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1.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內容簡介: |
?冯契(1915--1995),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创造了哲学体系的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为上海哲学界公认的学术领袖。2018年被评为建国后上海68位社科大师之一。 本书以充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完整地再现了冯契学生时代参加一二九运动、去延安寻求真理、两次入党、三次受处分和迫害的曲折经历;在逆境中仍坚持理想和信念、最终洗尽铅华、顽强崛起的精彩人生。详细勾画了他为创建融合"中西马"的哲学体系而锲而不舍的学术生涯:从1935年以高考榜眼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到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三位著名哲学大师九年;1957年后卧薪尝胆,默默创作20年;及至文革受难,几百万字手稿被洗劫;晚年又焕发青春,于64岁79岁的15年中,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7门新课,培养5名博士、35名硕士,复活了专著5部、主编2部、《论文集》2部,凡260万字,构筑了智慧学原创性哲学体系;留下了350万字的11卷《冯契文集》。
本书还以生动感人的事例,揭示了冯契的学问之道、做人之道、待人之道,以及他是如何提倡并践行平民化自由(理想)人格的。并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智慧学各本著作的主要观点、思想精华、理论创新、学术贡献,都做了精要的评介,给人们以重要的智慧启迪和人生思考。
|
關於作者: |
李志林,1948年生。曾为《解放日报》记者、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1978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冯契教授的首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校哲学系任教,并兼任冯契先生的学术助手14年。1986年获高级职称,1989年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哲学著作主要有:《气论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博士论文)、《孔孟老庄名言精粹(中英对照)。译著有《价值与评价》(俄译中)孔子思想发微》(英译中)。并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三次获上海和全国科研成果奖。1998年起,任华东师大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代表学校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合作,举办经济热点每月论坛,培训企业家4000余名。金融著作有:《股市中的哲学智慧》《股市中的悟性与天机》、《解读中国股市》、《资本超限战》等。为国内著名的投资评论家,自媒体被胡润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媒体50强。
|
內容試閱:
|
一千年后人类关心的问题是什么?2018年2月28日,我看到网上播出了195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剑桥大学哲学家罗素的一段视频,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记者问:您对一千年后的人类想说什么?罗素毫不犹豫地回应了这个千年之问:我想要说两点:其一,关乎智慧,其二,关乎道德。无独有偶。比罗素的回答早两年,即1957年,冯契就提出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著名口号。他的智慧学三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也是用智慧和道德来回答千年之问,与罗素不谋而合。可见,中英两位哲学大师,在哲学研究的终极关怀上,是英雄所见略同,心灵息息相通的。他们的哲学,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请看本书,冯契是如何用原创性的智慧学,来对千年之问作出中国式回答的!千年之问谁作答?序序邓伟志很多年以前,就听李志林博士说,他想写一本《冯契评传》。只是因为遵照冯夫人最好20年以后再写的叮嘱,所以直到最近,他才把书稿电传给我,要我看完后决定,能不能作一个序。我一口气把整本书稿粗看了一遍,马上回复他:精到,精深,了不起!我的这个评语,首先是指冯契的哲学博大精深,人格高山仰止。我与冯契先生最初只是思想上的交集。这要追溯到50年代后期。我读大学时,已经读了冯契《谈谈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学而思小札》《怎样认识世界》三本哲学通俗读物。我对他流畅的文笔,以及对哲理所作的深入浅出的表述能力,非常欣赏。1960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学习室,与正在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冯契先生同在陕西北路荣家的一幢小别墅里办公。我针对一天革24个命的不断革命论,讲质的规定性、稳定性,写了《界限篇》,得到冯先生的指导,从此得以拜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的初稿。不久,我调到华东局工作,又知道冯契被借调到北京,参加中央反修九评文章的写作班子。在我心目中,那时的冯契,在上海哲学界已经很有名气了,是一个学院派的哲学家。我与冯契较多的交往,是在80年代初。当时,我因为写了许多触及社会热点的文章,被人们称为社会学者,工作单位是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冯契竟然聘请与他并无深交的、40岁刚出头的我,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并在坐满几百师生的梯形大教室,亲自主持了聘请仪式。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冯契在大会上讲的两点内容:一是夸我《中国的学派为什么这么少》这篇文章写得好,点出了中国学术界问题的症结,值得哲学理论工作者深思。二是针对有人问为什么今天聘请一个社会学家来当哲学兼职教授这一问题,冯契这样解释道: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概念,包含有三个含义:哲学、社会、科学。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只注重哲学、科学研究,却忽视了社会,以致我们知识界少了点对全社会都知道、都接受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和软实力。而西方人在这方面做得似乎比我们好,无论社会科学的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很重视社会这个概念,所以他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软实力比我们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哲学家这样谈哲学要与社会学结合,感到非常新鲜、深刻,很受鼓舞!尤其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由冯契担任主席,领导班子里汇集了当时国内哲学界和文化界的顶级名人,如周谷城、于光远、李锐、王元化、蒋孔阳、王亚夫、胡道静、夏禹龙先生等,都是德高望重的70岁以上的前辈学者。还有一大批上海各大学的常务理事、上海和全国的学术委员、国外特约研究员。但冯契却推举我为副主席,是最年轻的一位(那时我46岁),使我有机会与冯契先生一起共事,多次举办了推进上海学术文化交流的大型活动。现在,我是上述名单中仅存于世的一位。我很敬佩冯契的这种不拘一格、慧眼识才、唯才是举、寄望后来者的气度和胸怀。仅凭这一点,这本《冯契评传》的序,我是义不容辞要作的。其次,我说的精到,精深,了不起,还指李志林博士写的这本《千年之问谁作答?当代哲学家冯契评传》,写得很有广度、深度和气势。书名起得好,有气派,有高度,大手笔。通过千年之问,引出了罗素、冯契这两个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对同一问题的同样回答,展示了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契,不仅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智慧,而且具有世界眼光、世界意义、世界贡献!突出了冯契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源性。本书第三章第二节南下宣传抗战,与于光远成为好友中谈到,1936年,冯契和于光远二人在行军途中大谈读马克思主义外文版原著的体会,给我印象很深。在当代中国哲学界,我最佩服的哲学家就是他们两位。他们都既是学院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源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哲学,出发点是由于人,目的又是为了人。因而,他们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书本上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是视野开阔、思想解放、创造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僵化的、停滞的马克思主义。1986年10月,我在上海组织于光远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庆贺会时,亲眼目睹了这两位有60年战斗友谊的哲学老人,仍在大谈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十分可嘉,场面十分感人!写出了冯契哲学的原创性和多面性。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不多,无法评判冯契两本哲学史专著在哲学史界的地位。但是,通过这本《评传》对冯契智慧学三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主要内容的介绍和详细分析、研究、比较,就我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哲学界状况的了解,认为冯契的智慧学,是新中国第一个原创性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从他所涉及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辩证思维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的宽度和研究的深度而言,冯契无疑又是中国哲学界跨领域的多面手。因此,冯契被人们称为哲学大师社科大师,是当之无愧的。此外,《评传》中将冯契提倡的人的自由与真善美的理想人格,或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结合起来,写得尤其精彩。80年代初,学术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争论很激烈。我是看得多,评论得少。说实在话,冯契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详尽论述,是我见过的这方面讨论文章中,最忠实于马克思原著思想的,是最完整地贴近马克思理论原意的。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展开谈。但是,冯契从哲学角度,将人的自由与真善美结合起来,却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是闪烁着真知灼见的重大理论突破,是冯契智慧说很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也是我所研究的社会学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如果把人的自由(理想)人格目标最终落实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将有助于加强国民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理想,平民化的自由(理想)人格,便能蔚然成风,整个社会的道德凝聚力就会增强。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人不仅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在价值论上,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将理论化为内在的德性。在伦理观上,既要体现自由人格,表现个性,又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诚地、锲而不舍地在言论、行动和社会交往中,加强德性修养。在审美观上,以真和善为美,以假和恶为丑,不断克服异化。反映在言论、著作中的理论,就文如其人,具有个性化色彩和创造,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资料充实,信息可靠,内容真实,可看性强,也是这本《评传》值得肯定的地方。书中关于24岁的冯契是怎么告别延安的?(见第六章)冯契回到西南联大后,又是怎么在地下党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的?(见第七章)1956年发表在《文汇报》文章是怎么回事?(见第十一章)1960年毛泽东是怎样评价和推荐冯契《怎样认识世界》这本书的?(见第十二章)70年代他再受迫害后为什么还每月向党多交200元党费?(见第二十八章)等等一些鲜为人知情节的描写,李博士都是向冯契家人、学校等有关方面详细地考证,并查阅档案资料,或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的,因而写得十分感人,令人印象深刻,真实地还原了冯契提倡并践行的平民化自由(理想)人格的一生。李志林博士的这本《评传》,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文风上的可圈可点。从第一到第十七章,以及后面的多章,多用散文笔调书写,文字生动活泼,故事引人入胜,颇多夹叙夹议,抒发作者的思想。后半部分的有些章节,尽管主要是介绍冯契的专著、阐述冯契哲理、弘扬冯契智慧,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作者深刻地把握了冯契哲学智慧的精要,因而把复杂、深奥的哲学理论观点,作了尽可能通俗、简单、明了、流畅的表述,采用短句和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外行人都能看得懂,都能大致了解冯契智慧学的概要,而较少有学术著作通常带有的沉闷冗长之气,可作为人们认识冯契哲学的一本入门书。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显示了作者从十几岁起就从事文字工作所练就的功底。我认识李志林同志时,他还只有十几岁。以后叫了他几十年的小李。亲眼看着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从工厂,到《解放日报》,到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步步成长。然后凭顽强自学和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哲学功底,考上了冯契的硕士、博士,留校当教授,当冯契的得力助手,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有新的建树。在八九十年代,他在上海学术文化界、在中西哲学文化交流研究活动中,付出了许多努力,作出了许多贡献,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冯契1995年逝世后,他仍不忘师恩,次年就出资给冯契塑了铜像,第一个捐助冯契基金。现在,他又经过多年的酝酿、积累资料,写出了一本颇具质量的《冯契评传》。这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之道的精神,值得发扬。作为第一本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的评传,我认为,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爱好者、党政干部,提高境界、强化理论、增长智慧、树立真善美理想人格,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对青年人,也可成为励志的启迪和益智的思想借鉴。特加以推荐。是为序!2018年6月8日(邓伟志: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中心副主席,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终身教授)作者弁言作者弁言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贵人。但是,有各种各样的相遇方式。有一种叫偶遇,在人生的拐角处,突然遇到了。有一种叫追随,虽千里万里,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你一定会找到那个人。还有一种叫等待,虽然此时的我,是在这片草地上,这片星空下,但彼时一定会与他交汇在同一个时空下。当代哲学大家冯契,就是我人生中的贵人。我们的相遇方式,可谓以上三者皆有。我与冯契先生结识于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当时,我只有26岁。1978年我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而且我还是以高二学历被破格录取的),师从冯契。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系领导又安排我兼任冯契先生的学术助手。以后还攻读了冯契先生的在职博士研究生。直至冯先生1995年去世。屈指算来,我与冯契先生有21年的相识史和14年助手的密切接触史,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我是在冯契先生文革后期,受到四人帮在上海余党迫害、处分的不幸遭遇下,与他相识并有所交集的,又完整地见证了他在文革后,从6479岁期间的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学术创作的全过程。我还从与冯契先生有40年师生关系、较长时间担任系领导工作的丁祯彦老师那里,以及从冯先生家人那里,了解到他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在经常随冯契先生去外地开学术研讨会的途中,与他单独聊天时,我又了解到了某些事情的细节。在卓越睿智的大哲学家冯契身上,我获得的是学问的指南,思想的火炬和人生的灵感。如颜回对孔子的感恩: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便是我对先生所有胸臆的抒发。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有条件、也特别有责任,写一本资料丰富、内容真实、客观全面、评价到位的《冯契评传》。冯契是一个很有气场的大哲学家。尽管经历了文革的劫难,但他从64岁(1979年)至79岁(1994年底)的老年期,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复活学术著作的创作。13年间,他开设了7门新课,完成了智慧学体系的构建,写作了5部专著、主编了2部著作,编了2部论文集,共280万字。2016年《冯契文集》增订版,由1996年的10卷本扩充为11卷本,凡350万字,从而创造了学术史、教育史上大器晚成的奇迹。他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唯一创造了哲学体系、同时研究专著涵盖了哲学史、认识论、辩证法、辩证逻辑、科学方法论、伦理学、美学等多领域的哲学大家,显示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气概。无论是他的智慧学体系,还是他的人格,都高大如山,因而他的学术团队庞大,学者们都乐于聚集在他的周围从事哲学的探索;弟子如云,一届接着一届,人才辈出,分布于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等各个大学多个专业,至今没人能说得出他学生的精确的数字。在冯契先生去世的第二年(1996年),当我在《冯契文集》第10卷读了冯先生夫人赵芳瑛教授编的冯契年表后,就提出了写冯契评传的想法。但是赵老师很谨慎,认为:现在写为时尚早,时机不成熟,最好等《文集》出版10年、20年后,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再写不迟。至少也要等我死后再写。你若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尽管问,凡我知道的,都可以告诉你。之后,我曾两次向她了解并请教一些问题,得到了很多启发。并陆续收集了相关史料和照片。触动我动手写冯先生评传的是2015年底。是年夏天,由上海市社联和新闻出版局主办的(陈)望道讲读会,在上海书展的特别学术讲座中,就中国当代哲学,连续开讲了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冯契四个专题。稍后,文汇讲堂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题为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的两轮讲座。11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摄制了《大师冯契》(上下集)纪录片,通过电视和各种媒体,让当代哲学大师冯契追求哲学理想的一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同月,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社联举办了世界性百家争鸣与中国哲学自信纪念冯契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各高校和研究单位以冯契哲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已有数十篇,研究冯契哲学的专著也有7本。在韩国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专门设有讨论冯契哲学的专场。在美国、欧洲、日本和港台地区,都有学者关注和研究冯契的哲学思想。可见,冯契先生去世后的20年,由于他的哲学著作多属本原性、原创性、拓荒性、社会性、民族性、世界性之作,不仅其领域甚广和成果甚丰,更重要的是,因其智慧学思辨的深邃和见解的独特,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所以,冯契先生的名字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其思想永留在哲学理论界,且影响越来越大。他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已在学术界广为流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从2015年底开始写作《冯契评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爱国、爱党、对马克思主义和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博学、勤奋、睿智、坚韧、豁达等特质的追求;一段历经40年是非曲直、坎坷命运和艰难岁月的信仰厮守;一场60年对智慧学体系的探索、研究和孜孜索求;一套充满着哲学智慧和人生智慧的皇皇巨著11卷本的《冯契文集》。那么,冯契60年的学术生涯中,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什么,最有价值的贡献是什么?直到2018年2月28日,我在网上看到了1959年英国BBC采访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一段视频。针对记者提出一千年后的人类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罗素毫不犹豫地回答了这个千年之问:有两句话:其一,关乎智慧,其二,关乎道德。令我一下子茅塞顿开,欣喜不已!无独有偶。比罗素的话早两年,即1957年,中国哲学家冯契也提出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这两个口号。当时许多人还不太懂他所谓方法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冯契解释道:他讲的方法,其实就是指智慧;他讲的德性,就是指贯穿于人类行为的道德。冯契生前虽然不可能知道罗素会有这样的观点和说法,但他创立的智慧学,正好与罗素不谋而合,与罗素对千年之问的回答相一致。两位世界级哲学大师在哲学研究的终极关怀上,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心灵息息相通的。与西方哲学家罗素不同的是,中国哲学家冯契的智慧学,是融会贯通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因此,冯契对千年之问,可谓是作出了中国式回答!于是,我确定了写《冯契评传》的四个主旨:再现历史。著作等身,尚不足以反映冯契丰沛生命和追求高尚精神的全部。冯契的人生历经各种风波的是非曲直和道路的艰难坎坷,本身就是一本书。故《评传》以历史为线索,澄清种种迷雾,还原历史真相,完整地再现真实的冯契。向读者展示这位一生中曾两次入党、三次受处分的哲学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是如何矢志不渝地追求马克思主义理想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的!阐释哲理。将《冯契文集》11卷中的主要著作的内容、哲理思想,作提纲挈领的介绍,包括他从1935年起60年学术生涯中写的各本重要著作的形成过程、背后故事、主要观点和学术创见。弘扬智慧。将他的原创性哲学体系的《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中所蕴含的智慧,加以剖析,评价其理论价值、学术贡献,以及在中西方哲学界的地位。彰显人格。包括他的学问之道、做人之道、待人之道、成人之道。揭示一个伟大哲学家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在开展中西哲学与文化的比较中,在晚年梦幻般的崛起中,所展现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他的平民化自由(理想)人格的魅力。更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在我形成了评传的征求意见打印稿后,2018年5月初,为弘扬冯契的学术成就,更好地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建成了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相当于纪念馆)。2018年5月14日,上海市社联成立60年之际,隆重推出建国以后上海68位社科大师。冯契作为仅有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入列其中,足见他在上海学术界的地位。冯契的智慧学,不仅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财富,而且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宝贵精神财富,很值得哲学界、理论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和重视!冯契于1995年去世后,当时的哲学系主任、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也是冯契的硕士研究生、挪威卑尔根大学哲学博士)教授来找我,提议由我出资、请著名艺术家为冯契雕塑一个铜像,并为创立冯契基金捐献启动资金,以示永久的纪念。我欣然同意他的这两个倡议。次年(1996年),华东师大哲学系就举行了冯契铜像落成典礼暨冯契哲学思想全国研讨会。这座雕工精致、栩栩如生的冯契铜像,一直安放在华东师大哲学系楼的大厅入口,背后墙面上是前面提到的冯契的两句名言。人们每天都会由此回忆起冯契先生的样貌:高雅的气质和人格,讲话时慢言细语,言谈中常露出它特有的亲切的微笑;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眼神永远是那么的睿智、明亮、透彻、宁静。似在激励一届又一届的哲学学子: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登攀高峰。如今,这本《千年之问谁作答?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评传》终于问世了,遂也了却了我报答师恩的又一个心愿。限于篇幅,本书不可能对当代哲学家冯契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作全面的、分门别类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而是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术界、哲学爱好者和社会公众,向年轻学子,介绍当代哲学家冯契智慧学的主要观点和形成过程,以及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信念、理想、精神、思想、智慧和人格,他为培养后辈学者的一腔热血和殷殷之情。但愿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进当代哲学家冯契的智慧田园,从哲学大师冯契的学术成就、思想、曲折的人生道路和经历中,获取无穷的智慧启迪和人生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