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青年》百年典藏(套装全5卷)

書城自編碼: 335990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张宝明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55905370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5-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54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吴哥王朝兴亡史(方尖碑)
《 吴哥王朝兴亡史(方尖碑) 》

售價:NT$ 359.0
夜幕之下.6:神祸降临
《 夜幕之下.6:神祸降临 》

售價:NT$ 286.0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售價:NT$ 671.0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售價:NT$ 354.0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售價:NT$ 411.0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售價:NT$ 515.0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售價:NT$ 354.0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售價:NT$ 307.0

編輯推薦:
★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天下第yi刊:《新青年》,一份孕育新文化运动、推动五四运动爆发的刊物。

★ 一份唤醒沉睡中国的名刊,一轮20世纪壮丽的精神日出凡追求进步之青年不可不读《新青年》

★ 由新文化运动研究专家张宝明先生倾力主编,版本权wei,值得信任

★ 本套书为简体横排、精装纪念版,内容共分五卷, 哲学思潮卷、政治文化卷、社会随感卷 、语言文学卷 、翻译教育卷。
內容簡介: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运动中具时代影响和历史影响的名刊。
作为一方现代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重镇,《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科学精神,反对愚昧思想,从而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中国近代重大的文化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浪潮所以俱发轫于《新青年》,其关键便在于它所拥有的超级豪华的编辑与作者队伍。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茅盾、高一涵这些当时中国为杰出的知识分子皆以《新青年》为舞台,展示大师智慧,从而使《新青年》成为影响后人的精神旗帜。
目前这套新青年百年典藏丛书(典藏版)(5卷),按照内容编排成辑,分别是《哲学思潮卷》《政治文化卷》《社会教育卷》《语言文学批评卷》《翻译随感卷》。
这套书收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瞿秋白等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的文章,名篇荟萃,思想犀利厚重,至今仍然给人启迪。由连续五届获得中国美的书设计奖的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典雅古朴。由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专家学者张宝明先生主编,权版本,值得信任。
關於作者:
张宝明,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家级人选,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尤其是20世纪思想史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出版社出版学术论著。编著有《回眸》《多维视野下的研究》《文言与白话》等。
目錄
《百年典藏》:
《新青年 哲学思潮卷》
《新青年 政治文化卷》
《新青年 翻译随感卷 》
《新青年 语言文学卷 》
《新青年 社会教育卷》
內容試閱

回眸:唯以深情凝望
张宝明
1492年10月11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看见海上漂来一根芦苇,紧接着他欢呼雀跃地宣布了被称为救世主之新大陆的发现。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这就是个日后易名为《新青年》的月刊从此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心目中拨云见日的精神新大陆。
饶有情趣的是,无论是彼岸还是的此岸的新大陆,其发现过程都需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勇于担当的气魄,胸怀天下的责任。500年前,哥伦布想方设法说服了西班牙女王得以扬帆;100年前,陈独秀费尽口舌让出版商动心。在那出版业凋敝、萧条的时代,主编那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的信誓旦旦承诺背后多少有些不得不的心酸。这心酸丝毫不亚于海上漂泊者的筚路蓝缕。
一个世纪过去了,重温百年历史记忆,虽然不是发现,但当我翻阅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时,无法用编选或剪辑来普及这样一个精神存照。
作为20世纪一轮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新青年》以其鲜活的时代性入世,演绎了一台美轮美奂的思想史专场。她已经在百年的风雨沧桑中固化为一尊的灵魂的雕像、一座精神的丰碑。形而下的标本馆可以被肢解、分离,甚至拆卸为齿轮和螺丝钉,可谁若是声称复制、克隆出形而上灵魂标本馆,我们不免顿生疑窦:因为灵魂的雕像和精神的丰碑只能内化于每一个人的心底,存贮于每一个人的心灵,而不能以被切割的碎片形式呈现。这,也是我们无法编选或剪辑的理由。
回望百年,再也没有这样的思想演绎更为值得我们咀嚼了。仿佛,她就是我那无法用肉眼观看的神经末梢。岁月陶铸了文化的沧桑,年龄剪断了思想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因此,面对沧桑的文化记忆,面对凌乱的思想线团,我们无法用具象化的编选或剪辑称谓,更无法用当年文化先驱启蒙普及来普及当下的启蒙。这里思想静悄悄,这里的灵魂无眠,这里精神永远,我们最好的纪念就是无言的面对,默默的注目,深深的凝望
《新青年》,已经不是当年一代青年中的新大陆;回眸《新青年》,无非是想通过那一代知识先驱心中流淌的文字为20世纪中国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注脚。发黄的纸张、右行竖迤的文字以及远离的先驱成为朦朦胧胧的追问,我们的回眸中分明看到了自己。我们在解读自己,也在解剖着自己,更是在反省着自己。有时我们又不能不拷问何以如此失去自己。这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因为风雨沧桑的生命之旅招惹了我们的思绪:《新青年》不是一个尘封的历史遗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对象,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更是一频无言的纸上声音:在说你,在说他,在说我。
风流,不会像诗中说的那样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的倜傥,同样可以在我们的自觉获得立体的再现。多年之后,长征之后落定延安的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吐露心声说:在1916年,我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新民学会,许多团体大半都是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下组织起来的。而我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开始阅读这本杂志了,并且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所做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代替了我已经厌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美】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看阅、谈论、思考《新青年》所提出的问题(周世钊:《湘江的怒吼》,《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18页)。1918年2月,读到《新青年》3卷的周恩来在日记中奋笔疾书: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于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赞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898-1949)》,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恽代英从武昌写来肺腑之言,盛赞《新青年》思想价值: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激。(《通信》,《新青年》6卷3号)当时在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读书的叶挺也热情洋溢地表达过对《新青年》的仰慕和膜拜:空谷足音,遥聆若渴。明灯黑室,觉岸延丰。最后并以急不可待的心情期盼着思想界的明星(毛泽东语)陈独秀指点迷津:吾辈青年,坐沉沉黑狱中,一纸天良,不绝于缕,亟待足下明灯指迷者,当大有人在也。(《通信》,《新青年》2卷6号)
热血的政治青年有一种莫名的喜爱,在校读书的文学青年更是有一种的欢喜。北大学生杨振声曾这样回忆说:像春雷初动一般,《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五四运动回忆录》第260页)冰心也这样评论《新青年》说: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空前高潮,新出的报纸杂志像雨后春笋一样,目不暇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着借,彼此传阅。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新青年》里鲁迅先生写的小说,像《狂人日记》等篇,尖锐地抨击吃人的礼教,揭露着旧社会的黑暗和悲惨,读了让人同情而震动。(同上,第974页)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热血青年如是说,引导新青年的当事人更是引以为豪。胡适就在曾在30年代为重新《新青年》激动不已,并挥毫题词:《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胡适为重印《新青年》的广而告之定位与其1923年写给新青年派同人高一涵、陶孟和等同人的信中表述一脉相承: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胡适来往书信选》(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7页)题中之义还在于此,《新青年》创造了一个的崭新时代,永远不会被遗忘和尘封。鲁迅作为新青年派的中坚,也曾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所作的序言中鼓与呼: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从学术象牙塔走向办杂志、发议论的公共空间,从学问家到舆论家,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里程。这里,我们不难从鲁迅心灰意冷的钞古碑到满怀激情的听将令之转变窥见同人们的一斑:但是《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彼得纪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在《新青年》主编的运作下,铁屋子的沉闷最终为中国悲摧的社会现实所激活,他们很快从一身长衫的学问家华丽转身为西装革履的舆论家,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弄潮儿。
我们知道,在世界文明史上,18世纪的法国因其启蒙运动的舆论力量留下盛名,并产生了一批以伏尔泰为精神领袖的舆论之王。当作为社会良知化身的知识分子以公共面目出现时,于是就有了舆论家的口碑和声誉。胡适这位现身说法的当事人这样用英文正名为Journalist或者Publicist。而且对意中舆论家有这样的期待和诉求:有笔力、懂国内外时势、具远识,其中公心和毅力最不可或缺。这是胡适1915年1月尚在美国留学时日记中记下的夙愿。回国任职北京大学,学问家的声名反被舆论家的社会兼职所掩盖,他走了一条一发而不可收的不归路。从此,思想史上的胡适,而不是学术上的胡适,成为声名鹊起的一代思想骄子。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兴隆于北京,终结于广州。在一平台上汇聚起来的新青年派同仁,学术凹陷,思想凸显;学问淡出,舆论立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天空最耀眼的是那一抹以民主、科学为主调的绚丽彩虹。舆论的彰显与张扬拉动着中国现代性加速转型。1905年科举的终结让传统问学士人走向边缘,而舆论家的身份意识和担当情怀重新将他们推向时代的浪尖和话语的中心。这里,新青年派同仁不再是书斋里钻牛角、翻故纸的学术把玩者,而是一批执牛耳、观天下的社会现实参与者。行走于风雨故园中的时代先驱们,可以不是理性、冷静的审慎思考者,但却是理想在前、激情在身的担当者。百年回眸《新青年》,我们可以为他们的急不择言、话不留余的语言暴力保持一份反思的态度,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留下的文本却为我们读懂20世纪以及当下的中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路径。从这里,走进历史现场;在这里,读懂近世中国。的确,在享受这一新文化运动之元典阅读快感之际,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我们的心跳。
这里,不但有妙手写下的文章,更有道义担当的铁肩。《新青年》寻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使命感与历史同在,历历在目;新文化运动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与日月同辉,常读常新。听其言,陈独秀在文学革命的战车上立下过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的的誓言,还有那振聋发聩之守护民主、科学的承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6卷1号)信誓旦旦,掷地有声。观其行,1919年6月8日,为声援和欢迎五四运动中被捕出狱撰写的《研究室与监狱》就是一篇激情四溢、气势磅礴的短平快舆论: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随感录》,《每周评论》第25号)
陈独秀雄于言、力于事的个性和品格在舆论抛出三天之后知行合一。被胡适成为一个有主张的不羁之才的陈独秀(《胡适来往书信选》(中)第294页),在经过三个月的监禁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无独有偶,作为《新青年》主力的舆论家胡适向来以性格稳健、思想健全著称。即使如此,他在新青年派同仁营造的公共空间里丝毫不减锐气,舆论的文风堪称犀利直接、所向披靡。如同我们看到的那样,当《民国日报》记者邵力子以北洋政府下令取缔新思想之舆情发难胡适,并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揣测生病住院时,当事人严正地《努力周报》上布公告:我是不跑的,生平不知趋附时髦;生平也不知躲避危险。封报馆,坐监狱,在负责任的舆论家的眼里,算不得危险。然而,跑尤其是跑到租界里去唱高调:那是耻辱!那是我决不干的!(《杂感》,《努力周报》第26期)这就是新青年那一代知识先驱的共同心声和承诺。知其言观其行。新文化运动的舆论家就是这样直面着人生、关注着社会、履行着诺言、担当着责任。胡适很早就认识到舆论家之重要并以舆论家自任。应该说,无论的陈独秀还是胡适,尽管在北京大学地位显赫,但真正暴得大名并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留下重要的影响,依靠的不是作为学问家的学术志业,而是作为不安本分舆论家起家。在《新青年》上,一个知识群体为国家、民族现代性演进而不余遗力的万丈激情挥洒自如。不甘于自处出世、超然的边缘,而要走向中心、有所担当的家国、天下情怀淋漓尽致。
百年回眸,在运动那场思想史专场的新文化思想舞台上,海归们给沉寂的中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新青年派同仁扬鞭策马、奋笔疾书。本来,学术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学问家应该是他们原汁原味的角色担当。但是,归国后面对的中国现实,让他们有一种坐不住、不安分的冲动。携带着西方文明的种子,象牙塔和铁屋子的沉闷最终为中国悲摧的社会现实所激活,他们很快从一身长衫的学问家华丽转身为西装革履的舆论家,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中心人物


百年回眸,新文化元典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在知识分子到哪里去了、知识分子还能感动中国吗、人文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之追问不绝于耳的今天,重读《新青年》是那样的情真意切。只要启蒙还没有普及,只要五四先驱设计的目标还有没有抵达,只要中国梦还在路上,我们都不能不读《新青年》!百年回眸,那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大时代。我们只有以这样的方式默行注目礼

百年回眸,《新青年》同人打造的金字招牌历历在目。当我们手捧10卷本普及版的时候,其实我们着实在提高着自我与这个时代的认知。本来,普及和提高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无法化约。采用这样的划分完全是为了阅读的需要。我们深知,其中的每一卷都是一个个精神的制高点、诗意心灵的停泊站:政治、思潮、哲学、文字、文学、翻译、批评的单打以及青年妇女、文化教育的组合都能够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一杯茶,或一杯咖啡,或点燃一支香烟,在原汁原味的隽永文字中咀嚼、品味、思考,唯有这样的互动才能使我们徜徉于心旷神怡天地,才能真正感受到独孤与寂寞的热切对话。或浓烈,或淡雅,或遥远,或温馨,思想滋味的本来如此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