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创新思维从哪里来? 只有知晓思考的机制,才能打破常规思维模式。
|
內容簡介: |
大脑并不难理解,恰恰相反,它很简单。问题常常复杂化,这是由于人类具有精巧游戏的能力。他们不是力图使事物明瞭,而往往是利用自己的才能建立起一个使问题暧昧复杂繁琐的思维体系。很显然,人类在有能力进行这种概念游戏的同时,又受到它的制约。
《思考的机制》主要谈大脑的思维过程。《思考的机制》的前半段论述了大脑的组织结构。从一些简单的单元开始,一步一步地建立大脑组织,*后呈现出思考机制的全部图景。《思考的机制》的后半部分论述前半部分提出的机制在实践中的运用,为何这些机制只以某种方式发挥作用,以及这些方式的利与弊。这部分也会探讨那些不可避免的思维限制。
|
關於作者: |
爱德华 德博诺
英籍马耳他人,哲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剑桥大学思维基金会主席。
他被誉为20世纪人类思维方式革命性变革的缔造者,欧洲创新协会将他列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ZUI大的250人之一,德博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创造力和新思维的象征。他创造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一词被收入专业的《牛津英语大词典》。
德博诺已出版的著作有62种,其代表作《水平思考》和《六顶思考帽》被译为40种语言,行销54个国家。他的水平思考六顶思考帽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激发组织成员智力潜能的思维管理工具。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政界、企业界和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肯定。
|
目錄:
|
第1部分 大脑的功能和组织
第一章 理解系统 3
第二章 复杂事物背后的基础 7
第三章 基础单元与更高层次组织 13
第四章 模型与符号 17
第五章 记忆痕迹与记忆表面 25
第六章 特殊的世界与规则 39
第七章 自我组织的记忆表面 43
第八章 一千个灯泡模型 49
第九章 循环系统 53
第十章 激励因素与抑制因素 61
第十一章 注意力区域 69
第十二章 果冻模型 77
第十三章 记忆表面的变化与流动 83
第十四章 自我和人格 89
第十五章 转移式交流、混乱式交流、触发式交流 93
第十六章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97
第十七章 模式的产生 103
第十八章 特殊记忆表面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 107
第十九章 记忆表面的特殊规则 113
第二十章 D型线符号系统 117
第2部分 大脑机制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十一章 特殊记忆表面的独特作用(一) 133
第二十二章 特殊记忆表面的独特作用(二) 139
第二十三章 顿悟与灵感迸发 151
第二十四章 思维定式错误 163
第二十五章 虚构想法 169
第二十六章 极化现象 177
第二十七章 连续性 189
第二十八章 偏移 195
第二十九章 克服局限性 201
第三十章思维 205
第三十一章 逻辑思维 209
第三十二章 数学思维 215
第三十三章 水平思考(水平思维) 221
第三十四章 Po 231
第三十五章 特殊记忆表面系统与大脑系统 249
全书总结
后记
|
內容試閱:
|
有人认为大脑将永远是个秘密,也有一部分人坚信某一天大脑工作原理的面纱会彻底被揭开。揭开了又如何呢?莫非一丝顿悟就能解决人类的诸多问题?我们又是否能够实际地应用这种知识呢?
本书旨在探讨大脑如何产生思维。事实可能是,大脑并非太难理解,而是太过简单了。人类总是倾向于把事情复杂化。我们会创造出复杂的游戏,由这些游戏再延伸出令人费解的复杂结构,最后事情非但没有变得清晰,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了。这复杂结构仅使一件事情变得更加清晰,这就是人类有将事物概念化的能力和冲动。的确,这也是大脑的本质。人们用自己的大脑去审视。如果它走错了方向,那么它只会沿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自我反思是没有限制的。思维运动的轨迹是永无休止的,因为它是由我们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所创造的,就如同军用车辆在穿过沼泽时一边往前铺设道路一边行驶。
大脑本身并不寻求理解和解释某种事物,而是创造出关于该事物的某种解释。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解释可以与所解释的内容无多大相关之处。一个人能从精巧复杂的哲学描述所带来的自我满足的循环中跳脱出来吗?在本书中,大脑被描述成由机械单元进行的机械行为。正是这些机械单元的组织奠定了思维的机制。
为何人们要费力地思考、谈论和写作呢?为何人们要臆断其他人对谈论的内容以及写作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呢?如果我们在描述某种事物,那么就会希望这种描述出的美感能够被欣赏,即使在描述一种我们认为不应该对所有人都显而易见的事物。当我们想揭露更多事物时,我们就会把描述改成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我们试图证明一种陌生的事物只是熟知的事物的一种特殊安排。我们熟悉已知概念的运作原理,所以我们据此判断陌生事物也应如此运作。我们之所以想知道这些事物的运作原理是因为想对它们加以充分地利用,要么改变,要么改进,要么防止其出现问题,要么对其完善。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常常希望能够判断在一般情形及特殊情况下的事物行为。如果描述的目的是为了美感,那么解释的目的就是实用。如果把草坪的起伏不平当成一种描述,去发现草坪下掩埋的树根就是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过程可能导致这些树根的移除。
本书内容的实用性应由读者而非作者来评价。即便如此,我仍然可以提供一个明确的关于本书实用性的例子。
词语常常用来描述事物或动作,而动作正是指向运动着的事物。但是,有一些词语不是用来描述事物,而是作为工具用以处理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加减乘除是处理数量关系的专有工具。每一种算法都由一种专有的符号表示,这种符号成为实施这种过程的一种工具。诸如not和if 等工具性词语能够处理其他词语并且实施某种过程。本书会建议使用一个新的工具性词语。这是一种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的新词语。它被用来实施某个缺乏这种工具则无法实施的过程。一旦这个词语被创造出来,词语功能被定义,那么人们就会习惯性地去使用它,就如习惯性使用词语not一样。当这个词语被创造出来后,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词语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这些新的思维方式尤其有益于产生新观念和解决相关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这个工具性词语最重要的用途便是防止出现那些由思维和语言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激烈的问题。这个词语无论被使用与否,只要客观存在,都会在相关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
为描述新的事物,新的词语也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但去创造一个新的功能性词语,作为语言与思维使用的新的工具,则是另外一件事情。在整个语言史上,功能性词语从没被有意识地创造过。是不是真的值得迈出这一步呢?这种词语执行的又是那些功能呢?为什么这种词语如此必要呢?
整个思维、语言、教育甚至整个西方文化都与想法的形成与交流有关。这是大脑运行的方式;这也是大脑在生活中需要运行的方式;这更是我们鼓励大脑去运行的方式。但如果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概念,而不是建立概念呢?这是一种非自然的过程,我们没有相关的工具,也没有接受相关的训练。以前,观念的流行总是超过人类本身的寿命,但现在观念却常常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被屡次推翻。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一些思维工具来使观念的改变革新变得可能。
然而这个新词语及其功能的必要性并非源于它本身的哲理性需求,而是源于大脑处理信息的原理。作为一种生物信息处理系统,大脑的无意识行为受到些许的限制。正是这种限制使新词语的创造变得更为必要,并定义了这种词语的功能。这个新词语能够克服这些限制。正如数学中的数字0一样,它是一种符号并且能用来执行某些过程,而离开这种符号,这些过程就不可能被执行。
本书的前半部分论述了大脑的组织结构。从一些简单的单元开始,一步步地建立大脑组织,最后呈现出思考机制的全部图景。这个部分写得很详细,对于它的理解并不需要特别的知识和数学基础。
在前半部分的结尾,大脑的思维原理被比作是写满字的一大张纸。这张纸被放置于黑暗之中,在其表面有一束仿佛来自手电筒的光在四处移动。被光所照亮的词语被读取。这些词语代表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本书的前半部分论述这些内容是如何体现在这张纸上的;它们为什么不是由外部智力留在这张纸上的;它们又如何自行组织起来表达含义和体现意义的;那束光又如何自行在纸上移动(不存在任何其他光源或者任何指引)的;为何这束光只朝一个方向移动而并非另一个方向;这些词语为什么不是被读取而是自行读取的。这些便是意识、自由意志、记忆和思考的基本机制。本书的后半部分论述前半部分提到的机制在实践中的运用。后半部分涉及为何这些机制只以某种方式发挥作用,也涉及这些方式的利与弊。后半部分也会探讨那些不可避免的思维限制。四大基本思维类型被描述如下:自然思维、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水平思维。这里面有些思维方式符合自然规律,而有些思维方式却是人为设计的结果。而后者的目的在于改进思考机制的自然行为。本书还包含了一种新的人为工具及这种工具的功能。
大脑工作的方式依赖于它的内部结构。但有些读者倾向于认为大脑是一个功能性机器,对这种组织的结构不感兴趣。我建议这些读者可以立刻翻到本书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大脑就如同包含许多重要模式的一张纸,随着那束光线,这些模式被依次揭开。在阅读完这些内容后再回到第一部分,以便他们理解大脑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工作。
其他读者可能更愿意从前面开始,跟随这本书逐渐理解大脑机制的组织结构,然后再了解它如何工作。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你认为适合你的方式,但请记住,对多数人来说,本书第二部分会比第一部分更简单。第一部分论述功能、组织。第二部分直接论述大脑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基础,就像茎和花的关系。茎的目的是支撑花朵。如果没了茎,只可能存在人造花,而本书的写作就像一段音乐,在重复和渐进中逐渐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