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西南大学石刻研究中心2010年以来新藏墓志259通,其中北魏4通,东魏7通,西魏5通,北齐6通,北周12通,隋代13通,唐代209通,后唐1通,后晋1通,后周1通,每通墓志下提供简要信息、释文及相应校释。全书所收墓志为首次公布,并严格鉴别真伪,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關於作者: |
毛远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汉语词汇、碑刻语言文字研究、古籍整理。已出版《左传词汇研究》、《训诂学新编》、《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等。
|
目錄:
|
序 言一
凡 例一
北 魏
001 張永墓誌 延昌二年五一三十月二十八日三
002 張稚墓誌 神龜二年五一九十月二十七日五
003 楊仲彦墓誌 孝昌三年五二七三月四日七
004 楊倪墓誌 永安二年五二九二月九日九
東 魏
005 王茂墓誌 天平四年五三七正月二十五日一三
006 于彧墓誌 元象元年五三八正月十二日一六
007 郭挺墓誌 元象元年五三八十一月十七日一九
008 姬静墓誌 元象元年五三八十二月十二日二二
009 元嶷墓誌 興和三年五四一二月十八日二五
010 張略墓誌 興和三年五四一八月二十二日三
011 堯奮墓誌 武定元年五四三十月十六日三三
西 魏
012 辛萇墓誌 大統元年五三五十二月十二日三九
013 楊瑩墓誌 大統七年五四一十一月二十八日四三
014 楊蘭墓誌 大統七年五四一十一月二十八日四六
015 辛術墓誌 大統十二年五四六正月三十日四八
016 舒使君墓誌 廢帝元年五五二三月十四日五二
北 齊
017 麴神墓誌 天保元年五五十一月三日五七
018 索勇妻李華墓誌 皇建二年五六一二月八日六
019 崔曜華墓誌 天統元年五六五八月二十二日六二
020 獨孤華墓誌 天統三年五六七十月十六日六五
021 李淑容墓誌 天統三年五六七十一月十六日六九
022 張宗憲墓誌 武平二年五七一二月十八日七一
北 周
023 辛術妻裴氏墓誌 保定二年五六二十二月二十六日七七
024 樂暢墓誌 天和三年五六八十月二十八日七九
025 王令妫墓誌 天和三年五六八十月二十八日八二
026 婁洽墓誌 天和五年五七十月二十九日八六
027 韓褒墓誌 天和六年五七一正月二十三日八九
028 宇文貞墓誌 天和六年五七一二月九三
029 潘玄墓誌 天和六年五七一十一月二十九日九六
030 宇文逢恩墓誌 建德元年五七二十月十五日九九
031 達符忠墓誌 建德元年五七二十一月二十二日一二
032 裴智英墓誌 建德二年五七三二月二十五日一七
033 元墓誌 建德二年五七三十一月十五日一一
034 李元儉墓誌 建德六年五七七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一二
隋 朝
035 辛韶墓誌 開皇二年五八二十二月十四日一一七
036 薛舒墓誌 開皇三年五八三十二月十五日一二一
037 裴遺業墓誌 開皇十一年五九一十一月七日一二四
038 張盛墓誌 開皇十二年五九二九月十二日一二八
039 尉永墓誌 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十月二十一日一三
040 韓恒貴墓誌 開皇十八年五九八十一月三日一三三
041 宇文穆墓誌 開皇二十年六二月一日一三六
042 李世洛墓誌 大業五年六九十二月十六日一三九
043 辛偘墓誌 大業六年六一閏十一月十五日一四一
044 趙榮墓誌 大業七年六一一二月二十八日一四四
045 杜祐墓誌 大業九年六一三十月十五日一四六
046 裴通墓誌 大業十二年六一六三月二十九日一四九
047 獨孤儉墓誌 大業十二年六一六四月十七日一五一
唐 朝
048 窦幹墓誌 武德四年六二一十一月十三日一五七
049 裴眺墓誌 武德八年六二五十一月三十日一六二
050 張静藏墓誌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十三日一六六
051 曹令姝墓誌 貞觀七年六三三四月十四日一六九
052 陳叔達夫人王氏墓誌 貞觀十年六三六八月三日一七二
053 韋長詮墓誌 貞觀十四年六四正月二十三日一七五
054 元膺墓誌 貞觀十四年六四十二月九日一七八
055 杜愸墓誌 貞觀十七年六四三九月二十六日一八二
056 張毅墓誌 貞觀二十年六四六十一月十四日一八六
057 吴君妻田英墓誌 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七月十八日一九
058 于哲墓誌 永徽元年六五十一月七日一九二
059 張立德墓誌 永徽二年六五一二月二十日一九八
060 赫連寶毅墓誌 永徽二年六五一二月二十日二四
061 樂安公夫人秦玉勝墓誌 永徽三年六五二正月二十六日二六
062 蕭鑒墓誌 永徽四年六五三二月二十日二九
063 四品宫人墓誌 永徽四年六五三七月十一日二一一
064 周翼墓誌 永徽六年六五五十月二十五日二一四
065 五品宫人墓誌 顯慶元年六五六七月十九日二一七
066 馮政墓誌 顯慶三年六五八四月二十一日二二
067 柳雄亮墓誌 顯慶三年六五八十一月十七日二二二
068 尚平墓誌 顯慶五年六六八月十六日二二七
069 韓忠墓誌 龍朔元年六六一十月二十三日二二九
070 房德墓誌 麟德二年六六五二月三十日二三四
071 常褒墓誌 乾封二年六六七十一月二十八日二三九
072 李東墓誌 總章二年六六九二月十一日二四一
073 李欽仁墓誌 總章二年六六九四月二十五日二四三
074 李文舉墓誌 咸亨四年六七三正月二十二日二四五
075 吕好娘墓誌 咸亨四年六七三十一月九日二四九
076 張相墓誌 咸亨五年六七四二月十六日二五二
077 崔寔墓誌 上元二年六七五十月十四日二五四
078 牛崇墓誌 上元三年六七六四月十二日二五六
079 虞秀姚墓誌 上元三年六七六七月三日二五八
080 史融墓誌 上元三年六七六十月二十六日二六一
081 辛澄墓誌 儀鳳元年六七六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六四
082 李悊墓誌 儀鳳二年六七七正月十八日二六八
083 李慈同墓誌 調露元年六七九十月二日二七
084 趙政墓誌 調露元年六七九十月十四日二七三
085 申屠鍾墓誌 調露二年六八四月五日二七六
086 申屠材墓誌 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三日二七八
087 趙自慎墓誌 開耀二年六八二三月二十八日二八一
088 郭辯言墓誌 永淳元年六八二十一月十三日二八五
089 賈濟墓誌 光宅元年六八四十一月十三日二八七
090 楊光墓誌 垂拱元年六八五十月十二日二八九
091 宋讓墓誌 垂拱二年六八六四月十五日二九一
092 宋昉墓誌 垂拱二年六八六四月十五日二九三
093 陸景澄墓誌 垂拱二年六八六四月二十八日二九五
094 高懷義墓誌 垂拱三年六八七十一月二十五日二九九
095 李仁泰墓誌 垂拱四年六八八五月三日三三
096 王蘋墓誌 載初元年六九一月二十四日三六
097 畢識墓誌 載初元年六九一月二十四日三八
098 張斌墓誌 載初元年六九六月十六日三一
099 王慎墓誌 武周天授二年六九一十二月十八日三一二
100 王府君夫人李正因墓誌 武周天授三年六九二二月二十四日三一四
101 竇孝忠墓誌 武周天授三年六九二四月七日三一八
102 陳範墓誌 武周長壽三年六九四一月二十五日三二三
103 陳範夫人李氏墓誌 武周長壽三年六九四一月二十五日三二五
104 范寧墓誌 武周長壽三年六九四九月十五日三二七
105 李善墓誌 武周證聖元年六九五某月十六日三二九
106 駱玄運墓誌 武周萬歲通天二年六九七三月六日三三一
107 司徒臻墓誌 武周聖曆二年六九九一月十七日三三三
108 楊弘嗣墓誌 武周聖曆三年七三月二十三日三三五
109 吴亮墓誌 武周長安二年七二五月三十日三三九
110 韋知藝墓誌 神龍二年七六閏正月一日三四一
111 安武臣墓誌 神龍三年七七二月十五日三四四
112 崔可墓誌 景龍三年七九十月十七日三四七
113 申衆墓誌 景龍三年七九十一月二十日三四九
114 衛俊墓誌 景雲二年七一一四月十日三五一
115 張獻墓誌 開元三年七一五正月二十六日三五三
116 鞠景墓誌 開元三年七一五十二月二十四日三五五
117 申屠元禮墓誌 開元五年七一七十一月十三日三五七
118 蕭璿墓誌 開元五年七一七十一月二十四日三五九
119 李文舉妻竇氏墓誌 開元六年七一八五月三日三六三
120 王承憬夫人姜温墓誌 開元八年七二二月二十六日三六六
121 申屠踐忠墓誌 開元九年七二一二月七日三六八
122 申惠墓誌 開元九年七二一十一月十八日三七
123 張聞禮墓誌 開元九年七二一十二月二十九日三七二
124 韋君妻元淑姿墓誌 開元九年七二一十二月二十九日三七四
125 浩君墓誌 開元十年七二二二月十二日三七八
126 孔玄策墓誌 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六月二十七日三八
127 申屠玄墓誌 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十一月二十二日三八二
128 賈君墓誌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十一月十一日三八四
129 崔慶墓誌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十二月十七日三八六
130 牛氏墓誌 開元十六年七二八七月八日三八八
131 段麗質墓誌 開元十八年七三九月十九日三九
132 劉景墓誌 開元十九年七三一十月九日三九二
133 陳素墓誌 開元二十年七三二正月五日三九四
134 韋鎣墓誌 開元二十年七三二正月十七日三九六
135 李德墓誌 開元二十年七三二三月十八日四一
136 關洪墓誌 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十一月十日四三
137 寇太珪墓誌 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十月四日四五
138 楊志忠墓誌 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正月九日四九
139 張惇墓誌 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五月二十五日四一三
140 李文墓誌 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十月十日四一六
141 關則及妻崔氏墓誌 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十二月十五日四一八
142 景晙墓誌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二月十六日四二
143 柳崇敬墓誌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五月二十九日四二二
144 楊思言墓誌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七月五日四二七
145 馮中庸墓誌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八月三十日四三一
146 璩崇墓誌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九月十一日四三四
147 傅伏墓誌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十一月一日四三六
148 桓臣範墓誌 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十月十四日四三八
149 楊思福墓誌 開元二十八年七四八月十八日四四二
150 韋望墓誌 開元二十八年七四十二月二十四日四四四
151 裴文明墓誌 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八月二十四日四四八
152 裴光朝墓誌 天寳元年七四二二月十八日四五一
153 李延喜墓誌 天寶元年七四二七月七日四五三
154 郭懷則墓誌 天寶元年七四二八月四五七
155 元庭珍墓誌 天寶元年七四二十一月二十九日四五九
156 李憗墓誌 天寶元年七四二十二月十九日四六一
157 王元謙墓誌 天寳三載七四四八月十二日四六三
158 張都護墓誌 天寶四載七四五八月十七日四六六
159 王守忠墓誌 天寶七載七四八十月十二日四七
160 楊文墓誌 天寶十載七五一十月二十一日四七二
161 樊行淹夫人孫四娘墓誌 天寶十載七五一十月二十四日四七四
162 郭皓墓誌 天寶十二載七五三八月二十二日四七八
163 姚承珇墓誌 聖武二年七五七八月十四日四八一
164 程思泰墓誌 安慶緒大燕天成元年七五八九月三日四八五
165 法振律师蕭智宏墓誌 乾元元年七五八十一月十六日四八八
166 郭幼賢墓誌 永泰二年七六六七月一日四九三
167 牛敬福墓誌 永泰二年七六六十一月二十日四九七
168 李仲珪墓誌 大曆七年七七二七月六日四九九
169 蕭遇妻范陽盧氏墓誌 大曆八年七七三十一月十三日五一
170 魚府君辯江墓誌 大曆十一年七七六四月十一日五四
171 李元琮墓誌 大曆十一年七七六十一月十七日五七
172 裴嬰妻崔氏墓誌 建中四年七八三八月十六日五一一
173 吕芬墓誌 建中四年七八三十二月十七日五一四
174 盧夫人李慎墓誌 貞元元年七八五四月二十一日五一六
175 裴嬰墓誌 貞元十二年七九六十月二十七日五二
176 蕭遇墓誌 貞元十三年七九七八月十九日五二三
177 氾府君夫人張氏墓誌 貞元十四年七九八閏五月十一日五二七
178 韋信卿夫人裴氏墓誌 貞元十四年七九八十一月五日五三
179 韓曅妻盧媛墓誌 貞元十五年七九九十月十五日五三二
180 張朝清墓誌 貞元十六年八二月四日五三五
181 裴真卿墓誌 貞元十七年八一十一月十四日五三七
182 馬岑墓誌 貞元十八年八二五月十七日五四一
183 苗君夫人元氏墓誌 貞元十九年八三四月十五日五四三
184 郭府君夫人趙氏墓誌 貞元二十年八四正月九日五四五
185 穆府君夫人戴氏墓誌 元和三年八八四月二十六日五四七
186 王俊墓誌 元和六年八一一十二月十一日五四九
187 劉超夫人張氏墓誌 元和七年八一二四月十日五五一
188 劉寶及夫人樂氏墓誌 元和七年八一二十一月十七日五五三
189 馬考顔墓誌 元和八年八一三八月二十二日五五五
190 劉夫人裴氏墓誌 元和九年八一四正月二十五日五五七
191 崔淑墓誌 元和九年八一四十一月十一日五六
192 崔頲墓誌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十月五日五六五
193 趙晉墓誌 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十一月十日五六九
194 王庭墓誌 元和十五年八二十一月二十二日五七一
195 杜式方墓誌 長慶二年八二二十一月四日五七三
196 郭弘墓誌 長慶四年八二四十月二十二日五七七
197 第五傪及夫人衛氏墓誌 寶曆二年八二六八月二十五日五七九
198 郭睇墓誌 大和三年八二九正月二十二日五八一
199 李府君及夫人崔氏墓誌 大和四年八三六月十八日五八五
200 趙纂墓誌 大和六年八三二正月十二日五八七
201 裴清墓誌 大和六年八三二七月二十五日五九
202 杜式方夫人李氏墓誌 大和七年八三三七月十六日五九三
203 王琦墓誌 大和八年八三四八月二十四日五九七
204 荆壽墓誌 大和八年八三四十一月八日五九九
205 韓曅妻魏琰墓誌 大和九年八三五八月二十九日六一
206 崔日進墓誌 大和九年八三五九月二十五日六四
207 蕭遇夫人盧氏墓誌 大和九年八三五十月二十五日六六
208 趙運墓誌 開成二年八三七二月二日六九
209 廉汶及夫人孫氏墓誌 開成五年八四七月十八日六一一
210 武恭墓誌 開成五年八四十一月九日六一三
211 史從及墓誌 會昌二年八四二正月十四日六一六
212 李遂晏墓誌 會昌三年八四三五月二十六日六二
213 王公及夫人合祔墓誌 會昌四年八四四七月十九日六二三
214 栗府君焦夫人墓誌 會昌四年八四四十二月十二日六二五
215 吕府君夫人張氏墓誌 會昌五年八四五二月二十五日六二七
216 惟忠夫人牛氏墓誌 大中元年八四七閏三月八日六二九
217 馬全慶墓誌 大中元年八四七十月十一日六三一
218 武恭夫人李氏墓誌 大中四年八五正月六日六三四
219 孫夫人程氏墓誌 大中四年八五四月七日六三六
220 周涯墓誌 大中四年八五十一月二十二日六三八
221 武威郡安氏夫人墓誌 大中五年八五一四月十九日六四
222 程金及夫人墓誌 大中六年八五二十月二十八日六四二
223 李文益墓誌 大中七年八五三五月六日六四四
224 宋晏繼室趙氏墓誌 大中八年八五四四月七日六四六
225 陸耽墓誌 大中十一年八五七二月二十一日六四八
226 王懷義夫人龐氏墓誌 大中十一年八五七十月九日六五二
227 韓孝恭墓誌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五月六五四
228 郭騫及夫人苗氏墓誌 咸通三年八六二正月四日六五七
229 宋佐誠墓誌 咸通六年八六五四月十七日六六
230 楊拪愈墓誌 咸通八年八六七二月二日六六二
231 盧氏小女墓誌 咸通八年八六七七月五日六六四
232 劉府君及夫人墓誌 咸通八年八六七十二月五日六六六
233 李又玄墓誌 咸通十年八六九四月十日六六八
234 顔標夫人路氏墓誌 咸通十年八六九十月十日六七三
235 張府君及任夫人墓誌 咸通十一年八七六月二十二日六七五
236 郭行翛墓誌 咸通十一年八七十一月二十八日六七七
237 王實長女墓誌 咸通十二年八七一六月九日六七九
238 武平墓誌 咸通十二年八七一七月十七日六八一
239 程進瓌及夫人梁氏墓誌 咸通十二年八七一十月十八日六八三
240 李元嗣墓誌 咸通十四年八七三二月十四日六八六
241 李公夫人鄭氏墓誌 咸通十五年八七四正月二十五日六八九
242 青陟霞墓誌 咸通十五年八七四二月十七日六九一
243 郭佐思墓誌 咸通十五年八七四七月二十八日六九四
244 徐政及申氏夫人墓誌 咸通十五年八七四十月五日六九七
245 李又玄夫人邵氏墓誌 咸通十五年八七四十月二十一日六九九
246 焦弘祐夫人周氏墓誌 乾符三年八七六四月二十五日七三
247 王翰及夫人賈氏墓誌 乾符四年八七七八月二日七六
248 樊思瑾墓誌 乾符六年八七九二月二十五日七八
249 董鍊師墓誌 乾符六年八七九三月六日七一
250 衛巨論墓誌 廣明元年八八四月二十日七一二
251 郭元貴墓誌 廣明元年八八十月二日七一六
252 楊府君宋氏夫人墓誌 廣明元年八八十月四日七一八
253 張禎夫人王氏墓誌 中和二年八八二四月一日七二
254 烏元守墓誌 中和六年八八六正月二十二日七二二
255 閻府君夫人趙氏墓誌 乾寧四年八九七五月二十八日七二四
256 彭城郡太夫人劉氏墓誌 □□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七二六
後 唐
257 李仁釗墓誌 同光三年九二五八月三十日七三一
後 晉
258 郭斌墓誌 天福四年九三九二月三十日七三七
後 周
259 裴簡墓誌 顯德二年九五五十一月八日七四一
|
內容試閱:
|
序 言
一
石刻文獻作爲出土文獻的構成主體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這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歷史上以各種方式著録的大量石刻文獻已經産生出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而且必定會繼續産生更多的成果收藏在各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史館等文博單位尚未公佈的石刻衹要是保存方法科學妥善隨着時間的推移也必將在適當時候以不同的形式與社會大衆及研究者見面
就石刻文獻的保存現狀看還有一個大宗不容忽視那就是民間收藏中國有寶重古物和收藏古物的傳統其搜藏對象是多方面的而金石一直是古玩家所青睞的就金與石而言雖然自先秦以來形成的重金輕石的習慣性思維影響了世人對石刻的看重但是石刻自身的重要價值必然會吸引世人的關注早在南北朝時期梁元帝就曾搜集石刻完成《碑英》一百二十卷可惜該書早已散佚今所存最早者乃北宋歐陽脩的《集古録》踵武者有趙明誠的《金石録》洪适的《隸釋》這些典籍便是早期学者重視石刻的具體體現清代湧現出一大批金石學家和金石收藏家搜集了大量石刻對於保存和研究石刻文獻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全國範圍陸續出現一些民間博物館如大唐西市博物館拿雲美術博物館張海書法藝術館等總體上説這種現象是值得歡欣的需要特别强調的是還有大量石刻流散在民間一般保存不是很科學也没有正常的渠道流向社會自然也就難以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亟待投入精力搜訪發掘整理基於這様的認識我們於二一年開始到全國各地訪碑主要走訪了陝西河南山西河北數省雖然也曾遇到不少困難但幾年堅持下來收穫是令人滿意的爲了讓這批材料盡快面世我們進行了必要的整理和初步研究感謝鳳凰出版社的大力幫助順利地將這部《西南大學新藏墓誌集釋》呈現給讀者
二
我們搜集的這批資料據初步整理發現其研究價值是多方面的由於墓誌屬於史傳性質的文獻因此其最突出的價值在有助於歷史研究石刻文獻與傳世史傳文獻相結合對於歷史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以石刻文獻證史之實補史之缺糾史之誤是不可動摇的研究思路從歐陽脩開始歷代學者都在實踐着這條路而且産生了可喜的成果下面僅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切入就本書所收墓誌反映的歷史信息略作陳述
兩《唐書郭子儀傳》記載了其弟郭幼明但事實上郭子儀弟兄遠不止此《元和姓纂》「郭」姓「華陰」一門下載「郭進曾孫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寶中渭吉壽三州刺史生子琇子儀子瑛幼賢幼儒幼明幼冲」兄弟共七人《姓纂》的記載是否可信如果可信其他兄弟事跡如何史傳闕如近年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出土了《郭幼賢墓誌》166孫宿撰文王孜書丹誌蓋盝頂陰文篆書題「大唐故郭府君墓誌銘」據誌文所載幼賢是郭通之孫郭敬之之子郭子儀之弟以藝勇聞以韜略著安史之亂中他以少擊衆大衂强虜以功授衛尉卿單于副都護振武軍使朔沔節度副使左廂兵馬使拜銀青光禄大夫世人稱幼賢昆弟如諸葛氏之龍虎
又如近年於陝西省西安市郊出土的北周天和六年《韓褒墓誌》027其内容與《周書》《北史》之《韓褒傳》所載有多處不合本傳載「褒字弘業」而墓誌載「字洪顯」史傳載韓褒「潁川潁陽人」是載其郡望墓誌載「燕州昌平若水人」則是韓褒實際鄉貫本傳記述韓褒所歷官爵大統元年遷行台左丞賜爵三水縣伯尋轉丞相府屬加中軍將軍銀青光禄大夫二年以褒爲鎮南將軍大統四年征拜丞相府司馬進爵爲侯魏廢帝元年轉會州刺史二年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尋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爲公天和三年轉鳳州刺史比勘《韓褒墓誌》則云永熙三年入關任大行台左丞大丞相府録事參軍賞三水縣開國男大統元年授中軍將軍銀青光禄大夫增邑二百户進男爲子大統三年進子爲伯授衛大將軍北雍州刺史周二年授驃騎大將軍進伯爲侯天和二年進侯封公可見韩褒任行臺左丞在永熙三年而非大統元年該年其已爲男爵大統元年進子爵而非《周書》所謂的伯爵其進伯爵在大統三年而非元年進侯爵在周二年而非大統四年進公爵在天和二年而非魏廢帝二年史傳記載多有誤任鳳州刺史《周書》本傳謂在「天和三年」較墓誌「天和二年」晚一年韓褒死於天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而《周書》本傳謂天和「七年卒」比墓誌晚二年至於「大統十年任大僕卿」「魏廢帝元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會州諸軍事」「武成元年追入授大吏部」等史傳均缺漏可藉墓誌補之
三
這批新藏墓誌材料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有助於民族史研究例如二一三年我們在關中訪碑於西安市獲得一通《姚承珇墓誌》163有誌有蓋出土時間地點不詳墓誌記其葬地是「長安縣高陽原」據《類編長安志》「高陽原在長安縣西南二十里細柳原在長安縣西南三十三里」考關中墓誌多題乾封縣高陽原長安縣高陽原而《關中勝跡圖志》又説「高陽原在咸陽縣東南二十里」則高陽原應跨咸陽長安兩縣界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長里村居安村和大安村西細柳鄉羊元村及長安縣岔道口北魚池一帶墓誌大致出土於這一區域誌文25行滿行26字楷書有縱横界格誌蓋陰文篆書題「大燕故姚府君墓誌銘」「大燕」是安史僞政權墓誌用聖武年號其埋葬正值安禄山攻占長安之時經整理與研究我們發現利用《姚承珇墓誌》及相關唐代墓誌材料可以爲後秦羌人姚氏余宗南徙提供有力的實物證據從而可以擴展羌族史的研究領域其材料兼具原始性真實性顯得特别珍貴後秦羌人姚氏政權被劉裕滅掉後餘宗南徙的史事詳見《晉書姚泓載記》姚泓姚興長子東晉義熙十二年姚興卒姚泓繼承後秦帝位年號永和當時後秦勢力已衰危機四伏在艱難支撑窮於應付的形勢下於次年被劉裕所滅後秦作爲十六國之一的西羌政權不僅在内訌外患的艱危中瓦解而且其殘餘羌姚也被劉裕强行南徙《姚泓載記》有這樣一段詳細的記載「泓與姚裕等數百騎出奔於石橋讚聞泓之敗也召將士告之衆皆以刀擊地攘袂大泣胡翼度先與劉裕陰通是日棄衆奔裕讚夜率諸軍將會泓於石橋王師已固諸門讚軍不得入衆皆驚散泓計無所出謀欲降於裕其子佛念年十一謂泓曰『晉人將逞其欲終必不全願自裁決』泓憮然不答佛念遂登宫牆自投而死泓將妻子詣壘門而降讚率宗室子弟百餘人亦降於裕裕盡殺之餘宗遷於江南」《資治通鑑》亦載其事但未提及姚泓餘宗去向衹是《建康實録》卷十記了一筆「斬泓於建康市遷姚宗於江東」二書所記羌姚滅亡事均當取自《晉書》
《晉書》關於羌姚南徙的記載是否可靠如果可靠所謂「餘宗遷於江南」究竟遷移在江南的什麽地方由於語焉不詳以後又再也没有其他文獻記載於是成爲歷史上的一個疑案至於南徙羌姚餘宗後裔的情況更是湮没無聞限於文獻的缺乏學界對此問題没有予以關注所幸的是新出土的《姚承珇墓誌》剛好可以解開這個疑問誌文記載「公諱承珇字承珇吴興人」根據誌文再結合相關幾方唐代墓誌可知江南吴興之姚姓有一部分應該就是南徙姚秦羌人的後裔誌主姚承珇就属其中的一個支系墓誌不僅證明了《晉書》記載之可信而且能夠落實姚秦「餘宗遷於江南」所徙之地應該就在吴興郡即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晉書姚弋仲載記》「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於西戎世爲羌酋其後燒當雄於洮罕之間七世孫填虞漢中元末寇擾西州爲楊虚侯馬武所敗徙出塞虞九世孫遷那率種人内附漢朝嘉之假冠軍將軍西羌校尉歸順王處之於南安之赤亭」《姚承珇墓誌》序辭説「自重華納功濟生人」銘辭又説「虞舜應天道軼古先」以虞舜爲始祖與《晉書》載記相合羌族姚姓以虞舜爲始祖乃是自高族姓吴興的姚承珇是否就是後秦羌姚後裔呢姚承珇的族源應該如何清理呢這是我們的立論能否成立的關鍵墓誌所載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序辭中説「景茂争雄勢傾華夏衣冠繼出輝焕縑緗」景茂就是後秦之君姚萇景茂是其字南安赤亭羌人姚弋仲第二十四子羌姚經過其父姚弋仲兄姚襄和姚萇自己的苦心經營於太元十一年即帝位於長安改元建初國號大秦改長安爲常安立妻虵氏爲皇后子興爲皇太子設置百官《晉書姚萇載記》説他是「有虞氏之苗裔」其僞託以掩蓋族源此不贅述重要的是《姚承珇墓誌》所載「重華納」「虞舜應天」「景茂争雄」正好與《晉書》載記完全相合姚承珇爲後秦羌姚「餘宗遷於江南」的後裔便不容質疑了其遷往江南的吴興郡也有了明證
受到《姚承珇墓誌》啓發我們再全面檢索已出土的唐代墓誌發現南徙吴興之後秦羌姚後裔之墓誌還有多通可以進一步支撑我們的立論現擇其要列舉如下開元二十年《姚遷墓誌》「公諱□字遷吴興郡人也昔黄神執契始軒台而派族妫舜受圖因姚墟而命氏德光遐祚福延後昆在趙則弋仲鴻勳居晉則方興碩學」「弋仲」即姚弋仲南安羌戎自稱老羌是後秦政權的奠基人《晉書姚弋仲載記》「那玄孫柯迴爲魏鎮西將軍綏戎校尉西羌都督迴生弋仲」他先歸前趙劉曜後歸後趙石勒舉族内徙關中又東徙鄴下東晉永和六年後趙石祗稱帝以姚弋仲爲右丞相姚萇稱帝後追謚景元皇帝廟號始祖據此姚遷是羌姚後裔應該没有疑問開元二十年《姚晠墓誌》「君諱晠字晠有虞之後永嘉中南遷吴興因官徙地今爲吴興郡人也曾祖昂靈府都督祖義節秘書丞父仁太子洗馬」「南遷吴興」與《晉書姚泓載記》所載姚泓被滅後「餘宗遷於江南」其史事完全吻合只是時間對不上永嘉東晉懷帝年號歷七年而後秦姚泓被滅在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相去百年其時已是劉裕控制政權其中原因應該是墓誌誤記因爲作此墓誌時距姚秦滅亡餘宗南徙已三百餘年撰文者蓋失考而致誤歷代碑誌誤記者不在少數至於墓誌謂「因官徙地」當是隱諱被迫南徙的恥辱歷史也是爲了掩蓋羌人後裔民族身份的回曲筆法再對照《姚遷墓誌》「曾祖昂皇朝□□别駕祖節皇朝著作佐郎父皇朝夷州都上縣主簿上柱國」可知姚晠姚遷爲親兄弟只是二墓誌稱其父祖或稱名或稱字歷官也各舉不同而已永泰二年《姚貞諒墓誌》「□文林其先吴興郡人也公諱貞諒字□貞先虞帝舜之宗也後秦王胄之裔河岳鍾氣世有其人自高祖因官今爲西周天興縣人也烈祖道安朝散大夫秦州長史王父宏迴樂縣丞皇考蓋定安縣尉並官清德茂克樹乃聲」所載「後秦王胄之裔」明確表示其族源是後秦的羌姚其族源軌跡應是後秦滅亡先遷徙至吴興郡後又以高祖因官移居關中天興縣大中九年《姚中璠墓誌》「吴興姚公諱中璠本京兆人也其緒即帝舜之苗裔歷湯禹殷周漢魏之代王公侯伯流芳不絶季晉宋武之際秦王諱萇即公之近祖也」墓誌述姚中璠近祖爲後秦開國之君姚萇在季晉宋武之際曾建都長安故稱「本京兆人」
後秦時期以姚弋仲爲首的羌姚仍以部落聚居爲主以族群移動從南安徙關中又從關中徙河東轉戰於淮河以北至鄴下的廣大地區經過姚襄姚萇的艱苦努力最終返回關中並且建立了後秦政權其種落部民一直跟隨征戰部落特徵十分明顯但是後秦滅亡餘宗南徙的羌人融入漢民族以後延及唐代墓誌字裏行間再也看不到部落生活的影子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西羌以剽悍善戰著稱但是根據這些唐代羌裔墓誌之記載墓主及其父祖子弟大多棄武從文如姚晠「早歲進士登科」姚承珇「雕章縟綵下筆而成篇萬户千門經心而誦口」姚中璠「七歲授詩禮於師十五阅文詞於友博知廣識」墓誌所見人物之職官大都是中低級文職官吏其漢文化水準應該已經相當高
西羌人在隋朝以前一直實行同族異姓内婚制意在加强民族的凝聚力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碑銘中表現得十分明顯遷徙江南之後這種婚姻制度被打破墓誌反映的情況是姚遷「夫人京兆韋氏」姚晠夫人「弘農華陰楊氏」姚貞諒「夫人陳氏」姚中璠「夫人范氏」姚承珇「夫人王氏」都與漢民族通婚是典型的異族異姓的外婚制了由此可見南徙之姚姓羌人已經完全融入漢民族中正是由於姚氏南徙之後處於漢民族文化包圍之中失去了保持其民族文化習俗獨立的環境根基與江南漢民族迅速融合再加上古代視少數民族爲夷狄民族種姓遂被有意隱匿於是南遷羌姚之餘宗其後裔及族姓在史料中便再也找不到痕跡這或許就是羌姚「餘宗遷於江南」而典籍除《晉書》之外再也没有記載的重要原因
四
關於非漢民族姓氏非漢民族複姓改漢民族單姓或者漢民族姓氏賜非漢民族複姓等問題在這批墓誌中也藴涵着大量信息對於研究姓氏譜牒民族發展和多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義舉幾個例證
建德元年《宇文逢恩墓誌》030「公諱逢恩字慶期本姓柳河東解人魏潁川郡守僧習之孫儀同三司秘書監美陽孝公之子大周驭賜姓宇文氏焉」「僧習」「美陽孝公」是誰孤立地看比較費解如果擴大調查則又可以得到答案隋《柳雄亮墓誌》「君諱雄亮字信誠河東解人也祖僧習言表身文行成士則仕魏歷北地潁川二郡太守父檜材兼文武志厲風霜釋褐奉朝請累遷魏興華陽二郡守」由此可知柳雄亮與宇文逢恩是同祖堂兄弟檢核《周書柳檜傳》「柳檜字季華秘書監虬之次弟也兄虬爲秘書丞弟慶爲尚書左丞」《隋書柳雄亮傳》「雄亮字信誠父檜仕周華陽太守遇黄衆寶作亂攻陷華陽檜爲賊所害雄亮時年十四哀毁過禮陰有復讎之志武帝時衆寶率其所部歸於長安帝待之甚厚雄亮手斬衆寶於城中請罪闕下帝特原之尋治梁州總管記室遷湖城令累遷内史中大夫賜爵汝陽縣子」宇文逢恩之賜姓宇文氏乃是北周統治者爲了籠絡人才而已
《周書韓褒傳》「太祖爲丞相引褒爲録事參軍賜姓侯吕陵」《北史》本傳「引爲録事參軍賜姓侯吕陵氏」《韓褒墓誌》027作「俟吕陵國姓」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認爲俟吕鄰即叱吕氏也俟吕鄰叱吕引俟吕叱吕均是胡姓一氏因異譯及省書之故歧而爲四侯俟因形似而訛其言甚是墓誌爲之提供了又一證據北魏《孝文吊比干文碑陰》即有「俟吕阿兒」句《魏書官氏志》「叱吕氏後改爲吕氏」而《周書楊乾運傳》「及尉遲迥令開府侯吕陵始爲前軍至劍閣」「侯吕陵」亦誤
《周書李賢傳》「又有賊帥達符顯圍逼州城晝夜攻戰屢被摧衂」達符之姓出於何族史傳没有交代近年出土的北周建德元年《達符忠墓誌》031載達符忠是沛國譙人因在「河橋問罪芒嶺推鋒」的東西魏戰争中以戰功卓著「遂賜姓達符氏以爲姓頭」考「達符」即「達勃」《魏書官氏志》「西方達勃氏後改爲褒氏」《古今姓氏書辯證》「褒」姓下「河南褒氏後魏《官氏志》代北達勃氏改焉」本「達薄干氏」或記作「達步干氏」縮略爲「達步」《元和姓纂》卷十載「達步周文帝妃達步氏生齊王憲茹茹人達勃改爲裒」分「達步」「達勃」爲二氏誤矣「符」「勃」「薄」「步」古音相同其所選字不同而已達步爲高車十二族之一以部族爲姓氏《通志》卷二百「高車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叱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干氏七曰阿崙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升沛氏」《太平寰宇記》《文獻通考》所載同《魏書高車傳》「高車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爲狄歷北方以爲敕勒諸夏以爲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云其先匈奴甥也」《周書齊煬王憲》「憲所生母達步干氏茹茹人也」高車被嚈噠所滅後一部分投拓跋魏一部分投茹茹故稱茹茹人
《晉書安帝紀》载隆安二年「夏五月蘭汗弑慕容寶而自稱大將軍昌黎王」「蘭汗」費解近年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楊凹村出土龍朔元年《韓忠墓誌》载「君諱忠字孝慈南陽堵陽人也其先昌黎王之苗裔」昌黎王應即指蘭汗可知此韓氏爲匈奴之南徙者蘭汗當是「步六汗」之異譯《梁書文帝紀》載承聖二年九月「魏遣郭元建治舟師於合肥又遣大将邢杲远步六汗薩東方老率衆會之」三年「六月壬午魏復遣将步六汗薩率衆救涇州」又譯作「破落汗」《魏書肅宗紀》「三月沃野鎮人破落汗拔陵聚衆反殺鎮將號真王」《太武五王傳》「及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反叛臨淮王彧討之失利」又譯作「破六韓」《北齊書破六韓常傳》「破六韓常字保年附化人匈奴單于之裔也右谷蠡王潘六奚没於魏其子孫以潘六奚爲氏後人訛誤以爲破六韓世領部落其父孔雀世襲酋長孔雀少驍勇時宗人拔陵爲亂以孔雀爲大都督司徒平南王孔雀率部下一萬人降於尒朱榮」《北齊書》又有《步大汗薩傳》稱「步大汗薩太安狄那人」步大汗當是「步六汗」之誤「大」與「六」字形相近容易訛混《元和姓纂》卷八「步大汗出自塞北遷中土」沿誤《魏書官氏志》「出大汗氏後改爲韓氏」「出大汗」又當是「步大汗」之訛實爲「步六韓」亦即「破六韓」總之「破六韓」即「步六韓」亦作「步六汗」民族譯語取同音字記録而已縮略成「蘭汗」字或訛作「步大汗」又進一步訛作「出大汗」後來改爲單姓「韓」以與漢人一致誌主夫人彌姐氏爲西羌族《通志關西複姓》「彌姐氏」載「後秦冠軍大将軍彌姐婆觸遼東侯彌姐要地立節将軍彌姐威後魏末都督彌姐元進夏州酋望也唐右領軍延州刺史彌姐長通」韓忠與彌姐氏屬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通婚
五
我們肯定流散文物的重要文獻價值並不是説它没有缺陷流散文物的最大問題恐怕是來源不明有的來源本是可以尋覓到的但是藏家因種種原因常常不願提供過多信息就墓誌而言由於多不是考古發掘所得其具體出土時間地點不詳出土墓葬的地理環境朝向方位堆積土層壙坑規模墓誌在墓穴中放置的方位與之同時出土的陪葬物等相關信息亦都付之闕如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僞刻由於利益的驅使石刻作僞者古已有之而現代技術的發展作僞更加容易因而僞品亦很多必須嚴格鑒定纔能保證石刻的真實性研究的科學性我們搜訪的石刻首先注意对其來源地和流通渠道進行認真選擇搜集起來之後又經過細緻鑒别盡所能剔除僞刻最後又請西安碑林石刻研究專家王其禕先生進行鑒定因此這批墓誌材料應該基本可靠如有瑕疵尚祈方家賜教爲幸
凡 例
一全書收録西南大學石刻研究中心二○一○年以來新藏墓誌共259通這批墓誌大都搜訪自私人藏家屬於流散文物基本为首次公佈並嚴格鑒别真僞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墓誌出土地點一般都不十分確定而衹有大致地域據搜訪時調查基本上與墓誌所載墓主埋葬地點相吻合
二著録的全部墓誌一律按誌文所載葬期時間先後排列個别無葬期者則以卒期爲序有的墓誌本身雖無具體年月但根據内容可考知者放到相應的帝王年號之後其他所有無具體年月者一律放在全書之末
三所收石刻均詳加辨析後録文由於有拓本對照爲録入和排版方便文中的異體字古體字隸古定字假借字俗字等盡量改爲通行規範體部分比較特殊的字和需要校勘的字則依原形照録原刻中的衍字脱字倒文等則保持原貌在注釋中予以校正唯訛字因影響阅讀則徑録爲正字一般都加注说明有的還注説改正原因輔以考證
四原文一律使用現代標點並根據石刻内容適當分段以便閲讀原石每行末字下增加斜綫「[]」以區别行款原石中的空格空行未予保留以省篇幅
五原石殘損泐蝕實在無法確認的字用「□」號標示不能確知所泐字數者加圓括號「 」注明闕泐隱約疑似之字根據殘畫參之文例録文並加注説明以備參考
六墓誌標題用簡稱而不用首題題爲「某某墓誌」一般不冠仕履以求簡明已婚婦女則稱「某某妻某某墓誌」「某夫人某氏墓誌」等同姓名者則冠以最高職銜或加籍貫予以區别
七石刻拓片圖版録文注釋放在一起同時刊出便於使用者比勘覆核
八每一通墓誌都在題目下簡要说明石刻出土的時間地點墓誌的形制圖案尺寸書體與該墓誌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包括相關墓誌等意在爲利用墓誌作進一步研究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
九注釋側重於從文字詞彙典故史事等方面展開注文力求簡潔實用不枝不蔓爲了方便阅讀個别字詞史實的注釋偶有重出但不雷同互有詳略可以互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