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东欧文学的良心流亡美国的坎坷人生
罗马尼亚语直译,更接近作者原意
犹太屠杀的深刻创伤阴影|封闭社会的沉重精神桎梏|自由世界的层层心灵迷惘
|
內容簡介: |
《巢》描写了以帕拉德、彼得、戈拉为代表的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在"自由世界"美国的生活。帕拉德被谋杀,彼得收到威胁信后神秘消失,戈拉饱受病痛折磨。在美国这个新世界里他们感受到思想的自由、竞争的机会,但也面临语言的困惑、生存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无法摆脱过去人生、故国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透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展示了作者对人类、民族、个人命运的思索,对往昔、现在、未来生存意义的探讨,对生、老、病、死的体验。
|
關於作者: |
诺曼˙马内阿
NormanManea
1936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1986年因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离开罗马尼亚,先到西柏林,1988年到美国,从此在美国纽约定居,并以执教、写作为生。代表作有《流氓的归来》《巢》《黑信封》《法定幸福》《十月,八点钟》等。
马内阿是当今世界被翻译得*多的罗马尼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与塔赫米勒并称为罗马尼亚耀眼的"双子星座"。有评论者认为马内阿是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纯粹的东欧作家,甚至把他比作卡夫卡的继承者。他的作品不仅被认为是近半个世纪东南欧文学的骄傲,也是当代世界文学罕有的精品,在世界各国获得了许多文学大奖。
|
目錄:
|
代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
內容試閱:
|
代序
一些东欧知识分子在美国的”巢”
这部小说《巢》(罗马尼亚语原文为Vizuina),是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Norman Manea)2009年的作品。
译文是从罗马尼亚语直接译为汉语的。
出版者希望我能为这个译本写一个序言,因为我在几年前曾翻译过这部小说,不过,那是从2011年法国Seuil出版社的Marily Le Nir翻译的法语本 LA TANI?RE转译的,原因很简单:我不懂罗马尼亚语。
近日,我读了一遍这个直接来自罗马尼亚语的译文,所谓”温故而知新”。但是,对作品的主题、风格等,我的头脑中并没有太多新的想法,于是,大致借用几年前写的那篇”译后记”,稍作改动,如下:
***
《巢》描写了一些生活在美国的东欧知识分子(显然是作者所熟悉的罗马尼亚人)的生活和言行。
这些流亡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三个年代的人:老的一代以科斯敏˙迪玛教授为代表,他的弟子辈以小说的一号主人公奥古斯汀·;戈拉教授为代表,还包括米赫内阿˙帕拉德教授、科齐大夫等人。再下一辈的,就是另一个主要人物彼得˙加什帕尔。
由于小说的人物关系很繁复,故事细节的数量又很多,且没有一条明显的故事线索,能把零散的人物和细碎的情节连接起来,以至于阅读起来相当费力。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在此把小说的主要人物关系梳理一下,以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早从东欧故乡来到美国的,是大师迪玛。后来,帕拉德经过在美国的迪玛和在国内的戈拉的帮助,也来到美国。再后来,帕拉德教授在美国被人杀害。这位米赫内阿˙帕拉德在罗马尼亚当大学生时,曾跟戈拉教授一起参加过地下读书会,即小说中经常提到的”阁楼”上的”嫌疑者”的”聚会”。他本以为在美国能过上好日子,却不料被人莫名杀死。
戈拉后来也来到了美国,他是靠妻子露德米拉(简称露)的家族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护照的。但露没有跟戈拉来美国。戈拉来美国时,一开始靠富布莱特奖学金,后在”美国之音”工作,再后来在州立大学获得了一个临时工作岗位,再后来当了大学教授。
早年,戈拉教授娶露之前,跟一个叫艾娃的女人有过一段婚姻。艾娃后来嫁给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检察官大卫˙加什帕尔(早年的钟表匠),生了儿子叫彼得。
彼得˙加什帕尔也是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他跟表姐露(即戈拉的前妻)一起来到美国,一度共同生活。彼得˙加什帕尔到美国时,曾有一份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奖学金,但他没有利用,而是靠打工过着艰辛的日子,他翻译过航空公司的航班菜单,开过出租车,在加油站打过工,后在学院院长和戈拉教授的推荐下,当上了大学教授。
露在美国也干过种种零活,后来在科齐大夫的诊所工作。而这位科齐大夫,跟戈拉教授是小时候的同学。于是,后来发生了戈拉教授到科齐大夫的诊所找寻前妻露的故事。
彼得当上教授后,曾给一个没交考试作业的女学生好分数,结果引来了该女生一系列充满”反讽”意义的信件。但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后来,他跟这位叫塔拉˙尼尔森的女学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彼得就帕拉德之死写了一篇文章,因此大概得罪了一些人,后来,他收到了匿名的死亡威胁明信片,疑心此事跟他的文章有关。为此,他曾数次打电话给智者戈拉,向他求解,不过,戈拉更多地是倾听,而不是给他答案…;…;
在小说的后半部,彼得˙加什帕尔神秘地失踪了。失踪之前,他去了一趟科齐的诊所,留下了一个圆筒,里面是一头大象创作的绘画艺术品。他到底去了哪里,是不是被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夺走了生命,还是去什么神秘的地方隐姓埋名了,小说一概没有交代…;…;
而戈拉,则受到心脏病的不断折磨,几次动手术,又几次发作…;…;
至于小说中若隐若现的叙述者”我”,应该也是一个罗马尼亚流亡者,至少,他跟奥古斯汀˙戈拉、彼得˙加什帕尔有着相当亲密的关系。
小说写到后,”我”和露在一起同居…;…;
***
众所周知,作家诺曼˙马内阿是1986年离开祖国罗马尼亚来到西方世界的,而小说《巢》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事大都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很明显,《巢》在相当程度上可被看作是一部”传记小说”。
已读过马内阿另一部作品《流氓的归来》的细心读者再来读《巢》,或许会在《巢》中看到《流氓的归来》的影子,即某种自传的影子。也就是说,小说《巢》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马内阿在西方定居生活的一种”自我虚构”化的直观反映。
作为某种形式的自传小说,《巢》着重描写了主人公戈拉、彼得等在所谓的”自由世界”,也就是作者马内阿所经历的”第三种社会制度”下的生活。
当然,出于交代人物关系、铺垫人物思想脉络的需要,作者马内阿在《巢》中还是回顾了戈拉、彼得等人出国之前的生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让作者不无忧伤地回忆了他更熟悉的”第二种社会制度”--中央集权的封闭的社会--中的机械生活,另外,为交代彼得˙加什帕尔的家庭背景,小说还稍微涉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的情景。
战争期间大屠杀带来的阴影创伤、封闭的集权社会带来的沉重精神桎梏,还有无序的自由世界带来的心灵迷惘,这前后持续的三段历史,恰恰构成了作者诺曼˙马内阿迄今为止亲历的一生。而小说《巢》以回忆、提醒、复述等写作手段,反映了主人公经历的这三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使得小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传小说。
当然,《巢》的主要情节背景还是在美国的流亡生活。而透过这段自由、混乱、艰辛、迷茫、充满诱惑与威胁的国外生活,作者对人类命运、民族命运、个人命运,对往昔与未来,对生老病死,对故国文化与人类文明之间关系的思索跃然纸上。
也许跟一些读者所期望的相反,小说中,流亡美国的众多东欧知识分子处境坎坷,他们或多或少、或早或迟地意识到,自己选择流亡生活,就等于陷入到了一个”环境”中,他们得重新学习”更新的战略”。一方面,他们得努力融入陌生的美国社会,而另一方面,还要跟在远在罗马尼亚的家人保持接触,不敢轻易抛弃对往昔的记忆。
从专制的罗马尼亚来到自由的美国后,主人公们既感觉到了思想的自由,也感觉到了语言的困惑,既体验到了自由竞争的种种机会,也面临着生存的种种危险,甚至有人死于非命。帕拉德的惨遭谋杀就是例子,而彼得也因为写了分析帕拉德被害的文章,而感到来自暗处的威胁,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彼得因此而失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道应该继续”装聋作哑”,还是”高喊着冲向现实”。
总之,他们在美国活得并不比在国内更轻松,更自在。
小说的题目叫《巢》,从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出发,读者应能更好地想象和理解主人公们的生活。
被称为圣奥古斯汀的戈拉教授就生活在某种”巢”中,他离群索居地独自生活,处在书籍的包围中。而在与现实隔绝的巢穴深处,他一方面为其同时代人撰写讽刺性的悼文,一方面则时时回想起他的罗马尼亚往昔,尤其是他的前妻美人儿露。
这”巢穴”既安全,又危险,既是在自己家,又是在别处,活在巢穴中的人既想有所作为,又处处遭受限制。”巢穴”,它缺少一点人性的价值,有的只是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这基本的生存条件还受到了威胁。
小说借由”巢”这一地点形象,还对希腊神话中牛头怪弥诺陶洛斯把英雄忒修斯关在迷宫中的故事作了影射。
古代的迷宫和现代的巢穴由一根谜语之线连了起来。读者不妨可以这样联想:小说主人公彼得也一样,渴望在现代美国社会这一”巢穴-迷宫”中复仇,而这迷宫,用人物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繁荣的快乐地狱””极权的谎言殖民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