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多少过往在亲历者记忆中宛然如新,多少新闻倏忽间成为昔年旧史。
时间的长河永远浩荡向前,而随时转身一路回溯,总能找到当下种种之出处和缘起。
老照片对照当年新闻版面,温故知新,别有趣味;新闻人物鲜活、具体事件还原度高,让读者有置身其中之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年那时那地。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北京日报《温故》栏目的精华结集,穿越时空,重读历史,图文并茂,温故知新。
历史沿革,巷陌变迁,岁时风物,世间百态,故人故事,故地故情,当我们无意识受到浮泛信息加速度轰炸时,也许更有理由去温习曾经的生活,更有责任去梳理属于我们几代人的心史。
|
關於作者: |
北京日报《温故》编写组,北京日报专刊部下负责温故栏目专题报道的编辑、记者团队,该团队致力于梳理属于我们几代人的心史,展现饱含厚度与温度的历史故事。
|
目錄:
|
短缺时代
凭票买年货的日子
粮店变迁
烫不烫头发,曾经是个问题
那些年,满街的自行车
拎着暖瓶打啤酒的日子
攥着外汇券逛友谊
大碗茶,北京味儿
时髦莫过的确良
上四大菜市场买尖货
那些为牛奶犯难的日子
街头巷尾西瓜摊儿
当年紧俏的煤气罐
家家户户贮存大白菜的日子
那些年取暖全靠烧煤
当年胡同口的公用电话
住店难的往昔岁月
沧桑京华
早些年,北京与风沙的战斗
爆竹声声话禁限
一场绿化北京的人民战争
北京公园养成记
老北京的搬家故事
京城又飘毛毛雪
挎着篾筐洗华灯
十大建筑:北京的岁月地标
月季是怎么当选市花的
大辫子电车一跑60年
个体户的光彩事业
实行夏时制的六个夏天
九个月建成军事博物馆
9月10日教师节是怎么来的
那些龙飞凤舞的病历
实行了14个月的大小礼拜
清华池出名的脚生意
一个宏志班引发的助学行动
小时工如何进京城
靠人工背粪的年代
流年记忆
陪咱们长大的老庙会
冰上流年
坐公交去结婚何以两上头版
那些追洋快餐的日子
老莫: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我爱北京天安门》四易其稿
又是一年送考时
我们一起查过的《新华字典》
曾风靡京城的露天游泳场
我们帮过的61个弟兄
又到广场看花时
那些年,全民同做广播操
戴上小黄帽这30年
挂历流行那些年
|
內容試閱:
|
温故知新
老话讲,温故知新。这个故,许是故人故事,许是故地故情。
故和新,自是相对的。多少过往在亲历者记忆中宛然如新,多少新闻倏忽间成为昔年旧史。
故和新,又是一体的。时间的长河永远浩荡向前,而随时转身一路回溯,总能找到当下种种之出处和缘起。
如果说现实是流动的历史,那么新闻纸就是历史的日记。这本日记的细节,最初貌似只是定格了一连串孤立的片段,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沉淀足够岁月后去重读,就会发现所有镜像显现出内在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历史的厚度与温度、多趣与多元,大抵就凝练在这笔耕不辍之间。
正如今天的舆论场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10万 的存在;昨天的新闻稿里,每句话都可能记录了蝴蝶翅膀的轻扇。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历史沿革、巷陌变迁、岁时风物、世情百态,一切从来不会潮过无痕。现在,当我们下意识地使用今非昔比日新月异之类语汇时,当我们无意识受到浮泛信息加速度轰炸时,也许更有理由去温习曾经的生活,更有责任去梳理属于我们几代人的心史。
北京日报《温故》编写组邀您一起回顾我们经历过的那些年、那些事,温故而知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