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編輯推薦: |
★《哈佛极简中国史》用300多页的篇幅,带你跨越数千年的中国史。中文初版畅销20万册,掀起极简阅读浪潮。
★中国史,是我们尤其有必要关心的主题。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走过什么样的历史道路?拥有哪些独特的文明?对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在未来将如何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变,我们才能理解自己国家的文明与历史、理解今日中国从何而来,以及思索应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本书勇于打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方式,将中国历史放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中,以非凡视角重新发现中国。作者还从历史、考古、古文献、古文字、科技、艺术、学术思想等众多领域中提炼中国文明的不同面貌,让我们获得另一种看问题的视角。
★这是一册东亚史巨擘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史入门书,畅销欧美十余年,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是数十年扎实的学术积累。作者阿尔伯特克雷格是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外汉学精英学者。他的这部作品赢得包弼德、欧立德、孔飞力、傅高义等十余位汉学鼎力支持,易读且久经学界考验。
★内文全彩印刷,用文物、历史照片再现多彩文化景象;还有为你建立对历史认知模型的时间线,帮助理解与记忆;新版装帧改用
|
內容簡介: |
其他世界古文明接连陨落,唯有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原因何在?东亚史巨擘阿尔伯特克雷格梳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20世纪的历史,以寻找中华文明生命力的根源。
《哈佛极简中国史》是欧美广受欢迎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在三百多页的篇幅中,我们跨越数千年的历史,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早期中国,到构建zui早帝国的秦汉,从帝制时代高峰的隋唐宋元,到帝制时代晚期的明清,再后到步履蹒跚、探索出路的近代中国。
我们可以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变中看到,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当试图理解今日的中国,我们也能从历史中得到启发。
这部中国史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将中国史放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同样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解决方法有何不同?公元6世纪后,为何欧洲陷入长期分裂,中国却能不断重构统一帝国?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动力与阿拉伯人有何不同?通过这部富有启发性的世界中的中国史,我们将看到不一样的中华文明。
|
關於作者: |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赖世和日本所主席、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1949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195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代表著作有《明治维新时期的长州》、《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合著)、《世界文明的遗产》、《哈佛日本文明简史》等。
|
目錄:
|
前 言
第1章 早期中国
第2章 中国zui早的帝国及其后时期
第3章 帝制时代的高峰
第4章 帝制时代后期:明朝和清朝
第5章 近代中国
注 释
延伸阅读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被后来与之迥然不同的文化浪潮淹没或取代了。诚然,中国文明也并非一成不变,始终在发展变化,但它融合了外来的影响,从未被完全淹没。公元78世纪时,中国的文字体系、哲学和技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及越南,确定了今日之东亚的范围,中国的诗歌、文学和艺术在这一地区依然具有影响力。如今,中国是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核大国,经济增长迅猛。要理解当今世界,需要理解中国,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过去。
本书zui早是《世界文明的遗产》一书中中国数章的扩充。再版时对这些章节进行了大幅修订,并将原先用罗马字母表示的中文名称和术语改为拼音。此次第3 版的每一章又做了进一步修订和增补。
本书力图为中国历史进程建立一个编年框架并进行概述, 在关注统治王朝的同时,也对跨越朝代界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给予关注。有大学讲师希望以专题形式讲授中国历史,并指定(相关)专著、文献、小说和电影。本书文字简明,或许对他们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由于力求简明,笔者许多看似确凿的推断可能仅在其简明的语境下正确,充分严格的论证则需要更多篇幅。笔者为重新讲述历史,择选了一些关键的史实要素,因而不可避免地略去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要素。读者通过阅读书末延伸阅读中所列著作,可以了解本书所述历史故事的更多背景以作为对照。
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抽象的。在任何社会,变化或稳定都是亿万人的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结果。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通过社会关系与更广泛的社会相连,为生存工作,并受到规则的保护和制约。这类关系的总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历史学家至多只能了解过往历史的一二。在中国,尽管近代之前的文献记载多于其他任何国家,绝大多数人仍湮没无名,不着痕迹。通过现存文献来书写中国历史,便如同要完成一幅多数碎片已经遗失的拼图。
以过去的眼光去观察某段历史总是非常困难。我们今天的假设总是难免臆断。即使研究西方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也仅能瞥见少量信息,比如说,我们对中世纪汉堡的某位商人就难有全面了解。而南宋时期杭州的某位商人怎样看待家庭、社会和宇宙就更难知晓了。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原始文献中发现一些端倪,因此,诗歌、哲学、散文和小说中的场景会被间接或直接引述。这些当时的文字提供了直接的窗口,我们可借此窥见历史上中国人的实际思想与情感。它们照亮了历史,也提醒我们,生活在千年以前的中国人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希望、恐惧、喜悦与忧伤。尽管人类经验受到文化模式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影响,我们还是能体会到这些共有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