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刊物实行规范的审稿制度,由编辑部对稿件进行初审,并分配给专家匿名评审,择优录用。《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目前已经出版5期。《德国哲学》自创刊以来,共计出版25期,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己的重要论文。《德国哲学》为上百名年轻学子提供了发表学术成果的窗口,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德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的学术新秀。《德国哲学》还承办过德国哲学中的人的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第14届中国现象学学会年会等重要的学术会议,发挥了很好的学术传承作用。《德国哲学》近30年的办刊历史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当代学人研究德国哲学的艰辛历程和卓越成绩,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为韩国、日本、港台以及中国大陆众多重点高校图书机构所收藏。2018年《德国哲学》获得我社优秀集刊奖,本卷为2018年上半年卷。
|
關於作者: |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1982年武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戴茂堂,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大学理论与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全国价值哲学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应用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供职机构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前身为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由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张世英任所长,成立之初主要研究德国哲学,并闻名国内外。1994年以来,江畅教授继任所长,转向以中西哲学为基础的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1年组建了哲学系,2003年成为直属哲学系。2007年1月20日更名为哲学学院。
|
目錄:
|
康德哲学研究
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和作用 惠永照
这个能思的我或者他或者它(物)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我的解读
〔美〕威尔弗里德塞拉斯文 陈曦 王玮译
黑格尔哲学及相关研究
论黑格尔的婚姻观 周会民
绝对自由的发展历程及其局限
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信仰与启蒙的解读 何力
《安提戈涅》的悲剧核心之争:黑格尔、施蒂纳与马克思 张政
现象学及相关研究
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视角看笛卡尔自我的发现
论现象学对笛卡尔开端的误解 张雨凝
内时间的动力学演化探索
从德勒兹的哲学观点看 陶建文
从罗蒂处拯救海德格尔 查尔斯吉翁文 吴三喜译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论宗教与生活 李文倩
域外稿件
艺术是解读密码的语言 卡尔雅斯贝斯文 孙秀昌译
在重演与解构之间
论类比的统一性问题 库提纳文 王宏健译
德文、英文摘要
|
內容試閱:
|
卷首语
今年4月初,正当我迈入人生的古稀之年,我接受了湖北大学颁发的资深教授聘书。在此之前,我10年来一直是以校外人员的身份在主编《德国哲学》这本作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刊的辑刊,到今天才算是完全名正言顺了。当然,这是说笑话,我从来也没有计较过什么名分,也不认为帮另外一个学校编一本辑刊是什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我只是觉得,像这样一份由国内德国哲学界众多前辈创立了30余年的纯学术刊物,只能让它越办越好,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它,这是一个学者的责任。
我所主编的这10年共15期(2016年起改为每年两期)刊物所坚持的一个宗旨是,它应当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只专注于纯粹学问的辑刊,所选稿件不看名头、地位、引用率和关注度,只看是否言之有物,尤重学术水平。同时,也不讲门派、不拘风格、鼓励学术讨论和不同意见的争鸣。国内学术杂志通常对正常的学术争鸣抱有一种偏见,似乎认为一触及学术观点的交锋,就会有伤和气,即使有时刊登一些商榷或酷评文章,也尽可能不要引起缠斗,一般是一个来回即鸣金收兵,及时刹车。作为编辑,我理解这有时是出于无奈,因为国内读者少有对学术问题像苏格拉底那样抱有穷根究底的兴趣和长久的思想耐力的,这导致我们的国民长期以来思维能力的孱弱,满足于对一些重要问题停留于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状态。而德国哲学的优势恰好就在于探讨那些复杂高深的问题时的彻底精神,这正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另一方面,中国读者通常不太会把学术问题和情感问题区分开来,一看到有人争论什么就认为是在互掐,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只关注谁赢了,一到两个回合还分不出胜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影响到杂志的阅读量。我认为,这种现象只说明中国的学术界还不成熟。20世纪30年代有识之士就提出过中国没有真正的学术界的惊世之语,这种状况到现在其实也没有很大的改观。学术界成熟的标志应该是普遍的宽容和在此基础上的对细节的较真,其中自然包括广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