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确立了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农地制度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地细碎化、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等弊端,困扰着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当前完善农地制度的一种被付诸于实践的选择。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后,分别对农户农地流转的行为逻辑、农户农地流转的福利效应、农户农地流转中非农就业的城镇化驱动、农地流转实现劳动力转移的禀赋依赖,以及农地流转空间差异的城镇化依赖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个体农户尺度下的农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农地流转实现对农户的福利影响,以及宏观尺度下的农地流转后劳动力如何转移和农地流转空间差异的形成。
|
關於作者: |
游和远(1983-),浙江温州人,博士。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1 51人才第三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长期从事农地制度与农民发展、土地利用与生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8项。在Land Use Policy、Habitat International、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Sustainabliity、Ecological Indicators、Quality & Quantity、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Discra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管理世界》、《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土地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经济地理》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等。
|
目錄:
|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农地流转存在的解释
2.1.1 农地制度改革
2.1.2 非农就业
2.1.3 基于意愿的流转农地报酬
2.2 农地流转过程的困境
2.3 农地流转结果的论证
2.4 文献评价及研究切入点
2.4.1 农地流转存在解释的不足
2.4.2 农地流转中农户福利研究的缺失
2.4.3 农地流转实现前后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
3 农户农地流转的行为逻辑
3.1 引言
3.2 作为制度激励的农地产权安排
3.3 理论模型
3.3.1 集体农作的公有制土地产权下农户行为逻辑
3.3.2 存在交易的土地私有(混合)产权下农户行为逻辑
3.4 实证检验
3.4.1 命题1与命题2的检验
3.4.2 命题3与命题4的检验
3.5 本章结论与讨论
3.6 制度激励指标的产生
4 农户农地流转的福利效应
5 农户农地流转中非农就业的城镇化驱动
6 农地流转实现劳动力转移的禀赋依赖
7 农地流转空间差异的城镇化依赖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