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一,粤讴是始创于清代广东的粤语说唱曲艺,经招子庸等文人发扬光大。20世纪初,粤讴说唱艺术的功能也被梁启超、黄遵宪等作诗文人所重视。后复因政治需要、潮流需要、革命需要和宣传需要,粤讴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时常在报纸登载。在这 全盛时期里创作的粤讴,实际上已经从清代的传唱转变为传阅,真正懂得唱粤讴的人越来越少。而发展至20世纪中叶,粤讴的说唱艺术也频临失传,只有粤讴的唱词藉着各种刻本、印本、抄本、旧报而得以保存下来。粤讴作为一颗南粤说唱明珠,可以折射出曲艺、文学、历史及语言的价值,非常值得大家的重视。
二,本书是*次将招子庸《粤讴》、香迷子《再粤讴》、《欢喜果粤讴》、廖凤舒《新粤讴解心》、《黄鲁逸粤讴》和冼玉清《碧琅玕馆粤讴选》收集起来,编者朱少璋又在卷七作了《粤讴补辑初编》。编者编刊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汇集十九、二十世纪的粤讴,并非在粤讴作品的数量上求全,而是尽可能选辑1949年前经典、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粤讴作品(不含域外)。好些罕见材料或散见于各大报刊杂志的粤讴,都在编者能力范围内有选择地辑入本书之中。本书内容之丰富和资料之齐备,为粤讴研究打造了厚实的原材料平台。作为读者或是研究人员,想要了
|
內容簡介: |
粤讴,又称越讴,也可泛称为广东调,主要是指流行于广州地区的粤语说唱曲艺,与木鱼、龙舟、南音、板眼同属粤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起的粤讴多由文人用广东方言创作,本来是珠江花艇、欢场妓女所唱的情歌。粤讴多为作者有感而作,因此反映的历史面貌、民生状况、男女心声或论者意见,都是实在、率真而深刻的。20世纪初,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着眼于粤讴的通俗和传唱功能,纷纷在期刊发表包括粤讴、弹词等通俗作品。后来复因政治需要、潮流需要、革命需要或宣传需要,粤讴发表更是风行一时。所以,粤讴除了可以折射出曲艺、文学、语言的价值,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口述、说唱历史,值得历史研究者重视。本书收录招子庸《粤讴》,香迷子《再粤讴》,《欢喜果粤讴》,廖凤舒《新粤讴解心》,《黄鲁逸粤讴》,冼玉清《碧琅玕馆粤讴选》,朱少璋《粤讴补辑初编》、《粤讴乐曲存谱》。本书收入《岭南文库》,全书共约四十万字。
|
關於作者: |
朱少璋,哲学博士,现职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高级讲师,研究专业为近现代古典文学、南社及岭南文化,曾出版《郁达夫诗注》、《苏曼殊散论》、《曼殊外集》等书。
|
目錄:
|
總目
粤謳采輯序1
鴂舌蠻音話粤謳3
凡例40
卷一粤謳
據本及相關說明
目錄
卷二再粤謳
據本及相關說明
目錄
卷三歡喜果粤謳
據本及相關說明
目錄
卷四新粤謳解心
據本及相關說明
目錄
卷五黃魯逸粤謳
據本及相關說明
目錄
卷六碧琅玕館粤謳選
據本及相關說明
目錄
卷七粤謳補輯初編
據本及相關說明
目錄
卷八粤謳樂曲存譜
據本及相關說明
目錄
書文參考目錄
後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