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目錄:
|
目 录
导 论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3
三、概念界定与辨析 33
四、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37
五、研究方法 39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40
第一章 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43
第一节 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动力机制 43
一、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力 43
二、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动力 51
第二节 中国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动力机制 56
一、中国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决策动力 56
二、中国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执行能力 59
三、中国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 61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74
一、武汉城市圈形成和发展的源助力 75
二、武汉城市圈形成和发展的促推力 77
三、武汉城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分异力 78
四、武汉城市圈形成和发展的诱导力 79
五、武汉城市圈从城市战略到国家战略 80
第二章 圈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公共品供给 83
第一节 圈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公共品 83
一、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 83
二、从公共品到区域公共品 88
三、区域公共品供给对圈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90
第二节 圈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公共品供给机制 91
一、区域公共品的生产与供给主体 91
二、区域公共品的供给偏好 93
第三节 圈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公共品供给博弈与困境 94
一、圈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公共品供给博弈 94
二、圈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公共品供给困境 97
第四节 武汉城市圈形成和发展中的区域公共品供给 99
一、武汉城市圈区域公共品供给现状 99
二、武汉城市圈区域公共品供给困境 102
第三章 圈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品供给效率 104
第一节 公共品供给静态DEA效率测算 104
一、静态DEA效率测算思想与方法 104
二、武汉城市圈公共品供给静态DEA效率测算 108
第二节 公共品供给动态Malmquist指数效率测算 119
一、动态Malmquist指数 119
二、武汉城市圈公共品供给动态Malmquist指数效率测算 122
第四章 圈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品供给空间外溢 127
第一节 理论模型 127
一、Barro的内生增长模型 127
二、Devarajan、Swaroop和Zou的公共支出分类模型 128
三、Krugman、Fujita和Wenables的新经济地理模型 130
第二节 经验分析框架 133
一、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及估计 133
二、空间权重矩阵 135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公共品供给空间外溢效应测算 137
一、空间计量模型 137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138
三、空间权重矩阵 139
四、模型估计方法与结果 14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4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45
一、中国圈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动力机制 145
二、公共品供给是中国政府推动圈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46
三、公共品供给的作用和效果通过供给效率与空间外溢效应
体现 146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政策建议 147
一、立足国情,紧抓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 148
二、规划先行,安排好制度类公共品的供给 148
三、协作治理,吸纳社会组织参与区域公共品供给 150
四、合作共赢,充分发挥圈域内公共品供给的空间外溢效应 150
参考文献 152
后 记 165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某个区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该区域的先天基础和后天投入,也依赖于其相邻区域的发展状况。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日益繁荣,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并逐渐被以功能划分为依据的区域经济主体所取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与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的涌现。
圈域经济,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具体化为圈域经济现象或者圈域经济体。圈域经济形成的初始动力多是来自地理的和经济的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来自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因此,本书将中国的圈域经济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或者几个相对较大的城市为核心,借助于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传递渠道,将区域内的其他城市个体连接起来,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进入国家战略或区域发展规划,从而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区域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与高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而实现区域竞争力提高和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目标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圈域经济体(尤其是核心城市)在产业集聚、财富积累、科技创新、人才集中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逐步取代单个城市而成为新的经济竞争主体,资源高度整合,配置效率大大提高的圈域经济体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和竞争的主要力量与阵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圈域经济现象的主要载体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了持续的关注。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已经形成的圈域经济体的运行过程中,尽管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各成员政府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产业低水平重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招商引资上的无序竞争,特别是旧有的行政区划下利益分割的局面,已经成为圈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然而,由公共品本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本质所引起的公共支出在地区间外溢效应的存在决定了经济的发展不能纯粹地依靠竞争。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具有典型的外溢(Spillover)特征的区域性公共品(Regional Public Goods)的需求和供给,已成为不同区域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重要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讲,如何充分利用比邻地区正的外溢效应,控制和减少负的外溢效应,更需成为政府制定公共支出政策、调整和优化公共品供给结构的重要考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略的空间因素纳入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并借此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经济活动集中和(或)集聚与分散,探讨经济增长的规律与途径。与此同时,空间计量经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在对空间效应(Spatial Effects)恰当设定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一系列的设定、估计、检验与预测,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证研究方法支持。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从公共品供给的空间溢出视角研究圈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基于上述分析,本书内容安排如下:
理论方面,第一章从初始动力、空间动力、制度动力等不同视角分析和探讨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推导和引致出从公共品供给及其空间外溢视角研究中国圈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从公共支出的本质是公共品的生产和提供,圈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公共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基本判断出发,分析和论证圈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公共品的生产和供给及其存在的博弈困境和失效问题。
实证方面,第三章通过对圈域经济发展中公共品供给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圈域经济发展中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变化幅度和趋势;第四章通过对圈域经济发展中公共品供给空间外溢效应进行测算,分析公共品供给及其空间外溢对圈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例证方面,本书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贯穿全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武汉城市圈的形成,能够体现出中国圈域经济的典型状态,即不仅具有圈的构想,而且具有圈的行动和圈的成效;另一方面是因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已经不同于中国早期的圈域经济体,而是一种更加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这就要求武汉城市圈各成员政府必须抱起团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为此,可以适当发挥政府的、制度的、政策的作用,促进区域整合与发展。
本书的重点是在对圈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分析中国圈域经济发展的独特动力机制。本书的难点是结合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方法进行圈域经济发展中公共品供给的空间外溢效应的测算和分析。
本书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用圈域经济体对中国的相关区域经济现象(都市圈、经济带、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进行概念和逻辑上的统一,并阐明原因和依据;第二,对中国圈域经济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多角度分析,尤其是制度分析,为从公共品供给及其空间外溢的视角研究中国圈域经济发展寻找理论依据;第三,在研究公共品供给对圈域经济发展影响时,借助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不仅使这种研究存在必要性,也使这种研究变为可能;第四,对中国圈域经济现象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范围进行拓展,并且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使得理论分析有了现实的落脚点。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圈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而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探讨公共品供给的空间外溢效应对圈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尚在起步阶段,加之空间经济学(新地理经济学)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本身发展尚不完善,使得本书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文献非常有限,因此,本书所做的相关研究仅仅是一种探索。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18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