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售價:NT$
345.0
《
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详解(第3版)
》
售價:NT$
595.0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1)新版本,原创升级。全面网罗微软Office 2019版本所有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新功能”和“重点”标注,让学习有的放矢,效率更高。
(2)同步视频,扫码解惑。每节均配有视频讲解,扫一扫,学习障碍轻松扫除!
(3)海量资源,实用至上。倾情奉送PPT精美课件、海量实用模板等学习资源,练习、使用更方便!
|
內容簡介: |
《Office 2019办公应用从入门到精通》通过精选案例引导读者深入学习,系统地介绍 Office 2019 办公应用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方法。本书分为 5 篇,共 18 章。 1 篇“Word 办公应用篇”主要介绍 Office 2019 的安装与设置、Word的基本操作、使用图和表格美化 Word 文档及长文档的排版等;第 2 篇“Excel 办公应用篇”主要介绍Excel 的基本操作、Excel 表格的美化、初级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图表、公式和函数的应用等;第 3 篇“PPT办公应用篇”主要介绍 PPT 的基本操作、图形和图表的应用、动画和多媒体的应用及放映幻灯片等;第 4篇“高效办公篇”主要介绍使用 Outlook 处理办公事务、收集和处理工作信息等;第 5 篇“办公秘籍篇”主要介绍办公中必备的技能、Office 组件间的协作等。
在本书附赠的学习资源中,包含了 11 小时与图书内容同步的教学视频及所有案例的配套素材和结果文件。此外,还赠送了大量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视频及扩展学习电子书等。
本书既适合 Office 2019 办公应用初级、中级用户学习,也可以作为各类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 Office 2019 办公应用培训班学员的教材或辅导用书。
|
關於作者: |
龙马高新教育成立于1998年,专注于计算机类图书的策划与编写,其图书曾多次获得全国畅销书奖。龙马高新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资源积累,与龙马签约的合作机构包括39所高校、8家协会、5家知名网站。
|
目錄:
|
第0章Office**学习方法
第1篇Word办公应用篇
第1章快速上手—Office2019的安装与设置
第2章Word的基本操作
第3章使用图和表格美化Word文档
第4章Word的高级应用—长文档的排版
第2篇Excel办公应用篇
第5章Excel的基本操作
第6章Excel表格的美化
第7章初级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8章中级数据处理与分析—图表的应用
第9章高级数据处理与分析—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第10章PPT的基本操作
第11章图形和图表的应用
第12章动画和多媒体的应用
第13章放映幻灯片
第4篇高效办公篇
第14章Outlook办公应用—使用
第15章OneNote办公应用——收集和处理工作信息
第5篇办公秘籍篇
第16章办公中必备的技能
第17章Office组件间的协作
|
內容試閱:
|
告别野蛮生长(代序)
在高校里教书,已经快满14年了。
经验自然越来越丰富,但困惑也伴随着经验,逐渐累积。
**的困惑是,法学教育的产品,究竟是什么?检验法学教育产品的标准,又是什么?
曾经不止一次听人说,高校*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生产思想,一所没有科研的大学,就不可能有优秀的教学。持这种观点的人自然认为,高校法学教育的产品,就是老师的论文和课题。而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自然只有那些立志而且适合走学术道路的学生,才会被冠之以“优秀”的标签。
但我总是怀疑这个结论的可靠性。
究竟有多少学生会立志选择学术道路?我们所有的法学教育资源一边倒地倾向于学术能力的培养,究竟在多大意义上能够回应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
因此,我也时常反思,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自身视野和能力的局限,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不能把自己*熟悉的知识,变成学生*需要的技能?
2016年,我有幸接受日本方面的邀请访问了著名的京都大学法学院,发现他们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会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摸底,并进行分类培养。适合从事学术工作的学生,会专门成立一个人数不多的小班,为他们量身定做很多学术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生则被列入实务培养序列,对民法、刑法等基本学科进行实务导向的多轮训练,在这个序列里,诸如法律思想史、法律制度史的课程,是不需要学习的。
反观国内,关于“法学教育究竟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一点还远未达成共识,曾有老师在研讨会上指出,法学教育不需要进行实务能力的培养,因为他们只有四年的时间可以学习理论,但却有一辈子的时间进行实践。
这种观念非常具有普遍性,由此导致的现象是,在高校法学教育培养方案中,从事法律实务*需要的能力却*容易受到忽视,比如,在大学三四年级核心课程基本学习完毕的情况下,不是为其安排法律文书写作、法律论证、法律案例检索等技能课程,而是在学生已经明确就业方向,希望进行专业实务训练的时候,继续开设西方法学名著选读、法律思想史专题等类似的理论性课程。
我不是在说这些课程不重要,它们当然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但问题是,哪一门学问不能培养思维方式?在他们即将走上实务岗位之前,高校是不是应该对他们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
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高校将实务技能的培养隔绝在法学教育的大门之外,而国家又没有形成一个在正式执业前的司法研修阶段,这就必然会导致刚刚毕业的学生因为实务能力的严重缺乏,而面临用人单位的负面评价,并进而伤及法学教育的声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主体支付能力较弱,这一教育的空白地带注定无法吸引商业机构的加入,法科生的实务素养已经成了高校和社会两头不管的尴尬地带,因此只能依靠一些有情怀的律师个体和公益平台,提供免费但不系统的课程培训。
法科毕业生,就这样,在各自的领域里,依靠自身悟性和机会,野蛮生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律师培训机构开始关注这一群体的发展,并以非盈利的模式发起了针对年轻法律人的iCourt满天星计划,希望在他们从业之初,就能组织一些资深律师对其进行工作思维、职场习惯、文书写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走过成长道路上*艰难的阶段。
为了解决我内心多年来对于法学教育的困惑,并试图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我有幸成为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和另一位朋友一起开始设计课程结构,并在全国范围内物色适合的讲师。
邓炜律师几乎是**个跳进我脑海里的人选。
认识她是在我自己的一次培训课堂上,虽然只相处两天时间,但是为数不多的几次发言,却让我记住了她专业干练的职业外衣下仍然遮掩不住的职业情怀。
她,正是我特别欣赏的律师类型——理性、严谨、温情而又不乏浪漫。
我**时间向她发出了授课邀请,希望她能根据自己的执业经历,找到年轻律师助理*需要培训的一些工作习惯并对其进行标准化的指导。
我们几乎很快就确定了授课的主题:邮件礼仪、会议记录和文件管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细节,往往决定了客户和带教律师对一个年轻律师优秀与否的评价。而就是这些工作细节,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培训,我们可能每天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而不自知。
邓律师一口答应了我的请求,并立即投身到紧张的备课之中。
再次见面,邓律师已经精心制作了一套上百页的课件,上面几乎全是她带过的助理真实日常工作的场景还原。
真实情境的再现和极为细致的讲解,立即激发起学员强烈的代入感,并受到广泛的好评。
后来,邓律师不经意间告诉我,她准备把这些年来自己培养助理的一些方法总结成标准化的工作指南并整理出版。
再后来,当我还停留在对实务教育缺失的感慨之中时,她的书已经即将交付出版并嘱我作序。
我深知,这是一本对年轻法律人极有助益的书。对于一个时间比金钱还要宝贵的律所合伙人而言,撰写这样帮助年轻律师成长的书,对自己的业务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在这样一个既不能交由市场解决,也无法交给高校解决的领域,所幸有了这样一位愿意倾囊相授的先行者,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奉献给这个特殊的群体。
是的,在年轻的时候,我们还远没有到要与别人去比天赋的地步。日常的竞争,往往就是从一个工作习惯,从一个职场礼仪开始的。
你的优秀,并不必然源于你来自哪里。
而可能源于你从这本书里吸收的营养。
告别野蛮生长。
祝阅读愉快!
陈少文2018年12月14日
前言
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很疑惑:时间是律师*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什么要花费大把的业余时间去写一本可能不太会有经济效益的书?给职场新人梳理这种啰唆的工作习惯、工作思维以及经验教训往往吃力不讨好。有人可能会问:你所总结的东西,你自己做得到吗?的确,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反复问过自己,是不是书里提到的所有细节,我都能一一做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即使没有办法不折不扣地执行,也并不代表这个过程就失去意义。律师的工作就如上战场一样,遇到紧急事务,解决问题便成为优先级,那些追求更多细节的工作习惯难免暂且被搁置一旁。但日常积累的工作习惯,也将成为战备状态*强有力的支援,如条件反射般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反应。而当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时,我们便能从容地把事情做得更加高效。
一位同事曾经和我分享过他对律师工作的理解。他认为律师*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时间,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决定了律师的收入水平,而律师助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不断复制其“老板”的时间。比如资深律师助理完成繁琐的合同审查的主体工作,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律所”)合伙人则把时间集中花费在新产品的研发与市场品牌打造上;而资深律师助理同样需要把现场收集资料、内部签章等琐碎的、技术含量相对不高却也必须耗费相当人力的事务交于初级律师助理完成,以便腾出时间去完成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法律事务,如此循环推进,在有效叠加团队成员工作的同时,不断复制时间。我很认同他对律师工作的这种理解,就如我们日常遇到一项法律事务,一位新进人员往往花费数小时依然无法圆满完成,而资深律师半小时即能搞定,这就体现了工作效率的差别。如果说这里面的差别是基于经验,那么经验又是什么?我认为经验就是预判结果的能力。只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与惨痛教训,才能预判某行为对某事件的影响,以及大概率的发展方向,从而决定是否接受相应的后果或采取措施改变事件走向。宝贵的经验必须经过实战的打磨,但工作习惯与工作思维,却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训练而成。
如果非要给这本书提炼一个关键词,我觉得没有比“高效”更精准的了。“Email是一种态度”这一小节里提到一个工作习惯小细节:发送给同一客户不同项目的文件附件时,进行文件的分项目压缩,接收人下载时便无须再进行文件归类,即可避免发送邮件后再次和客户电话解释哪些邮件适用A项目,哪些邮件适用B项目,也许就能节约10分钟。不管是本书“工作习惯”一章中有关“邮件习惯”“文件管理技能”的内容,还是“工作思维”一章中有关“如何上手新项目”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在*短的时间完成工作,避免出现反复的确认、解释或沟通而展开的。
写这本书的动力来自一个初衷:在刚进律所时,我非常希望有人告诉自己这一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心里就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有一天,一定要写一本这样的书,即使看起来很啰唆,权当送给过去的自己。在改稿的过程中,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那时候的我希望知道些什么。另一个动力来自与我相伴的同事和实习生们。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通过两个月的针对性训练,可以让一名刚毕业的法学院学生,展示出职业的形态并得到客户的认可。律所新人首先应当学会什么是职业,然后通过痛并快乐的打磨修炼,不断“打怪升级”。专业往往就是一种严谨、高效的思维方式。
*后,我要隆重地介绍协助本书整理和编写的小伙伴们,他们是一群非常可爱的90后,这些人中有我的助理,也有我曾带教过的实习生和学员,他们热辣而有智慧,独立而又沉稳,充分展现了时代的自由之光。让他们参与此书的编写,本是希望他们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律师工作的理解,提升基础业务素养;但后来发现,他们作为本书的受众群体,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与灵感,来看看他们的律所新人语录:
王雅峥: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实习生,到忙忙碌碌的律所新人;从开始的懵懵懂懂手忙脚乱,到现在可以比较独立地完成简单的项目,我每天都在与两个词语打交道——“成长”和“不足”。诸多的尝试、摸索、学习、犯错和改正构成了身后和脚下的路,我想这可能是许多律所新人初来乍到时的常态。我很幸运能够在刚入行的时候就碰到一位愿意耐心地手把手指导我的老师,这是多么地难得,也许只有真正从事这个行业之后才会知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人在入行的*初都能够得到这样全方位的指导,主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总结才是新人成长的主要途径。
在参与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之前未曾注意的工作技巧和工作思维方式,但**的收获莫过于发现了“总结”本身的意义。很多事情你**次做完之后也许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是经过总结却可以将随意的行为固定成为标准流程。**次总结时也许要花费一些时间,然而下次再做同样的事情时,固定的程式或模板却会让你事半功倍。
对于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它更记录了团队的小伙伴们从零到一的整个成长过程。书中的许多案例是我们实习或工作过程中实际发生过的,许多疑惑是我们曾着实困扰过的,许多范本也是我们工作当中真实使用过的,正是因为这样,这本书对于律所新人才更有价值,翻开它,你会感受到真实——这里没有所谓的“鸡汤”,只有实实在在的经验分享。
陈宇佳:初入律所实习时,我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律所“小白”,在法学院学了3年理论,却对律所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一无所知。工作中的收发邮件、联系客户、文件归类、时间管理等都是凭借一股青涩的“应该是这样吧”的直觉。
随着实践加上团队内部培训,我开始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处理工作上的各种任务。被具有“强迫症”的邓律师强制要求养成的习惯,也逐渐成为我工作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并使我在实习期结束后仍受益匪浅。
在我看来,这本书大概就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位职业律师(当然我喜欢称之为“‘强迫症’养成之路”)。没有“鸡汤”,纯属“干货”。对于初入律所的新人而言,能遇见此书,何其幸运。
孙哲:在邓律师团队实习的过程中,对我影响**之处应该是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很多好的工作习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我的自带属性。这一点在我毕业之后真正走上律师职业道路时体会得尤为明显。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律师在细节处理上是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候我会打趣说做律师的人早晚都要变成“强迫症患者”。也正因如此,每当看到其他新人在接受带教律师对工作细节的指正时,内心都会暗自庆幸,在真正步入职场前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提前养成律所新人的必备素质。我相信,好的工作习惯是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它**是我们职业生涯受益终生的财富。
谢如燕:不论是跟随邓律师开始实习生涯,还是给本书提供自己的想法创意,都是一个自我成长和技能提升的过程。在邓律师的指导下,我逐渐褪去学生的稚嫩,一点一点地靠近职场,接触法律实务,用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职业人的眼光去发现和思考问题,体会律师工作的喜乐与悲伤。邓律师的引导与鞭策让我渐渐明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不断塑造自身的职业技能。
这本书是对工作技能精华的总结,从中可以发现自身技能的不足,也可以完善技能且全面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不断深入挖掘。在团队合作探讨时,享受思想碰撞的愉悦,感受头脑风暴的激情,开启多种思维方式,发现新方法,探究不足,去粗取精。
关京伟:初识邓老师是在近三年前的iCourt满天星计划的课堂,**节课程就是老师的“律师工作流程标准化”。一直沉浸在法学院里的我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知道了自己还欠缺什么,于是申请了满天星课程的“明日之星”计划,成为了邓老师的一名远程实习生。
邓老师是我**位跟随实习的律师导师。*初跟随老师做一项新的业务时,我很紧张。还记得**次工作时,因为自己在外面,临时跑到网吧整理资料却忘了保存,电脑重启后重头来过的情景。其实每次工作对于不太熟悉业务的我来讲,都是一次走出舒适圈的过程;也是通过每次工作,我意识到,其实邓老师给我提出的问题都是我可以解决的,而解决之后就会有一种美妙的感觉。这也是我实习**的收获。希望这本书可以让你打起精神出发,缓解律所新人开始实习时底气不足的焦虑,成为你启程路上的一个小伙伴。
柴佳宁:非常高兴有机会加入邓律师的团队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律师这一行业对新人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本书,对我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掌握便捷的技能、迅速进入职场状态大有裨益。以日常文书写作为例,不仅要核对错别字,修改病句,确保用词、用语的贴切度与精确性,还要使用规范的数字序号,统一全文的格式,确保行文的逻辑性与流畅度。我相信这样带有“强迫症”的工作习惯,在律所新人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必要的,这正是律师专业性的体现。当然,这仅是本书阐述的众多工作习惯中的一种。在实习中,我感受*深的,是学会像一个法律人一样思考问题,做到全方位细致考虑。
良好的工作习惯让人事半功倍。作为新人,从一开始就找准方向,打好基础,用正确的方法、技能在职场上进阶,比起漫无目的地发展会顺利得多。
高洁:去年有幸加入了邓律师的团队,虽然之前也有过在律所实习的经验,但是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对于律师工作思维并没有太深的感触。原本感觉良好的我在邓律师的高要求面前只能一脸茫然。幸好这位高要求的美女律师不嫌弃、不放弃,带着我一步步走上正轨。
不管是实习生还是正式的律所新人,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为“靠谱”新人的前提。“靠谱”的标签贴在身上,能让客户和老板信任你。本书的目的也在于增强新人的“靠谱”意识,即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优秀律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陈静:“陈静,你好!恭喜你通过面试,请于明日早上9:15至环球金融中心24楼开始实习。”那天中午手机里出现一条“炸弹”般的短信,我居然被录取了。是的,这就是我的**份实习。本科学经济的我,凭借着读研时期所学的些许法律知识,投身到了伟大的律师事业中。实习期间,邓律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铺开了一个法律的世界,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法律人如何运用法律思维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明白了法律人所受的难、所担的责,明白了律师这条路上的欢声笑语和无可奈何。
当我们谈论实习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初入律所,“临危受命”,邓律师让我参加一次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初来乍到,一头雾水,那次会议记录成功地成为本书所使用的反例(读者朋友们可以在后续章节中窥见一个失败的会议记录的本来模样)。
然而,这就是学校和律所之间的差距。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缩小两者间的差距。书中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团队小伙伴们的实践,而所有的实践,都来源于团队小伙伴们的亲身经历。正因如此,所以更有收获。这种收获和体会都写在了文字里,画在了表格中,贴在了图片上。
本书不谈情怀,只论“干货”。
无论怎样,感谢小伙伴们成全我数年前的一个小愿望,也感谢自己仍不忘初心。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对法律存有敬畏,对律师职业充满热爱的同行,还有那些即将踏入律师行业的法学院学生。这是一个刺激、有趣、充满挑战又充满诱惑的领域,如果你愿意坚守与蛰伏,相信有一天你一定会爱上这个职业。
邓炜2018.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