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本书内容观点具有创新性,会对经济学界有所影响。
|
內容簡介: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针对国际、国内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复杂问题,出于对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的初衷,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问题的研究中,本书力求用系统的方法、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经济运行的规律,构思经济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提出了与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有着重大区别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
本书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并设计了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架构和运行机制:*,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是集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同时摒弃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缺陷的经济体制。它按地区建立政府管控的供需契合枢纽,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即需求者既能完全自由自主地进行更公平的竞争,又能实现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计划和竞争的统一。在纵向维度上,通过把宏观平衡计划转化为宏观调控参数,再经过各地供需契合枢纽传导到企业的生产契约中,从而实现宏观计划(平衡)与微观竞争(活力)的统一;在横向维度上,通过各地供需契合枢纽的计划管控,将一个经济活动分为契约签订前的竞争阶段和契约签订后的计划阶段,以可验证可重复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竞争性和计划性的统一。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针对国际、国内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复杂问题,出于对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的初衷,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问题的研究中,本书力求用系统的方法、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经济运行的规律,构思经济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提出了与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有着重大区别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
本书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并设计了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架构和运行机制:*,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是集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同时摒弃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缺陷的经济体制。它按地区建立政府管控的供需契合枢纽,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即需求者既能完全自由自主地进行更公平的竞争,又能实现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计划和竞争的统一。在纵向维度上,通过把宏观平衡计划转化为宏观调控参数,再经过各地供需契合枢纽传导到企业的生产契约中,从而实现宏观计划(平衡)与微观竞争(活力)的统一;在横向维度上,通过各地供需契合枢纽的计划管控,将一个经济活动分为契约签订前的竞争阶段和契约签订后的计划阶段,以可验证可重复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竞争性和计划性的统一。
第二,由于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和微观管控点供需契合枢纽的管控对象主要是交换过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所以,使政府直接干预的对象真正离开了需要自主决策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它不仅支持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自主决策性,而且为政府提供了驾驭经济运行的管控枢纽。
第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依需尽能,按劳配酬的分配机制,把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纳入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宏观平衡计划之中,将宏观平衡需要和微观活力需要在分配机制上统一在一起。
第四,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契约后阶段的计划性,实现了资本生产要素在分配中的作用降至仅可以获取利息的水平,同时提高智慧资本的地位。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还通过智慧劳动内核、关键帮助劳动内核的改造实现全生产要素劳动内核化。它不仅解决了不同所有制形式按劳配酬的难题,还可以避免经济剥削的发生。
第五,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人类自身的本性需要并经过精心体制设计,实现了有计划有目的、威力远大于无形的手且包含无形的手无形的眼无形的脑的、无所不在的无形的大圣有管理的制约机制,实现了机制经济监管。
第六,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宏观管理将不再主要依靠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来实施,而是靠规则制定、调控因子的调整来实现,管理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七,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通过国民用未来劳动来置换现实消费,再用自己的消费需求创造自身就近就业的机会,又通过就业收入支付提前消费的欠款,打通了供需阻隔,为快速发展经济找到了新的途径。
第八,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将产品的新陈代谢作为国家战略落实到经济体制中。该书还提出了十个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理念。
作者在书中不仅原创地提出了经济体制设计理论、计划平衡理论、宏观平衡计划传导理论、制约机制设计理论、分配机制理论、置换机制理论,还提出了价值观升华的新视角;不仅对宏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对外经贸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养老体制改革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方案,还提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改革思路,很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和参加讨论。
本书适合理论研究工作者、政府工作成员、研究生院和大学师生、企业家和企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潘之凯,男,1948年生人,现任北京纳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1992年结业于中央党校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培训班。197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进入拥有1万2千人、当年国内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国营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先后担任生产、计划、劳资、教育等企业可使管理工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和缺陷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1985年开始,在774厂所属的北京电子实业公司任总经理期间,直接参与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竞争,体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长处与弊端,于是产生了构建一种既能吸纳和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体制优势同时又能摒弃其弊端的新体制的强烈愿望。1989年起,在中国瑞大系统装备公司(前身为电子部雷达局)担任技术部负责人时,对国企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切的感受和了解。从1992年起,为探求经济理论、构思新型经济体制,停薪留职,下海求索,在创办民企中了解民企,在竞争实践中了解竞争,在了解竞争之事中,寻求其中之是。关于对计划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最早以《关于建立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为题首发于2015年第4期《战略与风险管理》学术刊物。目前正在为更深入更系统地阐释新体制撰写专著。
|
目錄:
|
目录
导言001
上篇 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论证和架构设计
第一章经济体制及其实践效应比较 015
一、经济体制范畴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015
二、经济体制在国际上的实践与演变036
第二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049
一、科技发展助推经济体制的变革049
二、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054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066
四、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机构设计084
第三章宏观计划平衡和微观竞争活力的传递和结合 095
一、宏观层的计划平衡096
二、宏观层的计划参数转换105
三、中观层的参数导入和竞争117
四、微观层的竞争活力127
第四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构架 129
一、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机制的理论思考129
二、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分配机制:依需尽能,按劳配酬135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层级和宏观干预架构142
四、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机制的实现途径157
第五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置换模式 171
一、置换的基本构想及现实意义171
二、置换的核心与关键环节176
三、置换模式的实施方案184
四、置换经济活动与正常经济活动的关系186
五、置换的可行性187
第六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历史地位 188
一、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及战略理念188
二、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效应: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升华202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216
中篇 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子系统设计
第七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计划 227
一、宏观经济计划的内容、基本要求和目标228
二、经济平衡的数学模型236
三、消费在宏观经济计划中的特殊地位242
四、劳动付出阶段和劳动成果享受阶段的消费计划246
五、宏观经济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55
第八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257
一、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258
二、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意义267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270
四、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274
第九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284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实践和变革284
二、行政改革预期达到的目标和观念创新286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经济管理变革290
四、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架构和功能295
第十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 299
一、中国财税体制的演进历程与评析299
二、现行财政体制中的问题及改革的理由303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构想307
四、新财政体制带来的观念变革314
第十一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金融管理体制 321
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与评析322
二、现行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329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对金融业的再定位337
第十二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经贸体制 343
一、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全球化344
二、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际经贸收支平衡349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356
四、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370
第十三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公共事业体制和养老
方案改革 376
一、推动国企体制改革的思考376
二、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设想383
三、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探索391
四、用置换解决养老难题的方案397
下篇 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可实施性和预期效应
第十四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与可实施性 413
一、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系统改革方案414
二、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允许先立后破,分步实施417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是利益共赢的体制421
四、增强政府对经济活动控制力的体制426
五、有现实保障条件的体制429
六、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预防对策436
第十五章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华复兴提供体制保障 438
一、中华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438
二、复兴中华任重道远439
三、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布局提供实施方案445
四、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447
第十六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一个体制支撑思路 456
一、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背景456
二、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及全球治理体系458
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一个体制变革思路462
结束语471
后记475
专家学者短评479
|
內容試閱:
|
序 一部发人深思的力作
我们的祖国正处在快速和平崛起的兴盛时代。这是一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一个走向经济发达、科技振兴、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辉煌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国辽阔的大地上不断变革、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时时处处都预示着未来更美好。民营企业家潘之凯同志的新作《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一书的公开出版,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显露着时代的色彩和气氛。
一、这是一部创新之作
世界的速度,由创新决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主线,创新在全社会已蔚然成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但创新不限于科技领域,理论要创新、制度要创新、文化要创新,体制也要创新。《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论》就是一部阐述体制创新之作。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外在形式,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调整到位了,生产力就会得到解放。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的求索、构思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即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版。它摒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垄断性、主观性和凝固性;它革除了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和不可持续性的顽疾与弊端,而保留和吸纳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良性元素,即将计划经济体制的预见性、统一性和节约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主性、竞争性和效率性融为一体,设计出一种将是当前世界上最新型的经济体制,即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这种经济体制能够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实,中国梦的圆满实现就将得到新的、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值得重视的是,本书作者不仅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还由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延伸到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在书中,他提出了智慧劳动和智慧生产要素新概念,认为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不仅要按生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与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而且愈来愈凸显的智慧劳动和智慧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应该得到不断提升的报酬。再有,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确认社会产品分配中资本应该获得利润,而本书作者认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只应得到利息,而不应得到超过利息的额外收入,从而使剥削现象将得到遏制和大大减缩。这些新理论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扩大了按劳分配的内涵而缩小了资本的作用和地位,从而为走向未来更新的社会形态探寻出一条新的路径。这是颇值得人们深思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在民营企业经营岗位上的共产党员的一种深远思考。
二、这是一部切中时弊之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即使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有所减缓,但横向比较仍不失中高速度的发展格局。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累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引起国人的焦虑。
《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论》正是一部切中时弊的著作。时弊在哪里,《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论》认为主要是发展失衡。书中列举了六个方面的失衡现象:一是产业供需失衡;二是人力资源失衡;三是贫富失衡;四是地区发展失衡;五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失衡;六是生态环境失衡。本书作者预言,失衡问题不解决,将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将比现在更严重。所以《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论》围绕消除失衡这个严重的时弊,在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上努力探索、多所创新。如为了实现产销平衡,就设计出一个地区供需契合枢纽的机构。产需双方可以利用枢纽这个平台,通过招标、投标、评标、中标、投产各个环节,实现产品供需平衡,避免产能过剩或供不应求。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枢纽在契合产品供需平衡时,就同时将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包含在其中了。又为了促进地区发展的平衡,枢纽在评标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投标项目设有不同的权重,以支持后进地区的发展。
三、这是一部出自企业家之手的著作
从世俗的观点看,著书立说似乎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这也难怪,因为社会是有分工的。不过这部书的作者潘之凯同志并不是专家学者,而是一位工科出身的民营企业家。作者今年已经70 岁,曾在国有企业和科技部门工作,后来又创建了民营企业。几十年来,他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奔波,使他既感受到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弊端,又亲身见证了私营企业的长处和缺陷。他的体制创新构想,并不是从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企业着想,而是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和民族振兴的长远利益考虑。他认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集中起来症结就在体制上。于是,他便以实现产业发展的供需平衡为基点,从理念更新、机构设置、法律规范、运营流程、风险防范等各个方面来打造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这就是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以期能为国家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作者是一位企业家,又是一位十分关心社会发展的人。所以,他不仅致力于经济体制创新,而且对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性构想。还有,他不仅倾心于宏观层面的体制改革,对微观层面的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构想。作者作为一位企业家,他对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并不限于对学术理论的运用,还十分关注可行性的研究和操作方法的规划。他对一些操作方法的设计很细致、很具体,这也许是由于他长期从事具体经营运作和工程技术工作的缘故,我想更主要的应是他十分关注自己构想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落地生根,产生实效。作为企业家的著作在表达上必然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本书把资本有时就表述为钱;把设计的某种制约机制称作无形的大圣;等等,语言十分贴近生活,让人们读起来更具亲近感。
四、这是一部产学研相结合之作
这部《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论》一书的形成,是以潘之凯同志2015 年发表在《战略与风险管理》杂志第4 期上的《关于建立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一文为起点的。为了吸纳各方见解、集思广益,应潘之凯同志的要求,方略智库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北京纳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的部分专家学者组成了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组。这个课题组就是以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为研究对象的。潘之凯同志向课题组提交了他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论》的前期部分书稿,并同课题组一起研讨。在课题组开展研讨时,组内来自产学研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本书作者紧密结合、互相切磋、取长补短。讨论的成果随时被作者吸收进书稿,作者修订的新书稿又即时成为大家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就这样,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反复讨论,几易其稿,最终才定稿付梓。
为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组织课题组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上述这种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还是不多见的。这种科研组织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面对面的对话。研讨的过程也是课题组成员相互学习交流、不断质疑切磋的过程,而课题组成员相互学习交流的收获又及时转化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来自两个方向,一是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一是书稿作者和大家的互动。这种多元良性互动的研讨方式,注定了它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是充实的和有新意的。
五、这是一部探索之作
我之所以把《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论》视为探索之作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本书全力论述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是一种新型的体制,是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构想,如果付诸实践它可能成功,也可能还需要继续调整和变革;书中一些概念的提出,如对欲的阐释等,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所以这一论著具有探索性质,还不能视为成熟之作;再是这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由于职业的局限,作者在理论研究功底方面和写作经验方面还都有待增强,加上所写的内容又是一个前人很少研究过的问题,所以必然带有探索的色彩。
这种探索性可能表现在多方面,如立论的理论依据不够成熟;又如,对新经济体制的设计不够完备;再如,著作的体系结构不尽完善;还有,文字表达不够严谨;等等。上述种种在书中也许都有所表现,也许只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不管怎样,都需要作者今后继续努力,去不断完善其所著;同时,也希望读到这本书的广大读者,能够指出本书的瑕疵,为它的完善贡献自己的智慧。让我们同心协力,为打造一部能够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科学论著而不懈努力。最后,鉴于《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论》中提出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构想,还是一种探索,不能视为成熟之论,它是否可行,应由实践来检验。所以,在此建议:宏观决策当局可选择一个或若干或大或小的地区,先期试行本书所设计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以求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调整改进,促其不断完善,力争一个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完美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早日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造福人民。
李承勋于北京芳古红楼
李成勋,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荣誉副理事长、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顾问、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新乡学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