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石璋如先生1938-1940年地方调查影像之整理
☆本图集通过比对石璋如先生同时期的日记进行整理,务求准确
☆通过石璋如先生所摄老照片,全面展现抗战期间昆明北郊农村的社会生活
|
內容簡介: |
《龙头一年抗战期间昆明北郊的农村》是一本摄影民族志,记录了19381940年间昆明北郊的农村生活。当时为了躲避战祸,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经历了四次搬迁,这些照片就是在第三次搬迁到龙泉镇时所拍摄的。当时该所的员工与当地农民比邻而居,在生活上产生了互动,在调查的基础上拍摄了数百张反映当时农村生活、风俗的照片,形成了当时农村风貌的写照。书稿共收照片351张,分为六大部分:龙头村与龙泉镇、农业、手工业、岁时祭仪、生命礼俗及新移民,分别进行分析阐述,全面展现抗战期间昆明北郊农村的社会生活,是民族人类学研究的一部较为重要的作品。
|
關於作者: |
石璋如,193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直接到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1945年去台湾,相继担任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台湾中研院院士等。2004年去世。
石磊,石璋如先生之子,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
目錄:
|
王序
自序
前言
一、龙头村与龙泉镇
二、农业
(一)稻作
(二)麦作
(三)蚕豆
(四)洋芋
(五)玉米
(六)油菜
三、手工业
(一)窑业
(二)建筑
(三)其他
四、岁时祭仪
(一)正月
(二)三月
(三)四月
(四)六月
(五)七月
(六)八月
五、生命礼俗
(一)婚姻
(二)丧葬仪礼
(三)送鬼
(四)神祇
六、新移民
结语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王序
石璋如院士(已故)是成就极高的考古学家,他投身于商周考古七八十年之久,出版将近二十册专书、百余篇论文,其成果之丰硕,在并世学者中并不多见;他在殷墟的田野中所建立的一套实作方式,到今天仍然在许多考古田野中延用不辍。
由于一九四六年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的一项决议,石先生后来成为中央研究院少数聘期终身的研究人员,所以他一直到一百零三岁,仍然是全职的研究员。他不但是当时全世界最年长的考古学家,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年长的公务员。石先生故逝之前,仍然每天投入研究工作,态度之虔诚、野心之大,丝毫不减于年轻人,充分表现了一位纯净读书人的生活典范。我认为韦伯(Max Weber)的《学术作为一种天职》这篇文章的标题,尤其是天职(vocation)一词,最足以形容石先生的学术生涯。
我注意到石先生除了商周考古之外,他的学术工作还有两个面相。第一个面相,是记录他所亲身经历过而又有历史意义的活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年表》以及描写殷墟发掘员工的《殷虚发掘员工传》(遗稿)等文字可为代表。另一个面相,可以笼统地称之为生活史、民俗史。石先生每到一处,除了严肃紧张的考古研究之外,每每留心记录当时人所忽略而将来却可能有价值的生活史料。像《记绥远的粮窖》《云南华宁碗窑村的窑业》,到台湾后发表的《莺歌的陶瓷业》《杨梅土葬三步骤》等文章,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一九三八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当时许多学术机构一样迁移到西南。对于熟悉中原历史文化的人而言,西南边疆无异是一片田野的新天地,他们纷纷留下一批很值得重视的文字,像顾颉刚在这个时期所写的《浪口村随笔》即是一例。史语所的梁思永、石璋如等学术敏感度很高的学者也紧紧抓住了这个好机会。石先生在《考古方法改革者梁思永先生》一文中说,史语所搬到昆明北郊时,我们住在龙头村,邻村的瓦窑村就是烧造盆碗的大本营,步行到昆明时,在北门外转角处,有一家打铜壶的,文明街的夜市上,有许多卖玉器的,在另外一条街上,有一处铸铜佛的铺子,另有一家作乌铜的商店,为昆明的特有作品。还有银匠楼也作金器和镶嵌。这些种种的好材料,引起了梁(思永)先生调查手工业很高的兴趣,遂与我商量组织一个天工学社,他任社长,我任秘书。我遂到昆明市刻了一方天工学社的大印,虽然这个学社只有我们二人,正在筹备,没有社员,可是我们的工作很勤奋,不断的调查(《新学术之路》上册,页365-366)。石先生调查的成果之一,便是这一本《龙头一年》。在一九三九年间,石先生在龙头附近拍摄了四百八十九张照片,记录了昆明北郊的农业、手工业、生命礼俗、岁时祭仪及当时涌入这个地区的新移民。
史语所创所以来,即非常重视照相。傅斯年先生在不同场合中一再提醒同仁多照相(如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六日傅斯年致川西民俗调查团黎光明之信),他强调,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一张地层的照片或是民俗调查中的一张照片,所蕴含的知识往往超过千百个字的描述。目前史语所的各种档案中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与傅斯年的这个想法应该是分不开的,石先生想必也是这个理念的实践者。
石先生在生命的后期即已准备整理出版这批照片,并指定公子石磊先生实际执行。现在,经过石磊先生多年的努力,这本《龙头一年》终于完成,对于石璋如先生近八十年前的一段业绩,终于有个交代。至于石先生所留下的《殷虚发掘员工传》等遗稿,我们也将陆续整理刊出。
《龙头一年》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石磊先生在书中已有许多阐发,此处不赘。我个人粗阅一遍,对诸如群相跳舞观望、擂子、轮盘、擂釉、木匠、石匠、铁匠、铜匠、当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及少数民族乃至当时史语所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环境,都得到一种亲切的理解。对当地忽略牛耕而重手掘、不用脚踏而以手摇水车等现象,更感到好奇。
近年,史语所同仁对图像与社会史影像与医疗等题目兴趣很高,《龙头一年》在这个时候出版,更见其意义。历史语言研究所在过去八十年的发展史中,积累了许多富含学术意义的文字及影像记录,目前我们已经出版了《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黎光明、王元辉著,王明珂编校导读),《龙头一年》是第二部,只要人力许可,我们将陆续刊出这方面的材料,以飨同好。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所长 王泛森 谨志
2006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