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
》
售價:NT$
281.0
《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
》
售價:NT$
449.0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精装版)
》
售價:NT$
423.0
《
交易撮合者:私募股权的经验与教训(泰丰资本创始人葛涵思投资秘籍!)
》
售價:NT$
403.0
《
最美世界名画(顾爷十三年匠心之作。超大开本;精美刷边;4米长海报;藏书票)
》
售價:NT$
3407.0
《
侧耳倾听
》
售價:NT$
203.0
《
神医嫡女·2
》
售價:NT$
254.0
《
近世闻人掌故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卸下「世界工廠」稱號的中國
湧進中資而迅速壯大的非洲
是脫貧致富的機遇,還是困難未知的風險?
看中國商人如何「製造」新非洲!
《金融時報》讚譽:「年度最棒的商業書!」
《哈佛商業評論》、《外交》雜誌、《石英》雜誌熱烈好評
結合報導文學、個人史、經濟研究的精彩著作
複製中國製造業成功模式,非洲脫貧致富的關鍵力量!
非洲的工業革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想法
未來十年全球成長最快的十個國家中,將有八個來自非洲大陸
近年來,中國投資非洲製造業的數量快速增長,已成為非洲最大的外國貿易夥伴、最大的基礎設施融資國,也是海外直接投資成長最快的金源。中國企業家爭先恐後地湧入非洲大陸設廠,這股投資熱潮正重塑這塊土地的面貌。
這個昔日的製造業強國為何選擇非洲?這是否又是另一起外國勢力強奪資源的案例?作者橫跨非洲大陸、訪談近五十位中國企業家,揭示非洲潛在的發展動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巨大且富含潛力,而中國的投資也改造了非洲的經濟與社會,提供數百萬非洲人生平第一份正式工作,更培養出新世代的非洲創業者。
雖然中國工廠的進駐也帶來無數隱憂:貪污腐敗的官僚主義、種族歧視造成的不平等待遇、走私猖獗 ,非洲當地政府不夠健全的治理與工業化發展階段必經的痛苦與磨合,皆是非洲邁向工業化之路的阻礙,但在希望與挫敗夾雜之中,非洲蛻變成長的可能性將被淬煉出來。
是落伍的發展模式,還是全面提升社會水準的持久之道?
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初期的英國,到十九世紀的美國,再到二十世紀的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從這些國家的崛起可以窺見:製造業足以改造整個經濟結構,提升國家與個人的財富水準,工業化正是中國在三十年內從貧窮落後的國家轉變成世界一大經濟體的關鍵,而非洲藉由成為下一座世界工廠,也可以複製中國的成功典範,從追隨者一躍成為領頭羊。
《下一座世界工廠》第一部帶大家走進非洲的中國工廠,一窺內部的真實狀況。第二部探討這些工廠在經濟、政治、社會面開創的種種可能性。結合實地探訪研究與引人入勝的故事,佐以精闢的商業與經濟理論分析,帶領讀者重新審視非洲於未來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蘊藏其中的廣大商機。
本書特色:
1.作者在本書的每一章都以生動的個人故事開場,讓原本顯得生硬枯燥的經濟與政治議題,多了許多在地故事與當地人文觀點,相當具有可讀性。
2.作者的文筆十分流暢,講故事的功力十分高超,每個故事的呈現,不論是中國商人、非洲工人、貧窮學生,或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都講得恰到好處,讓我們得以從不同人物的角度,窺見非洲成為「下一座世界工廠」的可能性與所面臨的挑戰。
3.本書在中國「錢進非洲」的探討中,一反以中國為主的觀點,而是以非洲本位作為出發點,來剖析非洲作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對於非洲本身與全球經貿的重要性,在觀點與切入角度上相當令人耳目一新。
專業推薦
朱雲漢/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顯峰/臺灣大學經濟系兼任副教授
林奇芬/《Money錢》雜誌顧問、理財作家
林昶聿/Meet.jobs跨境獵才平台創辦人暨CAO
陳阡蕙/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
張文揚/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
張海德/「海德頻道」作者
蔡中民/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盧韋辰/wowAfrica阿非卡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臺灣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
──專業推薦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孫轅這本有關中國製造業在非洲崛起的精彩著作,讓我們不再膚淺地把中國投資者視為『新殖民主義者』。她結合了記者的犀利筆觸以及商業分析師的扎實訓練,以詳盡的實地調查為經,豐富的實際資料為緯,勾勒出詳盡的全貌。不過,其中最動人的描述,還是那些可能啟動非洲工業革命的中國和非洲先驅在非洲開疆闢土的故事。」黛博拉 布勞蒂甘(DeborahBrautigam)/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院國際政經教授及中非研究專案創始主任
「孫轅主張,非洲明確地邁向工業化,即將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我認同她的觀點。這本研究透徹的好書提供了實用的經驗,也提出中肯的問題。我非常推薦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學者或是對全球經濟的未來感興趣的人閱讀這本書。」阿里科 丹格特(AlikoDangote)/丹格特集團(DangoteGroup)董事長兼執行長
「這是一本結合報導文學、個人史、經濟研究的精彩著作。孫轅在深入探索中非工業化的複雜性和可能性時,特別擅長描寫中國和非洲工廠主和勞工的故事,以及環繞他們的總體經濟力量。」徐桓(HuanHsu)/《偷瓷賊》(ThePorcelainThief)作者
「這本書生動地描述中國如何改造非洲的未來,敘事明晰易懂,亦兼顧了分析的嚴謹性。我推薦讀者以這本書作為悲觀主義的解藥。」卡雷斯圖斯 朱馬(CalestousJuma)/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國際發展實務教授,《創新及其敵人》(InnovationandItsEnemies)作者
「這本重要著作把個人的故事以及中國和非洲的大規模工業化運動精彩地交織在一起,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全貌的瞭解,也揭露那些遍佈在非洲大陸上的工廠營運實況。我們有幸能夠透過孫轅的敏銳觀察與分析,窺探這個迷人的世界。」李一諾(YinuoLi)/蓋茲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非洲的工業化和中非關係可說是當今兩大重要的發展趨勢,孫轅為這兩大趨勢提供了令人難忘又充滿挑戰性的敘述。這本書結合了實地的採訪研究、對發展理論的深入理解,以及對非洲景觀的廣博認知。如果你想瞭解非洲面臨的機會和棘手抉擇,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佳作。」喬納森 沃茲佐爾(JonathanWoetzel)/麥肯錫公司資深合夥人
「孫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中國企業家在非洲的生動故事,以吸引讀者瞭解發展、投資、治理、公共衛生等複雜的議題。這本書引人入勝,書寫流暢,令人耳目一新。」柯偉林(WilliamC.Kirby)/哈佛大學中國研究教授
「孫轅把重點從中非貿易轉向中國對非洲的生產投資,另闢了一片可能產生深遠影響的關鍵前線。這是一本可以激發出更多研究的導航之書。」穆希薩 基圖伊(MukhisaKituyi)/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祕書長
「孫轅是卓越又敏銳的觀察家,她對新非洲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也激勵人心,非常值得一讀及銘記在心。」理查 李基(RichardLeakey)/全球知名古人類學家與保育家
「很少學者像孫轅那樣瞭解中非複雜關係的微妙細節。她以充滿文采及活力的寫作風格,提出深入的分析和見解,幫讀者瞭解非洲工業化的進程,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撒 福可(IsaacK.FokuoJr.)/中非卓越中心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博索公司(BothoLimited)創辦人兼負責人、非洲領導網路(AfricanLeadershipNetwork)前執行長
|
關於作者: |
孫轅(IreneYuanSun)
在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負責領導「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投資」研究,是這個主題的首席研究員。之前,她曾在納米比亞的鄉間中學任教。她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哈佛甘迺迪學院和哈佛學院。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
目錄:
|
推薦序
各界讚譽
關於書中人名的附帶說明
導言:從當今的世界工廠到下個世界工廠
工業化將使非洲追隨著日本、韓國、臺灣、中國的腳步,發展世界級的企業,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對非洲來說,這可說是最高等級的人類成就。
第一部──現實狀況
01人的連鎖反應
這場變革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既不是資本也不是技術,而是人。一個世代以前,那些企業家選擇在中國設廠,進而改造了中國。如今,他們選擇了非洲。
02工廠的生與死及重生
如果說第一波的中國實業家幫非洲創造出製造業,中國走私客又將其扼殺,那麼如今這新一波中國投資熱潮正讓非洲的製造業恢復生機。
03布料與成衣、鋼條和鋼板
不同的中國工廠群使用迥異的生存策略,面對不同的風險。這些商業模式和考慮因素的多元性看似複雜,但實際上為整個產業提供了韌性。
04冒險一搏
創業根本上仍是在承擔困難的任務,那需要承擔風險,有時也需要承擔死亡。「你在哪裡被擊倒,就要在哪裡站起來。」
第二部──種種可能
05上工
在非洲,某些中國老闆無疑有種族歧視,但他們對非洲工人的輕蔑評論其實反映了更多的意涵,更反映出工業化的艱難本質——人類在這個深遠轉變中的奮力掙扎。
06走兩步、退一步
想在非洲創造出一批本地的工廠老闆,必須先落實本地融合。中國人會開始想像自己既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是非洲的一部分嗎?
07(夠)好的治理
「夠好」是一種帶有風險的評估,但同時也充滿了可能性,進而促進社會學習及制度創新。「夠好」的治理有可能變成良好的治理;失敗也有可能逆轉為成功。
08「如果我們能辦到,這個地方肯定也可以」
衣索比亞高估了自己打造本土製藥業的能力,但它若是現在就停下來思考重重的難關,永遠也不會去嘗試。不嘗試的話,永遠也不可能成功。
後記:摸著石頭過河
這些人正處於工業化的洪流中,摸著石頭前進,發現有些石頭是障礙,有些石頭是不錯的立足點。過程並不平穩,未來仍是如此,但那依然是穿越洪流最可靠的方式。
謝辭
關於作者
注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