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內容簡介: |
《大宋状元》从明代各科录取的状元进士们当中选取一人(主要是状元),将他们身上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有趣故事,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以夹叙夹议的体裁,轻松活泼的笔调,为读者进行讲述评论。
|
關於作者: |
王离京,男,山东寿光人,笔名谷获。1958年2月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1987年起开始发表作品,以散文为主。先后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黄河文学》《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日报》《青岛日报》《深圳晚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体裁文学作品200余篇。获得过首届齐鲁散文奖、《时代文学》年度散文奖、全国征文金奖和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参与编撰数部理论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出版散文随笔集《喧嚣与宁静》《瞬间的永恒》,历史随笔集《大明状元》《大清状元》等。
|
目錄:
|
梦回大宋(代序)
北宋卷
开门状元杨砺
少年成名张去华
马适状元看点多
山东出了个苏状元
李肃贪杯亡身
敢提意见的刘蒙叟
柴成务愤而辞官
安德裕教子有方
昙花一现安守亮
仗义执言宋状元
王嗣宗摔跤得状元
一代名相吕蒙正
又见山东状元郎
苏状元酷爱杯中物
残疾人状元王世则
梁灏上了“三字经”
少年状元看程宿
门第显赫陈尧叟
连中“三元”有孙何
孙仅紧随哥哥当状元
本科状元还姓孙
毁誉参半陈尧咨
刚正不阿王状元
又一位宰相状元诞生啦
梁固拒不受父荫
张师德跑官而不得
徐殿试有名句
勤政爱民张太守
欧阳修为他写传记
“二宋”美名天下传
“宰执榜”上拔头筹
欧阳修有个状元连襟
孝义状元张唐卿
“七字舍人”吕溱
杨真捡了个大便宜
贾黯有副暴脾气
“错把冯京当马凉”
郑獬何以报皇恩
叔叔很奸他不奸
刘辉换个马甲穿
状元得了狂犬病
五朝元老看许将
直言敢谏彭汝砺
许安世随父而去
做人为官忌投机
谦恭低调余状元
“一方文武魁天下”
“在时间的深处醒来”
状元成了绝顶武学高手
福兮祸兮叹焦蹈
永不言弃李常宁
谦谦君子马涓
毕渐受益于党争
何昌言言路不畅
宽厚仁者霍端友
蔡薿是个“奸险小人”
慧眼识才贾安宅
做了汉奸的状元郎
何状元绝食尽忠
胆气过人沈状元
南宋卷
李易有个好妈妈
傲骨卓然张九成
神童状元汪应辰
惆怅“悲秋”黄公度
“文采飞扬”陈诚之
他给皇帝做过老师
有个状元叫王佐
“小东坡”赵逵
著名词人张孝祥
一代名家王十朋
南宋的首位状元宰相
名师高徒木待问
多行善举有福报
重情重义郑状元
百姓送他“万民伞”
状元论文成了国家机密
打虎状元黄由
卫泾险些被淘汰
归隐田园余状元
陈亮命运太悲催
一身正气邹应龙
一龙不行从龙行
毛自知丢了状元头衔
宽宏大量郑性之
一心为民袁状元
死于谋杀的状元郎
蒋重珍倡导强力反腐
又一位疑似死于谋杀的状元郎
性情耿直吴叔告
状元周坦趣闻多
谦恭正直徐俨夫
遗臭万年留梦炎
高龄状元张渊微
残疾人状元再现人间
“雪坡”幸存姚状元
永垂不朽文天祥
周震炎差点做驸马
清廉简约方山京
“京漂”状元阮登炳
“海神”陈文龙
末代状元张镇孙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梦回大宋(代序)
拙作《大明状元》《大清状元》出版后,一些读者以写信、发邮件等形式,建议我继续撰写宋代乃至唐代状元们的事迹。比如有的读者在信中说,他的孩子正在读中学,看了我的书后很感兴趣,希望能再读到其他朝代状元们的故事。看了这些信和邮件,我感到很欣慰,毕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读者们一定程度的认可。
齐鲁书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也一再鼓励我,在《大明状元》《大清状元》的基础上,再写一写宋代、唐代状元们的故事,使之形成一个系列,把中国科举制度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比较完整地介绍给读者们。
说实话,对于这样的要求,起初我是很有些踌躇的。毕竟唐宋距如今年代更为久远,相关史料搜集更加困难一些。以我的水平、能力和条件,所查找到的东西,能不能支撑我的这种写作方式,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在唐史、宋史的研究方面,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弄不好就会错讹百出,贻笑大方。
当我怀着试探的心情翻阅《宋史》之类典籍,看看能否为本书写作做些早期功课的时候,我竞有了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没想到大宋状元们的经历事迹,竟然如此之丰富、如此之生动、如此之精彩!于是,我被深深吸引住了,以至于进入了一种不写不快、欲罢不能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宋状元》得以比较顺利地完稿付梓。
我不是专业作家,写作只能在工余时间进行。每当我觅得一些写作时间,走向书桌准备动笔的时候,都有一种与久别老友重逢的期待感与兴奋感。而每当写完一位状元的事迹,关上电脑、合上相关书籍资料之后,我又会生发出一种同好友离别的不舍与惆怅。之所以这样,全赖大宋那些状元进士们生动的故事、精彩的人生和不凡的业绩。看看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吧:吕蒙正、范仲淹、寇准、王安石、包拯、苏轼、欧阳修、司马光、黄庭坚、张孝祥、王十朋、文天祥、陈文龙,等等。这些把自己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了历史纪念碑上的人物,都是大宋科举选拔出的精英。这些人物在与许多著名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在他们身上自然也发生过一些与科举有关的、耐人回味的有趣故事。
与明、清两代相比,大宋选拔出的那些状元们,成材率要更高一些。为一些人所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也更少一些。从总体上看,在这个群体中,有思想、有修养、有成就的好人占多数。其中虽然也有坏人,但为数不太多。所以,在撰写宋代状元们事迹的过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言行气节振奋、为他们的人格情操感动、为他们的磨难不幸唏嘘,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人们常说要弘扬正能量,这就是典型的正能量啊!人性总是相通的,我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他们的事迹,也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借鉴,进而有所裨益。
历史名人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活生生的人。他们既有轰轰烈烈、纵横捭阖,也有儿女情长、柴米油盐。在阅读史料过程中,关于大宋状元进士们的一些记载,常常让我为之动容。有时即使是寥寥数语,也会使他们的气质性格、音容笑貌活灵活现在我的眼前。于是,以往那些让我望而生畏的古籍,也就变得不再枯燥呆板,不再晦涩乏味了。在写作本书的那些日子里,我于梦境之中,仿佛时常能看到温暖的阳光,静静地洒落在大宋的街巷院落之中;感到和煦的微风,轻轻地吹过大宋的山峦田野;听到士子们的吟哦诵咏、将士们的呐喊呼号,飞扬在大宋的天地之间。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宋代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朝代。当然了,这个朝代也问题多多,比如有人就认为宋代是最腐败的一个朝代。但是,宋代重视文化教育,科技经济比较繁荣发达,基本没有杀人如麻的文字狱和大清洗,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衡量一个朝代好坏的主要标准,应该是政府对民众的宽容度,以及民众生活的舒适度。话又说回来,又有哪个封建朝代不腐败?至于“最”还是“不最”,也是大家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以为,在封建社会,民众能够生活在大宋这样一个朝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请注意,我所说的这个“幸运”,仅仅是相对意义层面上的。
在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方面,宋代也是建树多多。科举史上的一些重要规章制度,比如殿试制度、“锁院”制度、“糊名”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等,都是发端于宋代。作为科举制度的亲历者与成功者,本书所介绍的这些状元进士们,都同这些制度的动议、创立乃至发展完善,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因此,在撰写他们的生平事迹的同时,我也会对这些很有意思的制度规定进行一些必要的介绍,以使读者们对宋代的科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关于科举制度,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把它说得一无是处。除了封闭、僵化、官本位等老说辞之外,还将其称为“统治者欺骗愚弄民众的麻醉剂”“束缚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枷锁”“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等等。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有些人习惯于站在今天的角度,假设当初如果怎样怎样,结果又会如何如何,而不愿意对已经无法更改的历史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评价。假设和惋惜,都没有意义。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实,才是对历史的真正尊重。
虽然在《大明状元》《大清状元》中,我已经为科举制度说了不少好话,但还有些意犹未尽之感。我以为,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对于草根阶层而言,科举制度是一项最好的制度,没有“之一”。维护政权的稳定,永远是统治者的第一诉求。我们不能指望,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能够搞出什么符合现代价值标准的制度来。在那样一种历史环境下,科举制度在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倡导竞争进取精神、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当属难能可贵。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群体。做不到这一点,又何谈社会的文明进步、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倘若读者们通过阅读此书,能够对科举制度多一些了解、多几分喜爱,诚我所愿也。
后记
从拙作《大清状元》完稿到如今,又过去了接近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在读者和齐鲁书社领导、编辑们的鼓励下,我颇费了一番周折,总算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既然有了《大明状元》《大清状元》两书的前车之鉴,我自然想把本书写得更扎实、更完善,也更有趣、更好看一些。在这方面,我自感还是有所努力的。至于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还要请尊敬的读者们予以评判。
关于宋代状元的专门史料著作,当属明代学者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比较完整、详细一些。但朱希召写的这本书,只是简要记载了宋代各科状元姓名、籍贯、金榜题名科次、官职等情况,有点像流水账。因此,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只能是以《宋历科状元录》为索引,然后再去查阅相关史料,包括正史、野史、地方志等材料,以使每篇所介绍的人物能够更有内容、更有故事一些。
据《宋历科状元录》记载,有宋一代共开科举118科,其中北宋69科、南宋49科。大宋科举产生的这118位状元,《宋历科状元录》的记载均有名有姓有籍贯。但在写作过程中,其中17位状元的生平事迹我费尽周折也无法查到有关文献记载。即便在野史之中,也没有发现什么关于他们的轶闻传说。对于这些人,只能在相关篇目中做存目式介绍。因而,本书共撰写了101篇宋代状元的故事。阅读完这些人的故事,相信可以使读者们约略了解大宋科举的全貌。
本书写作的体例,沿袭了《大明状元》《大清状元》的写法。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个介绍宋代每科状元的生平事迹,同时兼顾一些比较著名进士的简要介绍。这样做,是为了使我的这个状元系列读起来前后比较协调、整体比较统一一些。
既然所写人物大都是一些历史名人,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自然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涉及这些事件和问题时,我难免会对其进行一番评价,发表一些自己粗浅的观点和看法。对有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的这些观点和看法,如有错讹谬误之处,还请各位行家不吝指教。
衷心感谢各位读者对我的支持鼓励,衷心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齐鲁书社的领导和编辑老师们。
作者2016年8月于泉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