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少年天子》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顺治能书会画,多情善感,醉心追求符合意愿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但皇帝的爱情和婚姻牵连着宫廷权力的争夺,顺治在这方面的举措也引起了爱与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终其二十三四岁的一生,顺治在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上的破灭,反映了深刻的性格悲剧和历史悲剧。小说结构严谨,风格凝重,语言流畅精美,熔铸多种技法。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书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
內容簡介: |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病中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致信作协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茅盾文学奖遂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奖项,自一九八二年起,基本为四年一届。获奖作品反映了一九七七年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成就,是卷帙浩繁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中的翘楚之作,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持续的影响。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一九九八年起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先后收入本社出版的获奖作品。二〇〇四年,在读者、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社的建议、推动与大力支持下,我们编辑出版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并一直努力保持全集的完整性,使其成为读者心目中茅奖获奖作品的权威版本。现在,我们又推出不同装帧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以满足广大读者和图书爱好者阅读、收藏的需求。
获茅盾文学奖殊荣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感谢获奖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社,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病中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致信作协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茅盾文学奖遂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奖项,自一九八二年起,基本为四年一届。获奖作品反映了一九七七年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成就,是卷帙浩繁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中的翘楚之作,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持续的影响。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一九九八年起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先后收入本社出版的获奖作品。二〇〇四年,在读者、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社的建议、推动与大力支持下,我们编辑出版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并一直努力保持全集的完整性,使其成为读者心目中茅奖获奖作品的权威版本。现在,我们又推出不同装帧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以满足广大读者和图书爱好者阅读、收藏的需求。
获茅盾文学奖殊荣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感谢获奖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社,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
關於作者: |
凌力,生于陕西延安,原籍江西于都。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后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星星草》《倾城倾国》《暮鼓晨钟》《梦断关河》等。
|
內容試閱:
|
从《星星草》到《少年天子》的创作反思
1981年初,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下卷发稿。当年完成了一个写给儿童的中篇小说《火炬在燃烧》之后,便转向了我早已向往的题材康熙皇帝。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蹲档案馆、图书馆,收集、阅读、抄录史料。这期间,我常常思索《星星草》的创作得失,又听了许多直接的、间接的、赞扬的、批评的意见,为创作《少年天子》做准备。 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是历史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作者选择的,只能是那些令作者激动、能够引发创作冲动的题材。在这一点上,《星星草》和《少年天子》是相同的。十年动乱中,我被捻军英雄们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止的精神所鼓舞所激励,写下了《星星草》;处于改革的80年代,我被立志变革而又步履艰难的顺治皇帝的独特命运所吸引,被他那深拒固闭的传统意识压制不住的人性光华所感动,又写了《少年天子》。《星星草》的主人公们,是我精神上崇敬的英雄;而《少年天子》中的福临、庄太后等人,像是我自认为深深同情和理解的朋友。或许因此而造成两部作品的艺术效果不同
对《星星草》创作的总结和思索,展宽了眼界,深化了认识。可以说,《少年天子》的创作之所以比较顺畅,是因为有《星星草》的基础。
一
我理解的历史小说,必须是文学,有历史感。强调文学,是要求它有艺术感染力,有形象,有审美价值;强调历史感,便是历史小说之所以区别于现实题材小说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历史小说的作者既要尊重史实,又不能拘泥于史实。处理好这对矛盾,我以为正是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难点。
严格说起来,当代人所写的历史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虚构和想象来完成的。谁也无法证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场景以及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等,确实存在于历史中;只要虚构得合情合理,就不会损伤作品的历史感。情、理的标准在于:作品中情节的产生、发展和终结,必须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条件所允许;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逻辑,也应该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就要求作者深入历史,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弄清所要表现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弄清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和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各种人物类型等等。用当代的观念来说,就是要比较准确地认识你所表现的时代及人物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要这些创作前提和创作根据了然在胸,那么,不论是七实三虚,三实七虚,或是一实九虚,甚至全都虚构,我想,作品都能给人以深厚的历史感。
从创作《星星草》到创作《少年天子》,我都力求深入历史而后跳出历史。不过,写《星星草》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再现历史原貌,甚至是再现史实。捻军最后四年的战斗历程,大大小小的战役,忽东忽西的进军路线,捻、清双方调兵遣将等等,都比较严格地遵照史实去写。我觉得,非这样写不足以真实地反映那次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然而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之间缺少必然的紧密联系。介绍《星星草》的文章常常提到作品的传奇色彩。我想,这既是作品的一个优点,增强了它的可读性,又是一个弱点,表明作品有写事掩盖写人的倾向。
《星星草》中也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不少同志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曾国藩、李鸿章游沧浪亭、微服私访凤凰街一节。这是根据史料记载的曾国藩、李鸿章当时的动向,他们的互相来往书信,以及曾国藩平捻的总的战略思想虚构出来的。虽是虚构,但也要达到言之有据的程度,心里才踏实。可见作者的立足点主要是在再现史实,解释史实。所以《星星草》有历史感强的特点,却缺少性格突出、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少年天子》却是以写人为中心的。为了完成主要人物顺治皇帝的形象,我感到仅仅再现史实就不够了。除了对大量繁复的史料整理加工、为人物的典型化进行必要的取舍之外,还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当然,虚构要合理,不能瞎编乱造。但这个合理,就不仅仅是不脱离史料的言之有据了,它应该是作者对历史可能性的推理和补充。
福临和乌云珠的爱情历程,是描写福临形象的重要的一笔。这段爱情的产生有没有可能性?董鄂妃这样一个贤妃的产生有没有可能性?
史料记载,董鄂妃是顺治帝的宠妃,这可以从顺治帝的《御制孝献皇后行状》及顺治朝大学士金之俊所撰《董皇后传》里得到证实。但关于她的来历,史书中却讳莫如深,不见踪迹。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根据《汤若望回忆录》考证推断,认为董鄂妃原是顺治帝的弟弟、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的妻子。看了他提到的一些原始史料,同史书记载相印证,我认为这个推论是正确的。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造成满、汉两大民族文化即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互相冲突、互相渗透和互相融和;清入关初年,存在着大量奴隶社会遗迹和满洲由关外带来的落后风俗。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乌云珠这样一朵满汉交融的奇葩,产生这样一段奇特的爱情故事,我认为是可能的,不违背历史。所以,以此为前提,以虚构补充史料,完成乌云珠的形象,铺写了福临和乌云珠一段相知相爱的刻骨铭心的感情生活。
又如,济度发动政变,史书没有记载。福临要杀康妃的事,也是发生在清代的其他皇帝身上而被写进宫词里的。然而,到顺治十六年,由于福临的一系列体制政策的变革,皇帝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关系十分紧张,几乎到了破裂的边沿。贵族中威望最高、地位最尊、同父亲济尔哈朗的保守一脉相承的简亲王济度,是无法忍受皇帝的胡闹的。他领过兵,打过仗,本人又武艺高强,性情刚烈、正直,对爱新觉罗氏祖先忠心耿耿,正逢康妃险些被杀,这如同危险信号向他示警。为了保国保民和自保,他完全有可能发动一次废除福临的政变。至于福临要杀康妃,则是由他那暴戾的、喜怒无常的性格所决定,因而也是合理的。事实上,由于这样的虚构基本上合情合理,把福临的悲剧推上了高潮,使他最后的心灰意懒、出家做和尚有了更充分的依据,读者也没有觉得突兀、牵强,反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这也许就属于虽非历史的真实,却是为艺术的真实所需要的一笔吧?
二
文学的本意乃是人学。这个观念在我创作之初,并不十分明确。所以《星星草》的初稿存在大量的事件和情节淹没人物和人物的概念化、脸谱化的问题。通过一次次修改,才把写人是第一位的观念逐步建立起来。但创作实践却未能立即跟上认识,《星星草》里的人物,尤其是作为主要人物的捻军领袖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等人,没有站起来,更谈不上活起来。倒是清朝方面的将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比较有深度,能给读者留下印象。于是,《星星草》的人物,在总体上就形成了喧宾夺主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观上,是由于我把农民英雄理想化,试图把所有起义领袖的美好品质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歌颂他们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而不忍去写他们的错误和缺陷。客观上,长期存在的极左思潮,文艺创作上高、大、全的唯心主义创作观念和方法,对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突不破束缚和框框,表现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我的老师戴逸同志曾对我说:如果你能把这次农民起义的失败写清楚,你的作品就成功了。我终于未能从根本上写清楚这次失败。虽然我很喜爱《星星草》,却又感到很不满意,感到遗憾,原因就在于此。
从这点认识出发,在《少年天子》的创作过程中,主观上,便把人作为创作中心,具体地说,就是这位少年天子顺治皇帝福临。全书的所有人物、情节、各条线索,都围绕着他、都是为了写他的;而通过他的命运、他的奋斗和成败,又力图反映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福临五岁即位,十三岁亲政,面临着与南明争夺天下的严重斗争。满洲虽然占有军事上的优势,但农奴制社会形态带来的落后传统,加剧了满汉矛盾,造成社会动乱,阻碍着统一事业。顺治帝有两个方面的追求。首先,是要打垮南明,征服汉民族,夺取全国的统治权。这也是满洲统治集团的一致目标。但军事斗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政治上的竞争,顺治帝以明睿的目光和极大的决心,克服内部阻力,转变政策,抛弃某些落后的传统,缓和了民族矛盾,逐渐获得政治上的优势,终于战胜南明,实现了统一,为此后一个半世纪的康雍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他的另一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是要接受元、明两朝亡国的教训,用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来治理国家,以求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所以他要推行汉化,要加速封建化进程,要加强君主集权。但他在这方面的一系列努力,却受到满洲贵族势力的顽固抵抗而最终失败。在他死后的第二天,便以罪己诏的形式宣布了君权的妥协。
福临,既是一个锐意求治、具有雄心大志、暴戾自尊、喜怒无常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又是一个聪明好学、温文尔雅、热烈多情的少年男子。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他自幼的微妙境遇,形成了他充满矛盾的十分复杂的性格。他短短的二十四岁的人生,大喜大怒,大悲大欢,跌宕起落,曲折变化,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受着种种压抑和限制,经历了许多痛苦。他对事业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努力奋斗,最终都幻灭了。当我不得不用笔送他走向死亡时,心里很为他难过。福临若不是皇帝,可以成为一个英勇的骑士或出色的猎手;如果生在今日,他的素质和他的努力,可以使他做一个生气勃勃、思想解放的企业家,甚至成为一位诗人、一位画家。他不幸生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承受着一次次严酷打击,经历了一次次精神痛苦,用极端的方式削发出家,对守旧势力表示了最后的抗议之后,离开了世界。
福临的悲剧,是社会悲剧他正处在满洲入关初年的大动乱、处在满汉两大民族的尖锐矛盾之中,阶级偏见、民族偏见无情地压制着他对真善美的追求;福临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他的极度敏感的自尊心掩盖下的自卑,他的喜怒无常、极强的个性深处的脆弱,使他经不住打击和失败,终于崩溃。但他最大的悲剧还在于,他不分精华和糟粕地接受明朝制度和汉族文化,殊不知封建制度发展到明朝,已经腐败黑暗,走向没落,朱三太子便是这个制度造就的一系列草包兼恶棍皇帝中的最后一个。福临不就是把自己的后代子孙也在向这条路上送吗?这恐怕是福临自己意想不到,却又是历史规定了的一切封建帝王都无法逃脱的历史悲剧。
基于这些认识,我使用了自己能够使用的一切艺术手段,去完成顺治帝的形象。写帝王威仪也写人性;写政治斗争也写情感;写外表音容笑貌也写内心世界;写庄太后、董鄂妃、康妃、安亲王、简亲王、汤若望以及满汉大臣、士人平民等各阶层人物眼里的顺治帝,又写顺治帝和各类人物交往相处时的不同表现,多角度地反映福临性格的各个侧面。
我认为,构成福临性格特征的,有两对重要矛盾:自尊与自卑;刚愎自用与脆弱。创作中,怎样表现这矛盾的复合,使之在主人公身上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呢?这里以金陵事变一节为例,说说我的考虑。
入关前,满族社会正经历着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入关后,他们竟要统治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经济发达、文化灿烂、人口百倍于满族的汉族,这对满族统治者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即顺治帝自卑的由来。不过,自卑一向是被征服者的高傲和帝王威严压制着的,在福临心里只能是潜意识,他决不会承认,甚至不曾想过。郑成功围困金陵的消息传到时,正值后宫借对食事件陷害董鄂妃,使福临处于心理不平衡之际,加上长期存在的潜意识被突然触发,平日就喜怒无常的福临一下子控制不住自己,自卑心理大暴露,竟吓得跑到母亲那儿大喊大叫,要逃出关外。庄太后的斥骂,大大损伤了福临那极为敏感的自尊心,激起他的暴怒,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顾一切地要御驾亲征。他是要用亲征的英雄形象挽回面子,洗刷胆小鬼的耻辱。此后,他刀劈宝座、威吓乳母,不听任何人劝阻的种种过分的、刚愎自用的表现,都是对母亲斥骂的自尊的反应。福临是聪明人,心里当然明白逃跑和亲征都不对,但直到声望地位都足够高的汤若望出面劝阻,他才肯借机下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康妃一句不能逃回辽东的劝谏,又揭了福临的短处,他勃然大怒,竟暴戾地要封刀斩康妃,以致引发了简亲王的政变。政变虽然被粉碎,福临却感到雄心壮志的幻灭,感到身心的极度软弱,于是想遁入空门寻求解脱。他要求玉林赐法名,必得拣一个最丑的字才好,正是他此时的心理反应。最后,在重病的乌云珠面前,他的一番剖白,终于倾吐了心底的自卑和脆弱
这样写来,我觉得人物的思想逻辑和心理过程比较合理,比较能求得矛盾性格的有机统一,使福临的形象比较丰满、完整。
其他人物,如庄太后、乌云珠、济度、岳乐等人,我也注意了多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他们的个性,力图使他们各具特色,使作品多姿多彩,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和回味的余地。
三
创作《星星草》的时候,小说结构方面的问题,我想得不多,因为不大懂,注意力集中在尊重史实、再现史实上。所以历史上的东捻和西捻分军后再没有重逢,作品的下卷中也就平均使用力量,写一章东捻,写一章西捻,出现了花开两头、各表一枝的现象。由于不分主次,造成笔墨不集中、结构松散的弱点。
结构《少年天子》,我特别提醒自己,要注意作品的完整性,不旁出枝蔓,不喧宾夺主。
《少年天子》中写了几层人物。不恰当地比喻,仿佛是一个复杂的恒星系统,数层行星按自己不同的轨道围绕着恒星运动。这个恒星,自然是顺治帝福临。围绕着他,最近的一层,是宫廷中的人,即他的母亲庄太后与妻妾子女皇后、董鄂妃、康妃、三阿哥等;第二层是皇亲贵族,以岳乐、济度为代表;第三层是朝廷的满汉大臣,如傅以渐、陈名夏、汤若望、索尼、鳌拜等;第四层,中下级官吏,有李振邺、龚鼎孳、苏尔登、熊赐履、徐元文等人;第五层,是一批汉族士人,吕之悦、陆健、张汉等;第六层,民间百姓,柳同春兄弟、乔家母女姐妹等;还有一层,是蛰伏的故明复辟势力,朱三太子、白衣道人、乔柏年等。在这个大恒星系统中,同层次人物之间有他们的横向联系;各层之间又有纵向联系,辐射式地内指向中心顺治皇帝。
全书的主要线索,是以福临为代表的君权与满洲贵族势力的矛盾和斗争,在那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也即变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和斗争。福临的命运和性格发展,就贯穿在这主要线索上。主线之外,又写了宫廷内部的派系斗争,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朝廷内满、汉朝臣之间的矛盾,汉人中入仕官员与在野士人间的矛盾,清朝与南明争天下的斗争,明朝残余势力与百姓间的矛盾,满、汉两民族间的矛盾,统治者与平民奴隶间的矛盾,等等。但是,不论各种矛盾如何变化多端,结构作品时,始终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所有其他矛盾都依附于主要矛盾,随主要矛盾的起伏变化而起伏变化,随主要矛盾的尖锐、激化、缓和、放松而各自变化矛盾的形态和程度。
我觉得,这样结构整个作品,比较符合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人际关系的客观规律,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皇帝而使这种结构特别有利。
比如顺治十四年秋到十五年春这一单元,由于孙可望归降,使福临实现统一的雄心更加迫切。他不顾亲贵的反对,加快除旧布新,进一步改变政策,缓和满汉矛盾,于是便有在西苑召见汉臣诗酒唱和的姿态,有郊外射猎惩罚满洲亲贵的故事,又发出一道道停圈地、宽逃人法、任用汉官的谕旨。这一切首先震动了满洲亲贵,先有朝会时满大臣对汉官的纠参,后有六王爷在济度府的聚会,都针对着顺治帝的除旧布新。主线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其他线索的一系列起伏变化:宫廷里,后妃们怨恨福临变祖制宠侧妃,结党示威,导致了停中宫进笺、皇后面临被废的危险;矛盾愈演愈烈,皇四子被阴谋杀害;而谨贵人之死把矛盾推上高潮。在朝廷,却因主线矛盾的加剧而使汉官所受的压力减轻。反映到徐元文和熊赐履两位在野文士身上,则激发了人心思定、入仕进取的希望。至于蛰伏京畿的明朝残余势力,则不得不认识到由于清朝一系列顺乎人心的举措,使他们复辟的希望更加渺茫,只得铤而走险,以求保存和发展。这样一来,备受摧残的最底层的乔梦姑,则陷入了更深的苦难
从全篇而言,福临的事业,是循着追求成功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消沉幻灭的道路发展的;福临的爱情,几乎与他的事业同步,由追求而成功,随后又连续遭到失子、诬陷、疾病等重大打击而最终幻灭,由此,连带着各条线索的起伏,各阶层人物的命运和遭遇都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动。
《少年天子》没有像《星星草》那样正面写两军对垒、金戈铁马的大规模征战,也没有直接去表现朝廷内外、整个国家机构的具体变革过程,只是选择了福临这个人物,选择了以宫廷生活为主的社会生活的这一部分,作为表现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社会历史的这一侧面,去反映那个时代,再现历史的面貌和特征,力图揭示某些规律性的、反映历史本质的东西。因为有了这样的结构,便于多层次多线索地交错编织,构成一幅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使作者的意图得以实现,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小说的总体感觉因而也就较为完整、严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