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本书研究从理论上是实现文化与哲学的互融互动的本体论证,对文化哲学元问题的深入研究。虽有学者已提出要构建文化与哲学的相融互动关系,但没有提出它的本体论证。互融,并不是文化来侵袭哲学界域或哲学侵袭文化界域,从而形成所谓文化的哲学研究或哲学的研究,而是共享同一界域的本质上内在地融为一体;互动是说,文化哲学意蕴中的文化与哲学,并不是文化为主、哲学为从或哲学为主、文化为从,而是张力适度、相辅相成。这突破的以往两种研究范式:对文化的哲学研究和对哲学的文化研究,即站在哲学的立场上审视文化抑或是对哲学的文化扩张。并且本书提出哲学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根基为增强我国文化自觉意识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路径。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探讨哲学与文化的关系。在充分阐释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两者互生互动、相通相融的内在关联,为文化哲学夯实了理论根基,并对我国文化自信和哲学及学科发展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读者对象:文化研究学者、哲学教育者、大学生。
|
關於作者: |
宋洪云,哲学博士,副教授。197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1992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1996年获哲学学士学位。千禧之年重回母校学习,2003年获哲学硕士学位。200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攻读哲学专业,200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工作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唯物史观。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长白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
目錄:
|
导论
第一节文化哲学的历史溯源
一、中国之哲学与文化关系的探讨
二、西方之文化哲学的建构
第二节当代文化实践凸显文化哲学
一、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凸显文化哲学
二、文化供给与需求矛盾凸显文化哲学
三、工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矛盾凸显文化哲学
第三节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综述
第四节本书研究的价值与创新点
一、本书研究的价值
二、本书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文化的哲学意蕴
第一节文化观的溯源
一、文化的汉语词源解读
二、文化的西方词源解读
三、现代经典文化释义
第二节文化的哲学解读
一、文化的哲学渊源
二、文化的哲学内涵
三、文化的核心形式
四、文化的本质
第二章哲学与文化的内在相通性
第一节哲学的本性与文化
一、哲学的本性
二、哲学的本性与文化相通
第二节哲学的视域与文化
一、哲学的视域
二、哲学的视域与文化之共享
第三节哲学是文化的进化必经程序
第三章哲学对人的活动方式的反思
第一节哲学始终在人间
一、哲学人间路的历程
二、重提哲学人间路的缘由
第二节哲学面对人间路的方式
一、哲学面对生活世界的反思
二、哲学对人活动方式的文化批判
第四章哲学与文化的发生学考察
第一节哲学起源于文化
一、文化诞生在哲学之先
二、哲学是古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第二节哲学与科学的亲缘
一、哲学孕育着科学
二、哲学是现代科学诞生的助产士
第五章哲学与科学文化关系案例分析
第一节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关联
一、哲学孕育经济学
二、哲学是经济学的助产士
第二节哲学与数学的内在关联
一、数学成为哲学的文化资源
二、哲学成为撬动数学的杠杆
第三节哲学对科学的价值
一、哲学对科学的价值总结
二、哲学对科学产生的价值点
第六章文化哲学:哲学的复兴之路
第一节对现有文化哲学的批判
一、对生活哲学的批判
二、对科学哲学的批判
第二节文化哲学是哲学复兴之路
一、文化哲学是哲学复兴之路
二、复兴哲学的文化使命:哲学是文化的精华
三、复兴哲学的化人使命: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节文化自觉与哲学自觉融合之路
一、文化自觉:迈向哲学
二、哲学自觉:迈向文化
第四节文化哲学之路通往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前言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本书主要探讨文化与哲学的关系,这是文化哲学的前提性问题。主要从哲学历史的角度梳理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从哲学现实的角度探寻两者关系的建构,以夯实文化哲学存在的基础。
本书主要由六个章节构成。
第一章是文化的哲学内涵界定。本章是全书的基点,因为文化的内涵决定了文化哲学的性质,也决定了文化哲学的视域,文化的哲学界定是文化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本章在中外文化观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是人特有的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兼顾自然需求、处理人与人关系上以教化为主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求真、向善、臻美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文化概念的新界定。于此,把文化与历史分开,因为历史中的邪恶虽然作为客观历史存在但不属于文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文化的哲学内涵并且把知行合一作为文化的本质特点,在这一层面,深入夯实文化作为人的活动方式的本质。并且对文化是人的本质作了实然与应然的区分,人现实地走在渐文之路上,而至文之境才是人的文化本质实现之时。从外延角度来看,文化的本质形式是人的活动方式、文化的核心形式是科学文化。
第二章从哲学来考察文化与哲学的内在相通性。从哲学的词源来探析哲学本性,哲学以爱智慧对文化有内在包容性。哲学从历史上就有对宇宙与人的活动方式考察的两种路径存在,这样的视域覆盖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且哲学以其实践批判推动文化的进化。因此,文化与哲学有内在的相通性。
第三章从文化的总体本质表现即人的活动方式来考察哲学,深入探析哲学历史和现实与人的活动方式的关联。哲学始终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尤其在现代哲学中表现更为明显;但由于关注方式或只是在抽象理论层面,难以渗透普通人的生活;或只是在日常生活具体层面,而理论深度不够,理论魅力不足。因此,后现代哲学才重提回到人的生活世界。。
第四章和第五章探寻哲学与文化的核心形式即科学文化的关系。第五章是第四章的理论论述的具体化,以实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第四章主要从发生学角度研究文化与哲学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文化孕育了哲学,哲学的诞生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文化是哲学诞生之源泉,也是哲学复兴之源;另一方面分析了哲学孕育科学并且催生现代科学的历程。两者的相互助力与推动构成了文化的总体图景。
第五章主要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来研究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人文社会科学的代表学科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代表学科数学作为典型案例来研究。从数学与经济学的样本中更加清晰地看到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哲学与科学的互动脉络梳理中,可见哲学与科学关系在历史上存有强烈的亲缘与互动关系,但在现代日渐衰弱。哲学的学科化成为封闭自己的窠臼。
第六章指明文化哲学是哲学的复兴之路。一方面,文化哲学能解除哲学危机,成就哲学的复兴;另一方面,文化哲学也要复兴传统哲学的对宇宙和人生并行关切的路径,才能实现哲学的复兴。首先展开的是对文化哲学自身的批判。正是因为现代文化哲学一味强调拒斥形而上学,从而拒绝与文化的核心形式科学的交流而把这一领域拱手让与科学哲学。但科学哲学也由于自身学科化使其缺乏多元与专业化的文化强力支撑,从而只能对科学进行批判,不能和科学交流与博弈。因此,科学哲学得不到科学的回应。所以,文化哲学应将生活哲学与科学哲学一并纳入视域中,否则失去了文化最精致的产品科学文化,哲学怎能自称其为文化哲学?而文化哲学要振兴,要以高度的哲学自觉精神主动走入文化的家园。一方面,深入探析人的活动方式以凝练时代精神,并遵循抽象具体化路径实现哲学,铺就人人幸福的路;另一方面,自觉意识到哲学自身的局限性,拥抱科学,夯实自身的文化基础,实现哲学文化之精华的使命。文化哲学之路就是人的自由之路。
总之,本书通过哲学与文化的内嵌结构来探寻文化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以建构文化哲学。文化是哲学之家园,哲学必须回归文化,以实现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