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得主、《爱,始于冬季》作者新的力作
★特别收录当代中国题材剧本一部,致意中国读者
★特别收录作者写作后记,详解每篇小说背后的动人故事
|
內容簡介: |
如果这是我们首次共读一本书,那么欢迎你;如若不是,那么欢迎你回来。这本书里记录着自我们上次分别后,我所经历的一切。《偶然天才故事集》是西蒙范布伊沉淀六年之后推出的新短篇小说集,其中除六个兼具诗意与温情的异国故事外,还特别收录有一则以诗体剧本形式呈现的当代中国寓言。在这些故事中,范布伊将镜头对准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偶然做出天才举动的普通人,以展现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在日常生活中灵光一闪的时刻。
我们并非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更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在生命结束之前,我们其实早已被自我身份的定义杀死千万次了。偶然天才(accidental genius)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是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孤勇骑士,凭借一次次看似偶然的天才行为,他们得以摆脱既往生活的桎梏,让自己和整个世界获得新生。
如果这是我们首次共读一本书,那么欢迎你;如若不是,那么欢迎你回来。这本书里记录着自我们上次分别后,我所经历的一切。《偶然天才故事集》是西蒙范布伊沉淀六年之后推出的新短篇小说集,其中除六个兼具诗意与温情的异国故事外,还特别收录有一则以诗体剧本形式呈现的当代中国寓言。在这些故事中,范布伊将镜头对准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偶然做出天才举动的普通人,以展现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在日常生活中灵光一闪的时刻。
我们并非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更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在生命结束之前,我们其实早已被自我身份的定义杀死千万次了。偶然天才(accidental genius)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是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孤勇骑士,凭借一次次看似偶然的天才行为,他们得以摆脱既往生活的桎梏,让自己和整个世界获得新生。
西蒙范布伊如此评价自己笔下的那些偶然天才:这本书里所描绘的所有天才的行为都源自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现出的善意和怜悯,书中的角色们体贴温柔却绝不卑躬屈膝。通过转换看事情的角度,他们慷慨善良的天性挣脱了以往狭隘且受限的自我意识的束缚,使自身从固有角色定位所带来的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了出来。
|
關於作者: |
西蒙范布伊(Simon Van Booy),英国作家,1975年生于伦敦,具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2002年,他凭处女作诗集《爱与五种感觉》获得H.R.海斯诗歌奖。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绽放》出版于2007年,出版后即获得维尔切克创新奖文学奖项的提名;出版于2009年的《爱,始于冬季》则荣获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始于怀念》出版于2011年,获得北美独立书商书店大奖小说奖项提名。第二部长篇小说《分离的幻象》于2013年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出版,受到《出版人周刊》的热情评价。他新的长篇小说是2017年出版的《父亲节》。此外,他还编选有三部哲学随笔集。这些作品均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出版。
在文学创作之外,西蒙范布伊亦曾为《纽约时报》、《金融时报》、NPR、BBC等媒体撰稿。2012年,他在《ELLE MEN》杂志开设了专栏并持续写作至今。2013年,他倡议发起了旨在提升青少年写作能力的作家为儿童(Writers for Children)项目。
目前,西蒙范布伊与妻子和女儿定居美国纽约。
《偶然天才故事集》出版于2015年,是西蒙范布伊继《爱,始于冬季》之后结集出版的新短篇小说集。
|
目錄:
|
麦尔恩德一霸
金鱼
缓慢消失术
美神谬斯
不忠
一位著名中国电影导演的私生活
黄金助手二号:一部关于财富、孤独和自行车的传奇寓言
关于本书:故事背后的故事
|
內容試閱:
|
关于本书:故事背后的故事(作者后记)
我一直十分期待写后记,因为它让我有机会可以亲自感谢阅读我的最新短篇小说集的读者们。如果这是我们第一次共读一本书(我一向认为阅读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那么欢迎你如若不是,那么欢迎你回来;这本书里记录着我们自上次分别后,我所经历的一切。
看到这里的你应该已经明白,这本短篇小说集讲述的是那些在生活中偶然做出我认为可称之为天才举动的平凡人的故事。天才这个词通常只被用来形容那些进行创造发明,或者研究出某种救命疫苗,又或者凭借想象力、数据和一支粉笔发现了关于宇宙奥秘的人,比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在1931年牛津大学的课堂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那个著名的公式,用来说明他的关于宇宙扩展与宇宙年龄的理论。这块黑板现已成为牛津大学科学历史博物馆的珍贵馆藏。我曾在2009年带着女儿去参观过,不过当时我俩的心思却完全在外面街上的那辆冰激凌车上。
与之相对的是,这本书里所描绘的所有天才的行为都源自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现出的善意和怜悯,书中的角色们体贴温柔却绝不卑躬屈膝。通过转换看事情的角度,他们慷慨善良的天性挣脱了以往狭隘且受限的自我意识的束缚,使自身从固有角色定位所带来的对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了解放。我想,这种对世界的特殊认知方式大概就是促使T.S.艾略特写下我们唯一可以寄望拥有的智慧便是谦卑的智慧,谦卑是无穷尽的这话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一书中所提到的智慧几乎都源出东方,而这也恰好是本书最后一个故事发生的地方。
对于全心全意这一概念的众多解释中,我最喜欢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他认为人并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将生命中所有非爱的事物去掉。这一观点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者亦以一种微妙且心照不宣的方式对全心全意之概念进行了描摹。(个人建议阅读史蒂芬米切尔的译本。)
我总觉得本书的故事或许多少还受到伊曼努尔康德定然律令中的普世观的间接影响。康德曾在1785年写道,要只按照那个你能够且愿意遵循并应该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换言之,要学习每日三省吾身,反思:如果在同样的情境下,别人也做出与我相同的行为我是否还愿意活在这样的世界中?
虽然我在创作本短篇小说集的故事时,并未刻意想到这些理论或格言,但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却与这些概念息息相关,让人很难不将其与之联系起来。因此在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某些作家的观点,即一个作家的认知和创作水平与他所阅读的作品的水平是一致的。
读完本书你或许还发现,书中对于友情的描述多发生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我要把此书献给我的写作导师和挚友,1932年生于美国芝加哥的芭芭拉沃尔斯巴。是她第一个决定印刷并出版我的小说和诗集首次印刷仅两百册,现已无存。芭芭拉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文字编辑,并在我的作家之路上一直孜孜不倦地给予我充满智慧的指导,帮助我一次又一次解决出版每本新书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一天晚上我打电话跟芭芭拉诉苦,说我竟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反复推敲,就只重写了一个段落。这没什么,她平静地告诉我,我有时候为了写好一个句子会斟酌好几个月。
她也是第一个跟我分享她对于作家们写一本书就是把它完成并彻底抛诸脑后的过程这一概念的编辑。
亦是芭芭拉为我打开了解珍娜法兰姆的精彩人生与作品的大门,而我很快便对后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作者来说,他们不是那棵借作品开枝散叶的大树;相反,作品本身才是那棵树;而作者只是叶子,随风落去,化作春泥,为别的叶子或树提供养分
摘抄自珍娜法兰姆的遗作《在纪念室中》
芭芭拉写的书大部分都已绝版,然而当我提议帮她重新出版这些书时,她却婉谢道,我已不再是当年写出那些书的那个人了,所以它们也不再属于我。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思想斗争,芭芭拉终于在去年做出正确的决定,卖掉了她在萨格港的房子。帮她收拾房间时,她告诉我在阁楼找到了一个盒子,里面收藏着当年各大报纸为她写的书评,然而这么多年以后再打开盒子时,那些剪报竟早已化为了尘土。我们的生命就像一缕青烟,那天吃午饭时她说,似有似无,然后不知哪天就会噗的一声!消失得无影无踪。
本书中《金鱼》这篇故事的创作灵感也要归功于芭芭拉。当时我和她在阿美利肯酒店吃午餐,那是她最喜欢的酒店。我一边吃一边跟她讲家里养的宠物金鱼小铃铛和小仙女叮叮铃去世的事,还绘声绘色地给她描述了自己如何用汤勺把它们从鱼缸里舀出来,而我的太太专门为此换上黑色的衣服,女儿还为它们准备了裹尸布(两张薄纸)。吃完午餐,芭芭拉命令我立刻回家创作一个与一条小金鱼相依为命的老人的故事。芭芭拉现住在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的莉莉安布斯演员之家,她已不仅仅只是一位作家,还同时兼任演员和编剧的职责。
关于《金鱼》这篇故事我还有些话想和你们分享:我的青少年时光大部分是在英国北安普敦郡的一座叫布拉克利的小镇度过的。在那里,我每周有六天需要凌晨5:30起床去送报纸,其中一站是一个专为老年人设立的独立生活社区,叫作高迪温院(Godwin Court)。那是一个大厅里总是充斥着烟斗和樟脑丸的臭味的地方,每次我把报纸扔进信箱的时候,总能听见门里的动静,里面的人通常早已醒来,正等着我为他们带来当天的新闻。圣诞节前后去送报纸时,那里的老人们有时望见我的身影便会早早打开房门等我,请我喝茶或者送我巧克力棒。有一位和我关系特别好的老人年轻的时候曾是驾驶二战喷火式战斗机的飞行员,他一直留着两撇长长的八字胡,那是二战英国空军的标配造型。无论何时他的着装都一丝不苟:笔挺的衬衫上每颗纽扣都扣得严严实实;细心系好的领带;干净平整的针织开衫;休闲裤和笨重的粗格皮鞋。
去年夏天,在阔别二十五年后,我再次回到了这座小镇,重温当年送报纸的那条路,又一次来到高迪温院前。正当我驻足惊叹它几乎丝毫未被岁月改变的外观时,一位老太太抱着她的猫推门跟我打招呼。我跟她讲了我的故事,并告诉她我现在住在纽约,这次是回乡拜访。于是她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我听。
若我没有记错的话,她生于1928年,就在离布拉克利几公里远的村庄里。1960年时遇到了一位美国空军战士,后者就住在附近的美军空军基地(我年轻时曾在那里工作过好几年),两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她说自己当时也觉得很意外,因为那时的她觉得自己早已错过了结婚最好的年华。1960年代中期她的爱人应美国政府要求回国,她便跟着他一起去了美国,两人在1966年于新罕布什尔州定居,在那里一直居住到2013年。听说她大半生都在美国度过我非常惊讶。我问她为什么选择回到英国(我推测她的丈夫大概已经过世了),她回答说因为她希望死后能在故乡与父母亲葬在一起。她说她非常想念新罕布什尔,想念那里所有的朋友和自己的家,但一想到自己来日无多便希望能够落叶归根。我没有追问,但还是在心里默默地担心了一下那只猫将来的去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