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
★古代锦囊妙计的现代文诠释版本,老少皆宜。中华智慧的精髓。
两天读懂的白话精华版:
★小说一样的白话故事:由于《智囊》的案例与解读又巧妙又复杂,您用文言读会十分困难,所以本书大胆删除了妨碍理解的内容,全部是清楚生动的现代文,并在视觉上不断简化,让它变得像一本小说一样好读而营养丰富,让您一口气读通。
★只留精华:精选了百年通用的内容,删去对今天没有实践价值的部分,节省您的时间。
★双封面烫金,,清雅而奢华的时尚古典读本。
历史小常识:
★康熙皇帝认为《智囊》内容精辟,忧其启发民智,将其封禁,所以只有少数精英可以读。
★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都熟读过这本书。
|
內容簡介: |
康熙皇帝对《智囊》倍加珍爱,赞叹其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将其列为禁书,因而在清时很少有普通人能读到。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此书在明末便风靡一时,多次翻印仍洛阳纸贵,收到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名人的推重和喜爱。
|
關於作者: |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蕞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东周列国志》《智囊》等。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
內容試閱:
|
出版说明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冯梦龙出身于名门世家,其作品除了这本《智囊》之外,还有世人皆知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冯梦龙年轻时,也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经史子集的诵读上,为的是能够通过科举走向仕途之路。可谓是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然而,即使这样用功,他的科举之路仍然十分坎坷。直到明崇祯三年(1630年),他57岁时,才补为贡生(成绩优异的秀才,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直到61岁时才勉强混上一个知县,但只干了四年就辞官回乡了。
纵览冯梦龙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却长期在社会的下层沉沦,或靠舌耕授徒糊口,或为书贾编辑养家,可以说是不得志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出版史上的崇高地位。冯梦龙所有的作品中,从今天出版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实用。尤其是这本《智囊》,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在本书的自序中,他开篇就写道: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并总结出古今成败得失的原因,其用意不可谓不深远。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年)。后来,冯梦龙又对其进行增补,重刊时改名为《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并根据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书中涉及的典籍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的笔记、野史。因此,可以这样说,冯梦龙的这部《智囊》不但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校勘价值。
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书中所辑录的一些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参考价值,而且观点落后,封建思想比较浓厚。对于这些故事,我们一概舍弃,只翻译了一些实用性比较强和具有前瞻性的故事,汇成了本书。对于收录到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尽可能做到忠于原著,不加删改。当然,至于这样做是否妥当,还望诸位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