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战国红》是一部扶贫题材长篇小说。作品表现了我党优秀扶贫干部忠诚担当、勇于奉献的英雄事迹和时代精神。作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结合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九大精神,以文学的方式对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刻而生动诠释。
|
內容簡介: |
地处辽西的柳城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柳城村不仅贫困,而且还有一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传说:相传清朝初年,柳城依山傍水,城边有一座鹅冠山草木茂盛,山下有一条蛤蜊河,生活富足。村中喇嘛庙住着一位红衣喇嘛,他还管理着鹅冠山。不久,朝廷下文,要求村民伐树交木,否则治罪。红衣喇嘛号召村民拒绝伐树,同时还在庙前打了一口井。朝廷抓走了红衣喇嘛,红衣喇嘛临走前告诉村民,如若伐树,从今往后,河水断,井哭天,壮丁鬼打墙,女眷行不远。但是,村民无法抵抗朝廷,还是伐光了鹅冠山的树。又过了许多年,蛤蜊河的水真的断了,村民又打不出别的井,全村饮水用水只能靠红衣喇嘛打的这口井。直到三百年后,这口井依然是全村人*的水源,因为是红衣喇嘛所打,因此又叫喇嘛井,而且村里的男人做事多失败,女人中也却有很多人腿脚有病。这个传说被称为喇嘛咒一直左右着村里人的选择,加之历史上与当下的一些巧合,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柳城贫困。
|
關於作者: |
滕贞甫,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鼓掌》《蜡头驿》《樱花之旅》《刀兵过》,中短篇小说集《熬鹰》《西施乳》等六部,文化随笔集《儒学笔记》《探古求今说儒学》等。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篇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入选多种年选及年度排行榜。中篇小说《黑画眉》获第九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长篇小说《刀兵过》入围第三届长篇小说金榜。
|
內容試閱:
|
我觉得《战国红》这个作品比我们看到的其他写扶贫的作品更厚重、更深入、更深刻,这种精神状态、精神成长、精神变化不仅仅是我们看得到的村容村貌的变化,这是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
以战国红来比喻中国的扶贫,真是太贴切了。因为中国的扶贫和战国红一样,在世界上都堪称独一无二,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扶贫会让全国的乡村都变成珍贵的战国红玛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
像滕贞甫先生的《战国红》是尤其值得重视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直指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革,他的书写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
《战国红》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一部有重大主题但并不概念化的小说。我感到它不是一般的命题作文,虽然主题先行,但是它又是一部严肃的、包含多层伦理诉求的小说。所谓多重伦理诉求指的是,首先它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扶贫主题的文学作品。其次它又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包含了生态、科学、思想的作品,它是科学扶贫。最后,它是乡村人情世态、风俗文化的画卷,非常接地气,是一部形象丰富而生动的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清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