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編輯推薦: |
写孔子的成长和转型,写孔子的执著与妥协
细描圣人生活世界,还原孔子生平真相,发千载未发之隐覆
品味贵族时代风貌,追寻古代政治文明。贵族社会为何渐行渐远,世袭寡头政治有何顽疾,历史出路又在何方?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现早期华夏的质朴与洪荒,文明滥觞期的脉动与嬗变。
|
內容簡介: |
《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孔子大历史》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李硕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时代的种种生活场景、日用礼俗,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
關於作者: |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南北战争三百年》《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目錄:
|
序(韩巍)
引 子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115 岁)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第三章 齐国流亡(3540 岁)
第四章 阳虎的时代(4050 岁)
第五章 思想和学术
第六章 从政:为寡头们工作(5053 岁)
第七章 从权力巅峰出局(5456 岁)
第八章 卫国绯闻多(5657 岁)
第九章 南国的挫折(57 岁)
第十章 悲情黄河(5759 岁)
第十一章 淮上漂泊(5963 岁)
第十二章 年轻人的战争(6368 岁)
第十三章 晚年著述(6873 岁)
第十四章 最后几场丧事
第十五章 子贡造神成与败
外篇一 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外篇二 春秋晚期及孔子生平大事编年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引子
深秋的清晨,黄河。一位须发皓白的高个子老者,踩着凝霜的湿沙,蹒跚走向黄河渡口。
刀戈兵器、粮食口袋,各种货物正在被搬运到渡船上。黄河对岸在打仗,每天都有战争物资运往那边。几个执戈的士兵盘查渡河行人,搜检细作。对走来的老者,他们没有干涉。老者穿着颇为考究,颤颤巍巍,精神恍惚,似乎是想去对岸寻找战死儿孙的尸体。黄河渡口上,这样的老人太常见了。
老者在黄河边站住,喘着白气抬头遥望。这是秋汛期的黄河,水势浩大,黄浊的泥水打着旋涡滚滚而下,对岸的芦荡、树林和天际线融为一体。
渡船缓缓升帆,要开船了。
老者迟疑着走向渡船。就要登上踏板时,他转头回望,远方,逆着初升旭日的光晕,一个人影正踉踉跄跄追来。老者认出了来者,呆呆站在了原地。
渡船扬帆漂荡而去。远远传来船夫的歌声。这是下游黄河边流行的一首歌,《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葫芦叶子黄,济水渡口涨。水深游过去,水浅涉过来。渡船飘摇摇,人过我独留。问我留为何,只为等朋友。)
这是公元前494年,卫国都城外的古黄河(今河南濮阳)。老者就是著名的孔子,这年他58岁。远处追赶来的,是他的年轻学生子贡(端木赐)。
孔子欲渡黄河而不能,这一故事,包括这首诗歌,《论语》和《史记》都有记载,其中《论语》记载最多。但他这次渡河要做什么?
他要去见黄河对岸的阳虎,也许是想揭开关于两人的身世谜底这两人体貌相似,父辈属于同一个社交圈子。二人的关系远非后人理解的只有对立,不共戴天。在贵族世袭政治的游戏规则中,孔子与阳虎的事业取径貌似不同,但两人都在借助这套规则,同时也试图突破它的限制。
孔子又为何未能迈出渡河的这一步?
这些都要从头讲述,从孔子的身世开始讲起他作为私生子出生,作为农民长大,被贵族家庭和社会接纳的人生。
这里先介绍孔子时代的一些社会、政治基本概念,比如贵族寡头,都是在很晚近的白话文时代普及的,而春秋时期的文献里未必有能准确反映这些现象的词汇。可能因为后世出现了,或者引进了很多新的社会政治概念,比如皇权专制、官僚制、民主制,在这些后出概念的反衬之下,春秋政治的独特之处才更容易凸显出来,我们今天才可以用一些新的词汇来描述它。
回看一下上古史:
商代社会、政治是什么样子,文献记载很少,零星的甲骨文材料也都属于商代中后期,从这些极为有限的材料推断,商代很可能是较小的核心王朝加众多臣服方国(部族)的模式,周边的方国部族被商王朝的武力震慑,向商朝臣服纳贡,但又不时发生叛乱。周国早期也是这种臣服于商的外围方国。
但周人在灭商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封邦建国,在新征服地区广泛安插了自己的分封诸侯国,它们和原有的、现在臣服于周王朝的原住民方国并立,并且在上层实行通婚,列国的国君、贵族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感的统治阶层。这个统治阶层是封建世袭、跨国家的,以周朝王室为核心,对外围方国的上层持开放立场,外缘边界比较模糊,只要认同周王朝的权威,就可以被接纳。
和商王朝比较,周人的优胜之处就在于他们比较开放,特别是用上层通婚的方式超越方国、部族的地缘阻隔,建立和维系起一个有相似文化认同的中原统治阶层,这算是古典华夏政治文化的起源。中国历史从此告别商代的较为蒙昧和封闭。
当然,周人政治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用上层阶级的认同感去克服地域差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人被完全无视了,他们被认为完全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改变命运,只要世世代代为上层贵族劳力就足够了。这是典型的身份世袭制度,几乎没有社会流动。
也许这是幅员较广的初民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但这种静态社会模型也会逐渐走到尽头。可能是伴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谓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剩余产品增多和技术分工变得复杂,也许首先是统治阶层人口增长远远超出总人口增长率,有些得不到世袭特权和晋升机会的贵族支庶子弟,开始憧憬流动性更强的游戏规则;同时,人口增长、农业开发使以前僻处草莱的各方国都膨胀起来,各国统治者开始意识到争夺人口、国土的重要性,国际间的上层阶级认同感就要转换成地域国家意识了,君主开始削夺贵族的世袭权力,建立官僚制,将国家的统治延伸到普通农民,实现编户齐民的管理方式,以此富国强兵,在对外战争中取胜。春秋战国之交,就是这个历史的转折阶段,它的成果就是战国前期列国的变法。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周王(天子)已经没有指麾列国的权力,而是退缩成了代表中原列国文化向心力的政治符号。列国政治的主角是贵族卿大夫,卿的原意是王朝或诸侯国里执掌最高权力的少数大臣,往往是个位数,原则上并不世袭,天子或者国君可以从众多大夫里面选择最为贤明的担任卿。大夫从没有严格的定义,如果我们尝试从春秋史料归纳它的特征,可以说大夫是世袭贵族,多数大夫的先祖能追溯到一位周王或者诸侯国君;大夫身份通过嫡长子世袭,核心是有一块世袭的封邑。最低级的世袭贵族是士,有些士的先祖能追溯到大夫和国君,有些则不能。当时人都知道大夫、士的世袭身份特征,但并没有贵族这个专有名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