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背后埋藏着怎样的故事?古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本书,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
內容簡介: |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建筑,在这些建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历史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晨钟暮鼓》,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
關於作者: |
张克群,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退休定居美国。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 作者家学渊源,亲友中名人辈出。
|
目錄:
|
卷一佛教建筑
潭柘寺 022
天宁寺 027
云居寺 032
香界寺 038
卧佛寺 041
法源寺 045
法像大禅寺昊塔 052
灵光寺 055
广济寺 058
镇岗塔 060
大觉寺 062
万松老人塔 065
圣安寺 068
妙应寺(白塔寺) 071
碧云寺 075
居庸关过街塔墩(云台) 080
智化寺 084
法海寺 088
正觉寺(五塔寺) 092
大慧寺 096
万佛延寿寺菩萨造像 100
黄寺清净化城塔 103
雍和宫 110
觉生寺(大钟寺) 115
卷二道教建筑
白云观 124
丫髻山道观 130
东岳庙 134
妙峰山庙群 140
大慈延福宫 144
吕祖宫 147
花市火神庙 150
卷三伊斯兰教建筑
牛街礼拜寺 162
花市清真寺 166
东四清真寺 170
马甸清真寺 172
卷四天主教建筑
南堂(宣武门堂) 180
东堂(王府井堂) 183
北堂(西什库堂) 186
西堂(西直门堂) 190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 194
乡村天主教堂 196
卷五基督教建筑
亚斯立教堂 206
珠市口教堂 208
缸瓦市教堂 210
跋:我的北京 212
参考文献 214
|
內容試閱:
|
我的建筑情结
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清华大学里转悠。开始是念清华附小,然后是清华附中、清华大学。要说清华园,那真是个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啊:不光是有山有水有河流,而且它既有清代王府的底子,又在外国人手底下建了一批洋房,这简直就是个东西方文化融汇的小型实物建筑博物馆。
我家后面不远的地方住着建筑系的教授梁思成先生,我们称他为梁伯伯。梁伯伯下巴上有个挺大的痦子,我曾问过他那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我要是想你了,就按它一下,嘟嘟两声,你就来啦。我信以为真地踮起脚用手去按了一下,结果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来,倒是逗得梁伯伯哈哈大笑起来。
1959年我上高中一年级。那年暑假,大学组织教师和家属去北戴河海边避暑。这天我正坐在沙滩上写生,忽听脑袋上方一个和蔼的声音:啊,你喜欢画画呀,画得还不错嘛。抬头一看,是刚刚游泳上岸的梁思成伯伯。梁伯伯问我高中毕业后想考什么大学,我说还没想过。梁伯伯说:想不想学建筑呀?我问:建筑是学什么的?盖房子吗?梁伯伯光着膀子坐在我的边上,连比带画地给我讲了起来。大致意思是说建筑是比工程多艺术,比艺术多工程。我说,那我将来就考建筑系吧。梁伯伯一听很是高兴,叫上刚从海里爬上来湿淋淋的弟弟一起照了张相。
1961年,我如愿地考上了清华建筑系,终于可以正式在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了。梁先生教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他的学生,我亲眼目睹了他对中国古建由衷的热爱。在放幻灯片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趴到当作幕布的白墙上,抚摩着画面上的佛像,口中念念有词道:我是多么喜欢这些佛爷的小胖脚指头啊!在他的课上,我深切地感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古代匠人们的聪明睿智。
2002年春天,我基本退休了,我想:既然生活在北京,我就要把身边的古代建筑先闹个明白。于是我边查阅资料,边看实物。从5 月初到11 月底,我跑遍了北京城里和远近郊区县的大小村庄。一听见谁谁说哪里有个古庙,马上驱车前往。朋友们都笑称我是破庙迷。后来因故到了美国,当了个大闲人,为了打发光阴,几易其稿,终于纂成了三本北京古建筑物语。其一,《红墙黄瓦》,说的是皇家建筑;其二,《晨钟暮鼓》,讲的是宗教建筑;其三,《八面来风》,叙的是早期洋人在北京盖的建筑。
有人问我:费了半天牛劲,你为什么呢?出版赚钱?写着过瘾?
我说:什么也不为,只为此生的这段建筑情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