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編輯推薦: |
(一)权威。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首届会长刘晚苍的功夫来源与练功路径。
(二)秘传。宋派八卦掌传人鲜少,武功招法从未清晰现世。
(三)老谱。首次全面公开刘晚苍手抄拳谱。
|
內容簡介: |
刘晚苍的功夫来源有三:一为谭腿,二为王茂斋传系太极拳,三为宋永祥传系八卦掌。后二者是刘晚苍内家功夫的重要源泉。
本书在太极拳部分还原了传统吴式太极拳的学习程序,补充了桩功、单操的内容,呈现太极拳授受中由桩、至功、至架、至单操、至推手乃至散手这一完整过程。并收录刘晚苍在20世纪80年代留下的一组完整拳架照片。
宋永祥传系八卦掌部分为世所罕见,刘晚苍生前极为珍视,鲜有传人。据传刘晚苍的功夫受此传系八卦掌受益良多。本书细致、全面地展现该传系八卦掌的系统练法,以期宋派八卦掌这一瑰宝广播于世。
|
關於作者: |
刘晚苍,山东蓬莱人,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首任会长,从学于刘光斗、王子英,属全佑-王茂斋系传人,因在与日本人的交手中三胜日本国手三浦英夫,被其称为中国刘。刘晚苍生平及其拳学造诣详见《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
刘光鼎,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太极功架与推手从学于刘晚苍。曾与刘晚苍合著《太极拳架与推手》,后出版《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将武学与力学研究结合,相互印证,科学而富哲理。
刘培俊,山东蓬莱人,其父刘焕烈与刘晚苍同学于刘光斗,刘培俊自幼由其父指导,后得刘晚苍亲传,是刘晚苍武艺的全面继承者。
|
目錄:
|
第一章 背部
第二章 上肢
第三章 下肢
第四章 胸部
第五章 腹部
第六章 骨盆和会阴
第七章 头颈部
第八章 自主神经系统
索引
|
內容試閱:
|
代前言
季培刚
刘晚苍(1906 -1990)所传习的武艺,主要源自其师刘光斗(1912?)。刘光斗自民国初期开始在京从张玉连习教门谭腿,后从王茂斋习太极功,最终由王茂斋荐与兴石如习宋永祥派八卦功,所传习的内容涵盖内外家,包括十路谭腿、谭腿对练、掩手母子、短打母子、查拳、十路行谭、练手拳、二十四式、六家式、串拳、如意刀、马眉刀、春秋大刀、虎头双钩、燕翅镋、双手带、双橛、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华枪、太极推手、宋派八卦掌、八卦推手、八卦转枪、八卦变剑、六合大枪,等等。刘光斗自抗日战争后期不知所终后,刘晚苍在推手方面又多受王茂斋之子、师伯王子英(1902 -1967)指点。他学兼内外,慎重吸收众家之长,终成一代大家。
关于刘晚苍及其技艺传承的详细情况,有此前所编《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一书可供参考。
本书内容,为刘晚苍所传的太极功与宋永祥派八卦功。太极拳部分主要源自刘晚苍、刘石樵(即刘光鼎院士)所著《太极拳架与推手》,实际是刘石樵对刘晚苍所传太极拳的理解与体会。该书后经刘石樵本人重新补充,曾以《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为名重新出版。本次再次整理,将现存刘晚苍全套太极拳架照片全部呈现,供读者从中领略刘晚苍太极拳架风貌。这些照片为刘石樵早年拍摄,由刘晚苍之子刘君彦老先生保存,由刘晚苍之孙刘源正老师提供。有的拳架衔接处无刘晚苍拳照,以刘石樵或刘培俊老师拳照代之。另外,为便于了解刘晚苍所传太极拳架趟路情况,由刘培俊老师重新配图并加以完整解说,又由刘晚苍的部分再传弟子拍摄了分段演练视频,方便读者对照图文学习。
宋派八卦功部分为刘培俊老师所编著,是其本人对刘晚苍所传宋派八卦功的理解与体会。刘晚苍生前曾自述其功力主要来自宋派八卦,且其一生对此较为珍视,不轻易授人,因而得其传者少之又少,外界难知大概。由于刘晚苍本人未曾拍摄过全套的八卦掌照片,此次是由刘培俊老师按照刘晚苍所传动作拍照配图,分段视频由刘培俊老师于1999 年腊月拍摄的录像剪辑而成,大致可以展示出刘晚苍传宋派八卦功的习练样式。功谱部分收入刘光斗的八卦功著作两篇。
此外,本书还收入了在别处难得一见的手抄老谱。除刘晚苍手抄的《武术集宗》中与太极功、八卦功有关的内容外,署名为刘光斗(亦名刘正刚、刘光魁)的手抄本全部来自于刘培俊老师所存刘培一先生抄本复印件。个中渊源在《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中已有交代,此处不再赘述。
至于让不少人赞誉的刘晚苍推手及散手技击的核心技法要点,读者可以通过刘晚苍传人的著作略见一斑,体会揣摩。由于文字的功能有限,很难将刘晚苍本人的心得体会真实、完整、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尚待相关传习者们继续研究、探讨、整理,并顺随机缘,以各种便利方式呈现出来。
年近九旬的刘石樵对本书的编辑整理非常支持,在前后多年的时间里,尽管他的身体状况已欠佳,仍不厌其烦,对书稿的整理非常关心。抱愧的是,该书未能在他生前面世,让我们无限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