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籍善本
》
售價:NT$
2448.0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NT$
398.0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NT$
653.0
《
清俗纪闻
》
售價:NT$
449.0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NT$
347.0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NT$
857.0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NT$
296.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NT$
439.0
|
編輯推薦: |
"季羡林先生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一个平凡的村庄里,因家中贫穷,他从小就离开了母亲,跟随叔父到济南求学。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他一路考入清华大学,并到德国留学十年,回国后在北大执教,仅仅一个月就成了北大的正教授。季羡林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一代布衣硕儒,鼎鼎有名的大学者。其率真和坚毅,其成长经历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代青少年当之无愧的领路人。 学古文、学国文、学英文、学伦理学、学历史、学地理、学逻辑学、学数学、学经学、学德文、学诸子这就是季羡林先生中小学期间所学的课程,他是如何学好这些为其一生打下基础的课程的?全书帮助孩子了解一代大师的传奇故事,引导孩子追随大师的步伐。
"
|
內容簡介: |
爱国从来不是没有缘由的,少年时期在日寇的铁蹄下耻辱地活着,激发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的爱国情怀。本书选取了这一段经历,以及季老论述爱国主义、热情讴歌祖国大好山河、缅怀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名人的文章,培养中国孩子的爱国情怀。
|
關於作者: |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散文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
|
目錄:
|
"目录 沧桑阅尽
季羡林先生是爱国的,而且爱得是那样深沉,历经沧桑而不悔。人们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国也不会没有缘由。少年时期在日寇的铁蹄下耻辱地活着,甚至差点丧命的经历,他铭记终生。十年留德,世界大战的战火和战时生活的艰涩,都不曾让他的爱国情怀有半丝的动摇,他时刻抒发着热爱祖国、思念故乡的拳拳赤子情。
屈辱岁月 3
去故国 5
月是故乡明 9
还乡小记 12
家乡临清 15
五样松抒情 20
血浓于水 26
迎春杂感 33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37
芳林新叶催陈叶 48
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讲几句话 50
师生之间 54
清华旧影 59
春归燕园 64
燕园盛夏 68
漫谈留学 72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79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86
爱国与奉献 89
沧桑阅尽话爱国 92
梦游21世纪96
山河大好
季羡林先生是爱国的,他热情讴歌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无论是森森棱棱的石林,还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富春江;无论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还是星光洒落的海洋、归途火车中所见的绚烂日出。
石林颂 101
富春江上 106
游石钟山记 113
火车上观日出 116
星光的海洋 120
喜看新疆石窟壁画展览 125
泰山颂 128
观秦兵马俑 130
文化悠远
季羡林先生是爱国的,这其中就有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虽饱经磨难,却历久弥新,延绵不绝。而季羡林先生特别看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尤其看重优秀文化中的气节和爱国主义。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141
寻根漫谈 147
国学漫谈 149
东方文化 155
中国民族古文字 159
中国书法之妙 162
成语和典故 165
精神脊梁
季羡林先生是爱国的,这种爱体现在对爱国主义的传承和弘扬。他笔下那群远去大师的身影,是对什么是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是对什么是中国精神脊梁的最好书写,也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它鲜活生动,也淳朴真切。
游唐大招提寺171
虎门炮台 177
访绍兴鲁迅故居 181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186
悼念曹老(靖华) 192
忆念胡也频先生 196
石景宜博士 203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213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216
悼许国璋先生 227
王力先生 234
后记.希望在你们身上242
出版后记245
"
|
內容試閱:
|
代序 怀念母亲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12月6日
近几天来,心情安定多了。以前我真觉得二年太长;同时,在这里无论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二年简直似乎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