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教育仍强国之本,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道理。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尚处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僻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及城市。但就是这种极少的投入,却维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活力。这个活力的创造者,就是那些以瘦弱的肩膀,支撑着农村教育大厦的千千万万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我们都知道许多的农村子弟,无论男女,他们也许只有小学、初中或高中的文化程度,但就凭这点文化程度,他们就在城市中进入工厂、进入建筑工地、开办个体商店,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里,为城市注入前进的活力,而支撑他们融入城市的力量,就是那些犹如山里的一滴露珠那样微小而不起眼,却以一个群体的臂膀,为山里的孩子构筑走出大山实现人生梦想的道路的代课教师、民办老师。这是一群容易被忽略的群体。这些体制外的老师,他们没有公办教师的待遇,也没有民办教师转正、招考、退养等方面的机会,更没有就业、养老方面的保障,就连参加招工招干考试,也会受到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他们却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把数以万计的农村子弟培养成国家有用之才;他们无私的大爱,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强盛,背负起了时代赋予他们的特殊使命,实现了
|
內容簡介: |
大山深处的农家子弟倪万喜,期望发奋苦读改变命运。偏僻的乡村,闭塞 的信息,把他阻隔在大学外面。严酷的 现实,让倪万喜回到村小代课,等待命运的垂青。环境的恶劣,人性的阴暗, 地位的卑微,并没有改变倪万喜的初 衷,他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点燃了大山里的希望。 作品以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为大背景,围绕社会变革中的阵痛,用宏伟的视角、细微的情节刻画了倪万喜、张尚 福、祁四老爹、夏雨、吴正虎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把底层人物的淳朴厚道、豁达乐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娓娓的叙写中,用良心的拷问、道德的守望、正义的力量、人性的善与美,绘就了一幅多彩多姿的社会风情画卷。
|
關於作者: |
李美桦,彝族,四川会理人。1986年开始业余创作,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180余万字,50多篇作品收入各种选本。著有长篇小说《浪拍金沙》《欲网》,短篇小说集《稻香时节》《市井民谣》《毒蛊》。
|
目錄:
|
第一章 时光如镜/1
第二章 牛刀小试/40
第三章 锋芒初现/78
第四章 任重道远/114
第五章 青涩年华/157
第六章 再胜一筹/209
第七章 一路风尘/253
第八章 岁月无声/299
第九章 落日黄昏/350
第十章 世事如烟/400
后记 从跳龙门说起/4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