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作品两部,独家珍稀译本
早期代表性历史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寄托政治理想,直讽动荡现实
家喻户晓的讽刺名篇《卖花女》,奥斯卡奖*影片《窈窕淑女》原作
历史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征伐过程中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发生的种种故事,杰出的剧作家萧伯纳在《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里塑造了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妙语连珠的对话,以寄托萧伯纳的政治理想,讽刺当时欧洲帝国主义蔓延全球的动荡现实。
《卖花女》里,伊莉莎应允了语音学家息金斯的实验,摇身一变,如出名门。萧伯纳借《卖花女》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卖花女》在1912年出版发行之后,立即获得成功,于1956年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于1964年改编为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并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包括*影片奖。
杨宪益译本充分还原了萧伯纳犀利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表现力极强。
|
內容簡介: |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讲述了征服者凯撒到埃及追赶罗马将军庞培的时候,如何找到了克莉奥佩特拉;凯撒如何在克莉奥佩特拉和弟弟托勒美之间分配王位;凯撒如何得到庞培的头颅;而在凯撒离开埃及杀回罗马以前,这位年老的征服者和年轻的女王之间又发生过哪些事情。《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为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早期历史剧的代表作品,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
在《卖花女》里,傲慢的英国皇家学会语言学家希金斯和朋友匹克林上校打赌,要在六个月的时间内将目不识丁、粗俗不堪的卖花女伊莉莎教导为一名上等人,一位举止优雅、谈吐不俗的上流社会小姐,*后又爱上了她。《卖花女》诙谐幽默,不仅展现了剧作家萧伯纳高超的语言写作能力,更展示了其对当时英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细致刻画和深入观察。
|
關於作者: |
萧伯纳(Bernard Shaw, 18561950)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
擅长写作辩论式对话,意在引发读者思考,是集幽默与深刻为一体的语言大师。
译者简介
杨宪益(19152009)
萧伯纳(Bernard Shaw,18561950)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
擅长写作辩论式对话,意在引发读者思考,是集幽默与深刻为一体的语言大师。
译者简介
杨宪益(19152009)
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他从事翻译工作近50年,着力中文作品英译,内容遍及《离骚》《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及鲁迅、巴金等现当代名家,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
目錄:
|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翻译谈:关键是信达
序幕
另一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译者注
卖花女译本序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
內容試閱:
|
翻译谈:关键是信达
很感谢出版社决定把我在五十年代翻译的萧伯纳的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重印出版。
我当时所以翻译这个剧本,记得是为了纪念萧伯纳这位世界文化名人,出版社约了一些文化人,翻译介绍萧伯纳的一些名著。我答应译两个剧本,《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便是其中之一。剧本不是我自己定的,但我也不反对,因为这个剧本是一部名著,而且还拍过电影,很多人都知道。
解放后,我在一九五二年从南京调到北京,在当时的外文局出版社工作,翻译《鲁迅选集》及其他我国古典名著,之后也在业余时间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即后来的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除了搞汉译英的本行工作外,也搞一些外译中的翻译工作。所以我就成为了一个职业的翻译工作者,虽然我原本是当过好几年的大学教授,也教过英文和历史,但兴趣总是在搞文史研究方面。时光过得飞快,我搞中译外和外译中的文学翻译工作一转眼也过了半个多世纪,算是一个老资格了。很多人都来过,问我有什么翻译工作的经验。我很怕谈什么翻译体会,因为我自己实际上觉得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新经验。我们中国人不但自己有过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且有过汉唐以来两千年左右的翻译外来文化的好传统。但是过去从鸠摩罗什到玄奘的翻译经验,总结起来,也不过只有两个字,就是信和达,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向我国介绍西方文化名著的严复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雅只是达的一部分。达而能雅,才是真正的达。过去鲁迅和梁实秋的辩论,宁信而不达,还是宁达而不信,都是错误的,这用不着讨论。采用音译的方法来解决翻译上的问题,也只是一时不得已的办法,如电话原来译作德律风,后来才改用电话,和现代人用因特网等译法一样。我这本书的书名译作《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也不够通俗,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总不能为了通俗化,就译成《霸王别姬》吧。那样岂不使人想起这是一本关于西楚霸王相遇虞姬的历史剧,或关于京剧梅兰芳和杨小楼的东西?扯得太远,就此打住,请原谅一个八旬老人的胡言乱语。
二〇〇一年六月
《卖花女》译本序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在我国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三十年代初,他曾访问过中国,同宋庆龄、鲁迅、蔡元培、黄佐临等有过交往,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表示同情和支持。解放后,一九五六年萧伯纳一百周年诞辰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他的戏剧集。我在这个选集里担任过两个剧本的翻译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这本一九一二年写成的《匹克梅梁》,后重印,改名《卖花女》。
匹克梅梁这个名字与剧中人物无关,其来源出自希腊神话。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有一个国王名叫匹克梅梁,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女像,自己又爱上了这个女像,因此他向神请求把这个雕像的少女变成真人,司爱情的女神应允了他的请求,赋予雕像生命,他们就成了夫妻。在这个剧本里,一个语言学家息金斯用一个出身贫苦的街头卖花姑娘作试验,改造了她的外表和语言,把她变成一个似乎出身于豪门、仪容优雅的小姐,自己又爱上了她。由于这个故事同西方著名的关于匹克梅梁的神话颇有相似之处,因此萧伯纳就采用了这个名字作为剧名。实际上,萧伯纳的用意却不在此。他的用意是要说明英国资产阶级的上层社会,同下层社会的劳苦人民相比,只不过有表面上的差别;上层社会人物只是受过一些资产阶级教育,能操较为文雅的语言,此外并无更多长处;劳苦人民的灵魂反而较为洁净。
在剧本末尾,萧伯纳曾写过一大段长篇议论,说明戏剧虽然收场了,但语言学教授息金斯和卖花女伊莉莎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伊莉莎也绝不会爱息金斯而嫁给他。这一大段议论我没有译出,因为它超出了剧本的范围。
一九八一年四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