致远 百年神韵上海交大文化研究》潘敏、李建强主编、《南方之强厦门大学文化研究》潘懋元主编,郑宏执笔、《梅与牛中国科大文化研究》鹿明、蒋家平主编、《从书院到大学湖南大学文化研究》章竞主编和《正气完人的精神家园苏州大学文化研究》范培松主编。这是当代中国大学人的一项创举,在全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五
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和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我逐渐深刻地感悟到: 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和西方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20世纪初从科举到学堂和20世纪40年代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教育战线已经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划时代教育变革,不仅为我国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教育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在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大学精神衰微这一新的严峻挑战,其本质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在我国教育战线上的深刻反映。在这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精辟地指出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有关教育工作的精辟论述,标志着21世纪初从公平质量到教育强国,我国教育战线正在开启一场新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划时代教育变革,并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方向、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使我国高职教育向中高端进军、扎根中国大地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和大学建设、建设一支师者仁心,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十个方面,初步构建了一个21世纪初从公平质量到教育强国,我国教育战线正在开启一场新的划时代教育变革的哲学思考体系,在认识上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
六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文脉和大学人的精神家园,这个文脉和精神家园指的就是大学人共享的核心价值信念,它是把大学人凝聚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是一所大学延续发展的精神文脉,更是构建大学人精神家园的价值基础。通过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我认为,我国的近现代大学是个舶来品,它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之上的,它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五千多年来,特别是我国先秦时期以来大学之道倡导的以立德树人,亲民济世为核心的价值信念是中华优秀大学文化和精神传统的根,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必将是一个在承继我国古老的大学之道倡导的核心价值信念的基础上,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与西方大学文化、精神传统优秀元素和当今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变革和建构的过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大学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因此,我们既要将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到21世纪中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工程,也应当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融合和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所长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并把它作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脊梁。其中,应当以生命信念和精神境界辩证统一的人文目标为主导,以知识理性和价值理性辩证统一的科学理性为根基,以服务社会和坚守品位辩证统一的品位服务为方向,以自强不息和时代精神辩证统一的开拓创新为动力,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和逐步实现和谐的崇高信仰之中。
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精辟地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接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我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文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和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关键在于科学分析中西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全面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和谐评估新局面,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创办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大学时,发出了把世界文化迎头赶上去,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来的伟大号召,明确地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能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上,而是应该迎头赶上西方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文明,这才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为此,我们既要坚守孔子儒学及其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又要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优秀元素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创造出既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光荣革命传统又高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键在于科学分析中西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全面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和谐评估新局面,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崇高目标,促进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八
从本质上说,信仰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性真理坚信不疑的认定,必然要经历一个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认定的艰难过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仁和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种良好愿望和美好理想,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明确地指出: 和谐制度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制度。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功绩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社会思想的根本就在人,在寻求怎样的社会更有利于人的发展,作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并且预言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替代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06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过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我更加坚信不疑地认定以人为本,走向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性真理和人们应当为之实现进行坚持不懈奋斗的崇高信仰,理所当然地应当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价值基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脊梁。
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当代中国大学人一定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和逐步走向和谐的根本方向,把正在开启的这场新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划时代教育变革进行到底,建设一个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构建一个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无愧于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时代的重大贡献。
王冀生2018年10月于北京书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