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編輯推薦: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大师经典历久弥新
◆影响中国几代学人的经典力作
◆传承百年学术重镇薪火与精华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我国近代考古学先驱马衡先生所著,是其任教北大时的讲义。本书不仅探讨了金石学的定义、范围与历史,同时也指出了金石学研究的方法与材料的搜集、保存、流传等处置方法,堪称全面的学科导论性文献,具有统领学科的巨大价值,对于后续的金石学研究起到了引导作用,被誉为近代金石学的开山之作。
|
關於作者: |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我国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
|
目錄:
|
卷一中国金石学概要(上) 1
绪论 3
第一章金石学之定义及其范围 3
第二章金石学与史学之关系(缺) 5
分论 6
第三章历代铜器 6
一礼乐器 7
二度量衡 22
三钱币 27
四符玺 33
五服御器 42
六古兵 51
卷二中国金石学概要(下) 59
第四章历代石刻 61
一刻石与碑之别 62
二造像与画像之别 65
三经典诸刻与纪事诸刻之别 69
四一切建筑品附刻之文 88
第五章金石以外诸品 94
一甲骨 94
二竹木 98
三玉 101
四匋附明器瓦专 105
第六章前人著录金石之书籍及其考证之得失(缺) 106
结论 107
第七章今后研究之方法(缺) 107
第八章材料处置之方法(缺) 108
卷三铜器 109
中国之铜器时代 111
戈戟之研究 116
汉延寿宫铜镫跋 121
北魏虎符跋 122
卷四度量衡制度 125
历代度量衡之制 127
一研究历史应先知历代度量衡之差异率 127
二度量衡之产生 128
三度量衡之所以差异 128
四序历代度制 130
五序历代量制 132
六序历代衡制 133
七总序度量衡增进率之比例 134
《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 135
新嘉量考释 143
附新嘉量表 150
湿仓平斛跋 152
卷五石刻 155
石鼓为秦刻石考 157
明安国藏拓猎石碣跋 165
汉三老赵宽碑跋 167
汉司徒袁安碑跋 170
汉司空袁敞碑跋 171
晋荀岳墓志跋 174
北魏墓志跋六种 177
一北魏恒农太守寇臻墓志跋 177
二北魏卢奴令姚纂墓志跋 179
三魏故持节督豳豫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
豫州刺史乐陵王元君墓志铭跋 180
四魏张满墓志跋 181
五东魏华山王元鸷墓志铭跋 182
六魏徐州刺史吴郡王萧正表墓铭跋 182
保定莲花池六幢考跋 184
卷六石经 187
从实验上窥见汉石经之一斑 189
一字体 190
二经数 191
三经本192
四行款 195
五石数 196
六人名 197
石经词解 199
一起源 199
二后世之继起 200
三历代立石之概况 201
四原石之存佚 203
五覆刻本及传拓本之流传 204
六石经与教育之关系 206
魏石经概述 208
汉石经集存原序 212
汉石经易用梁丘本证 214
汉熹平石经周易残字跋 218
附钱玄同读汉石经周易残字而论及今文易的篇数问题 221
汉石经《鲁诗》校文 230
汉熹平石经《论语尧曰》篇残字跋 233
魏正始石经《尚书多士》及《春秋》文公残石跋 236
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校释 237
晁公武刻《古文尚书》残石跋 245
卷七书籍制度 247
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 249
一材质及其兴废之时期249
二形式及其装置之法252
记汉居延笔 263
汉永光二年文书考释 268
汉兵物簿记略 270
卷八序跋杂文 275
谈刻印 277
|
內容試閱:
|
中国金石学概论
出 版 说 明
自1898年建校以来,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当仁不让地成为一座重镇。我们很难在重镇的前面加上合适的定语,如果挂一漏万地勉强做一下尝试,那么,如下关键词应该无法忽略:教育、学术、思想、文化传承;如果再在这些严肃的字眼前做个补充,我们应该谨慎地加上心目中。
因此,这句话完整地表述出来,或许是这个样子的北大是我们心目中一座教育、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镇。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离中心词越远的形容词,它的定语功能越弱,因此,这个心目中的限定作用其实很让人怀疑难道事实不是这样吗?难道北大只是无数人在心中塑造的神圣殿堂吗?
确实如此,在我们没有条件走入北大的课堂,在我们没有聆听教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甚至在我们没有阅读这套《老北大讲义》之前,它只不过存在于我们渴求学业、探求人文理想的心目中。如今的我们很难跨越时空触摸五四时期的红楼,也再无可能听到黄侃挤兑胡适的精彩言辞但好在,校址课堂可以变换,教授先生可以逝去,但这套《老北大讲义》,仍然使这座学术思想的重镇触手可及般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不仅仅再让我们于心目中憧憬和描摹。事实上,又有什么比文字著述能流传得更远更久,同时又能连缀百年与今日、先贤与遗产呢?
这套《老北大讲义》,就是这样与我们心目中的那座殿堂如此接近,它来自于塑造这座重镇所需的基石现在我们依然无法用准确的词汇总结出给神殿做基石所必要的成分。好在北大建校百年后的大洋彼岸,美国斯坦福大学明确拒绝了国务卿赖斯重回母校任职的申请。一位教授这样阐述他的理由:赖斯为之服务的政府破坏了正义、科学、专业、正直等基本的学术价值观,斯坦福不应该再让她回来。美国人在现代文明中体会到学校的本质精神,而早在百年前社会思想纷杂的乱世中,北大的学者便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勇气二字,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启蒙。
正是基于勇气之下的正义、科学、专业、正直,老北大的讲义直到如今,依然在现代学术和思想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原因似乎很简单:它只为良知负责,而不掺杂任何功利;原因却也很复杂: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仅有愿望和坚持那么容易。因此,我们很难想象,这套《老北大讲义》,是如何能够穿越百年风云,在思想的多次变革和社会的动荡过后,依然能够熠熠闪光。
或许所有的答案早在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中: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这是北大的立校之基,是北大的教育准绳。但是,如果我们抛开了学校与教育的因素,就会清晰地看到现代学术与思想发轫的源头。正是本着这种精神,这套《老北大讲义》呈现出大多数人意想不到的面貌:
其一,它涵盖了文学、史学、艺术、哲学甚至更多的边缘学科。而我们大概很难想到那些目前几近符号化定格的先贤竟会如此跨学科,在某个非专项的细小考证上侃侃而谈;
其二,在同类学术问题的思考上,各教授的观点未必一致甚或相左。课堂上也经常有明讥暗讽、互相贬低之类的掌故。但这并不妨碍落了下风的一方以独立的精神和学术的品格坚守自己;
其三,在当时的情况下,教授们对西方现代哲学思想或历史观念的了解并不很深,哪怕对本国正在发生的白话文运动也多有不成熟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以客观踏实的精神大胆探求;
其四,即或放在今天,我们依然看到著述中鲜活的思路和治学原则。或许其所述内容业已陈旧,但其字里行间跳动的思想却是今天的某些所谓巨著中缺少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老北大讲义》不仅仅是小小课堂的教学工具,更是现代学术和思想发轫的第一媒介。因为有了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首次公开而正式的传播;因为有了胡适的西方哲学讲义,才有了国人对西方文明尤其是现代思潮的进一步了解;因为有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汉语研究,才有了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基本依据
当我们无法亲临北大课堂,当我们无法回到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时,这套《老北大讲义》像是一座桥梁沟通了时空,轻易地在我们脚下搭建了一条通往中国学养源头的路。
然而,对这些珍贵思想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推广,看似轻易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在首批推出的著述中,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作者的成就与影响,也不得不考量每一本书的内容价值,甚至还得兼顾品种的丰富性和学科的完整性,因此,难免有遗珠之憾。
此外,有些影响较广的著述,此前亦有各种单行本见于市面。编者虽然力求呈现出更多的新品种,填补文化传承上的空白,但考虑到这是国内首次完整地以老北大讲义的概念进行编纂出版,所以,我们也在严谨衡量的基础上推出了这类旧作。
以往,老北大讲义有很多著述仅有存目,出版本十分罕见。但让我们十分快慰的是,在此次编选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些孤本,不日将陆续付梓在兴奋与欣喜之余,我们也不免惧怕,如果再不出版,它们,这些凝聚一流学者的毕生心血的思想学术经典,恐怕后人再难读到了。
正因如此,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延续我们心目中的那座殿堂,否则,很难说再过百年后,北大是不是一座空中楼阁,会不会只是个在口头传颂的一段传奇。
关于作者与本书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我国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吴昌硕去世后他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遥领社职,并从1924年起,多次参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点查、维护工作,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长达十九年,在战乱中亲自主持故宫文物的南迁、西运,确保了故宫万余箱文物毫发未损,更在关键时刻拒运文物赴台,使故宫能以今日的面貌存在。
马衡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精于汉魏石经,其治学上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传统,注重对文物发掘考古的现场考察,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郭沫若认为: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
马衡在学术上成就众多,贡献巨大:他确定了殷墟甲骨年代,测定了先唐十五等尺长度,肯定石鼓为秦刻,系统研究了我国古籍制度,对汉熹平魏正始石经之研究成果达到后人难逾之高度,深入探讨了中国书籍制度之变迁郭沫若评价他:凡德业足以益人者,人不能忘之,马先生虽颇自计,然其所成就,已应归于不朽。
这本《中国金石学概论》,是其任教北大时的讲义。1917年,马衡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征集员,并于次年任文学院国文系金石学讲师。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成立后,任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并在历史系讲授中国金石学。
张中行回忆马衡先生授课情形:他在北大是名誉教授,开金石学课,我听了一年。他个头儿在中人以下,装束和举止都整饬,说话慢条斯理,都有根有据,没有一句是出于灵机一动。
而作为讲义的本书,不仅探讨了金石学的定义、范围与历史,同时也指出了金石学研究的方法与材料的搜集、保存、流传等处置方法,堪称全面的学科导论性文献,具有统领学科的巨大价值,被誉为近代金石学的开山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