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美国天才女作家麦卡勒斯
与杜拉斯齐名的文艺教母
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欧美文坛耀眼之星
从钱锺书到苏童,从21次获诺奖提名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到心理学宗师荣格,
从文艺青年到媒体明星奥普拉,
无一不为麦卡勒斯笔下的孤独所深深着迷
|
內容簡介: |
卡森麦卡勒斯写自传的目的,如其所言,一是为后人如何处理过早成名带来的问题提供帮助,再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反思自己年少成名后的行为。和她小说中那种影影绰绰地为故事表象所遮掩的自我经历记述不同,这部自传非常坦率,生动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一个南方女作家的生活,那是一颗孤独的心与深植于其中的孤独与焦虑不断搏斗的过程。
这部自传除正文以外,按卡森麦卡勒斯的意愿,还收录了她的*部小说《哑巴》的提纲(1940年出版时书名改为《心是孤独的猎手》)及卡森与丈夫利夫斯麦卡勒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部分往来信件。
自卡森开始追溯自己的生平故事起,三十多年过去,麦卡勒斯的自传终于问世,可以向后人展示一个充满灵感又富于警示意味的故事,如她所愿。
|
關於作者: |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17岁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22岁创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生备受病痛折磨,15岁患风湿热,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1967年9月29日在纽约去世。《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此外,她还著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抵押出去的心》等。其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
目錄:
|
序
启与魅:卡森麦卡勒斯自传
卡森与利夫斯麦卡勒斯二战书信选
附录一 《哑巴》提纲(《心是孤独的猎手》)
附录二 卡森麦卡勒斯生平年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译后记
和卡森麦卡勒斯相处了将近半年,尽量深入她的内心去理解她,同时从外部(通过各种资料)转着圈地打量这个人。这个过程中时起时伏,或激烈或平缓,总有些震动和想法。现在终于结束了,怎么也得写几句,才对得起用半年时间这样细地琢磨一个人所花的工夫。当然还是侧重从译者的角度来看。
卡森身上有很多光环。文学界的人不是傻瓜,读者也不瞎,这些评价总体上是有根据的。在资料中可以看到,围绕着她其实一直是争议不断,不喜欢她的人也不少。但是随着这本书的翻译一页一页往前推进,我越来越感到,我们常说文如其人,看作品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说的都是文与人之间的联系,然而文与人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只是人一部分的反映,出于对表达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就这一部分也是有所提炼和升华的,那提炼和升华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正好敲中了人的某些共性,由此产生其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甚至那种表达的愿望和方式本身,都有可能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而自传和创作的作品相比,更多地还原了作品之外社会之中的人,传主看上去不那么三观皆正、中规中矩,恐怕是一种必然。所以还是把作者作为一个必须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来理解吧。她就是一个人的标本,如棱镜一般折射出很多很多,这就够了。作品一出来,作者就死了。成熟的读者喜欢她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或者《心是孤独的猎手》并不是冲着这个人去的。不过是作品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而已。喜欢了她的作品,再去看看这个人,了解一下比如她的那些孤独等等是怎么来的,也就可以了。反过来说,那些殿堂级名家就都经得起人们对他作为一个人的审视吗?
第二个想说一说的是对这本自传书名的理解。Illumination and Night Glare 这个书名直译是《启示与夜之眩光》。这是两种光:好光和坏光,善光和恶光。好光照亮你的道路,坏光照瞎你的眼睛。电光石火般的启示成就了作家,暗夜中炫目的贼光却可以使人迷乱以致受到伤害。这一层意思,卡森在自传中有专门的说明。卡森得到的启示出自她的天分和勤奋,或许是天启,却并非神启卡森的精神世界与宗教的关联没有那么深入。她心目中的夜之眩光也决不像简单的夜光那样蕴含着可以给人带来光明这样的正面含义,想想英文中的 Glare(怒视,刺目的强光)有多么可怕可憎吧。在短短五十岁的人生尽头,她终于把这两种光看明白了。
刚接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不过是又一位战胜病痛的楷模,就和当时美国国内的很多人也只关注她的多病与顽强一样。译完之后我想说的是,楷模多有,而这一个在什么时候都是绝无仅有的。那就还是看作品,看这个人吧。
这本书的语言有些独特之处。首先是卡森本人的语言特点。书中谈到她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家结构复杂的长句颇为头痛,她自己当然也就很少用这种句子。其次是她病中写作这部自传,不少部分是口授由其他人记录然后整理出来的,这种写作方式也使得她的文字不会太艰深。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简单的文字却让我苦苦思索:她到底想说什么?摸准她的意思,然后用同样不太艰深的词语和节奏表达出来,这是我的努力。更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卡森夫妇二战期间的通信。如此亲密的两个人,语言习惯相互影响,比较接近,如何表现出语言倾向上的某些区别,确实有点难度。我尽力表现了原文中一些情绪分寸和软硬程度不太一样的口气,还有一些用词习惯上的小差异,有没有用就两说了。
感谢九久读书人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感谢编辑付出的理解和辛劳,我一向相信这是出版社含金量的直接体现之一。也特别要感谢冯晓明译的弗斯卡尔著《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译卡森自传的过程中我几乎是同步读完了这本厚厚的以他者眼光对卡森一生予以观照的传记,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2018 年 1 月于南京茶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