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成套的清代老皮影,首次出版。
皮影戏,在中国民间演出了一千多年,流派纷呈。其中,西部皮影绘刻艺术成就尤高。然而,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普及,皮影戏已濒临灭绝,仅在偏远乡村尚有少量残余。这样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任其消亡,显然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本书作者丁克西先生肩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寻访和研究皮影艺术30余年,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偏僻乡村拍摄了大量清代皮影影偶照片。这些皮影在老艺人家中流传了数代,除了偶尔演出,平时秘不示人,故图像弥足珍贵。近年来,丁先生从积累的皮影照片中精选出近千幅作品,编成此书,使这些绘刻精美的清代皮影能化一为千,永久流传,真是功德无量!本书所收皮影,生、旦、净、丑、残脸等,行当齐全,头梢、身段、骑靠、景片、道具等,应有尽有,角色形象丰富、传神而又无一雷同,色彩艳而不俗,搭配协调,能充分展示传统皮影的华美风貌。如此大规模的清代皮影结集出版,还是首次,相信对于戏剧研究者、艺术工作者以及广大民间工艺爱好者而言,是个福音。
|
內容簡介: |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主要道具,结合说唱和伴奏,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甘肃、青海地区的乡间皮影艺人家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清代皮影影偶,其艺术性甚高。本书分四部分,*部分为绪论,介绍皮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为皮影从制作到演出,介绍皮影的制作过程和演出状况。第三部分为影戏选,介绍10余折传统的皮影戏。第四部分图录,为本书主体部分,按生、旦、净、丑、残脸、佛道神仙、鬼怪精、身段、人神骑靠、地狱刑法、景片道具分类,共收入影偶图片近千幅,生动、完整、系统地展现了清代西部皮影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华美风貌。
|
關於作者: |
丁克西,1947年12月生于四川荣县。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美术专业,供职于甘肃省永登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职称。现为甘肃省美协会员,兰州市美协理事。长期从事清代皮影戏的研究和实物收集工作,并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人民画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十余篇。
|
目錄:
|
绪论
皮影艺术从制作到演出
剧照
图录
生部
1伏羲1
2神农2
3黄帝3
4文书生4
......
旦部
1女娲1
2花旦2
3花旦3
4花旦4
5花旦5
6.1花旦6
6.2花旦7
6.3花旦8
......
净部
1黑脸乌纱帽1
2红脸乌纱帽2
3黑脸乌纱帽3
4黑脸乌纱帽4
......
丑部
1丑县官1
2丑县官2
4丑县官3
5丑县官4
6丑县官5
......
残脸部
1县官乌纱帽1
2县官乌纱帽2
3县官乌纱帽3
4三角翅乌纱帽4
5三角翅乌纱帽5
......
佛道神仙
1如来佛1
2准提佛2
3接引佛3
4弥勒佛4
5西方和尚5
6西方和尚6
......
鬼怪精部
1小鬼1
2小鬼2
3水鬼3
......
身段部
1.1影箱箱主庄王1
2皇帝蟒袍2
4官衣3
6书生4
......
人神骑靠
1如来佛祖骑独角鳌1
2弥勒佛祖骑青狮子2
3接引佛祖骑独角兽3
4文殊广法天尊骑青狮子4
5普贤真人骑白象5
6太上老君骑板角青牛6
......
地狱刑罚
1过阴床1
2破肚刑2
3抽肠刑3
4石磨刑4
5下油锅5
......
景片车轿动物
6皮影戏舞台景片1
3园景景片2
4山洞景片3
5桌椅道具片4
......
|
內容試閱:
|
自 序
中国地域广大,古代交通不便,风靡各地的皮影,从影人刻绘到表演的音乐曲式,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我所拍摄、整理、研究的是甘肃黄河以西,包括青海东部一带乡间皮影影偶作品,属于陕西流派。为了比对,我曾到北京一家私人皮影博物馆观摩过河北唐山、乐亭风格的皮影,也曾到成都木偶皮影剧团了解过成都皮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传统戏剧古典剧目得到解禁。在陇原大地上,一些皮影老艺人用牲口驮着影箱开始在乡间巡演传统皮影戏。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久违的皮影戏引发了人们回味往昔乡愁的热情。皮影艺人接到演出的邀约不断。文化界把这种有传承并还在演出的皮影称为活态的皮影艺术。我就是在这一时期接触到民间皮影的。由于喜爱,我与多个皮影艺人长期交往。艺人们去乡间巡演时我也经常跟着,得到了他们的信任,见到了一些深藏箱底的宝贵皮影影偶和相关资料。我被这些祖传的精美清代皮影所深深震撼,于是萌发了要把这些清代皮影艺术作品拍摄下来,系统汇集成一部画册,以让更多的人欣赏、研究的念头。我把这个构想告诉艺人朋友们,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这些清代影偶作品,自然光下观看,其貌不扬,对着强光透光观看,则绚烂美丽。怎样把它们记录在胶片上呢?我想出一个办法:用影幕一样大的平板玻璃,装上铁皮框,在玻璃的一面贴上极薄的白纸,另一面用胶带贴上影偶作品,对着阳光用逆光拍摄。拍摄时除玻璃框外,四周要用遮光布遮住光线。在强烈的阳光下,这些留在反转胶片上的影偶轮廓锐度极佳,色彩还原也很为理想。在十多年内,我共拍摄了八副皮影影箱的影偶,记录在30来个胶卷上。2005年后,我又用数码相机补拍了一些内容。
这些一百多年前的皮影作品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美妙绝伦,是皮影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但是,由于这些影偶都经历了成百上千场的演出,几乎有一半是残缺或半残缺的状态,有些已被油灯烟熏得很黑,也有些有修整时用水清洗的痕迹。当然也有保存得很完整的。我从拍摄的大量图片里挑选整理出1000余张,依照艺人的传统对皮影影偶进行分类,形成一整套大规模、成系统的影偶艺术作品,了却了三十多年的夙愿。
对于影偶的定名,我也遵从皮影艺人的习惯称呼,凡戴帽、盔或巾者,均以角色加帽、盔或巾来指代其身份,如:员外帽指戴帽的员外,将军盔指戴盔的将军,将军软包巾、将军硬包巾分别指戴软、硬包巾的将军,等等,不再另予改名。
2004年11月,我带着所拍摄的影偶照片,去北京拜访了冯骥才先生,得到了冯先生的热情指导。本书书名也听取冯先生的意见,定名为《清代西部皮影艺术图录》。
拍摄整理这些清代皮影影偶,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缘分,愿读者能在这些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作品前得到美的享受,以及更多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