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上海史研究的领军者
解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破解上海人海乃百川的基因密码
现代中国,上海人早已成为一个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分析上海人,需分清两类不同内涵的上海人概念。一类是纯粹籍贯意义上的上海人,另一类是在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自具特色的上海人。
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上海人这些行为特征的形成,是他们长期生活于高度商业化、现代化、法制化、移民化大都市的结果,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高度商业化,使人们比较注重自己的角色和实际利益,有较强的岗位意识和契约意识;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迫使人们注重效率,简化人际关系。
上海城市无与伦比的集聚功能,吸引着来自各地形形色色的人,为各色人等施展才华,寻找生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
內容簡介: |
本书既宏观解读了上海人形成及其认同,分析了上海城市居民特性与城市精神,又通过一些人物个案研究,深化了对上海人特性的认识。将这些来路各异的上海人研究汇聚一起,也反映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特性,丰富了对近代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整体性认识。作者长期沉潜于上海史研究,所论自成系统,持之有故,长辔远御,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深度,也有一定趣味性。
|
關於作者: |
熊月之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冯桂芬评传》《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等,主编《上海通史》《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等。
|
目錄:
|
上海人形成及其认同/1
政治与经济人物
一代通人郑观应/35
论李平书/44
孙中山与上海/56
钮永建的精神世界/63
论穆藕初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意义/69
黄炎培与新场党狱 /84
略论黄炎培为人处世之道/88
近代上海城市对于宋庆龄的意义/98
文化与社会人物
近代教育先驱张焕纶/109
钟天纬深通西学/119
王培孙与南洋中学/124
老上海孙曜东的口述史价值/130
人物群体
明末松江士人的实学思想/135
近代上海儒商的特有风采/138
近代上海城市对于贫民的意义/141
晚清上海女权主义实践与理论/159
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170
辛亥鼎革与租界寓公/182
上海音乐人与抗日救亡/187
七君子与时代精神/190
近代上海广东人/195
上海香山人与香山文化/198
上海珠海人短论九篇/212
浦东人与浦东同乡会/221
浦东人与浦东史/224
近代外侨
略论近代外侨对上海城市的认同/231
傅兰雅与上海/248
英商雷士德的大爱情怀/262
上海居民特性与城市精神/2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