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结合地缘政治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战略行为2.对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共的战略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3.展现中国革命中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
內容簡介: |
本书的中心问题是中共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缘战略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读和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初步归纳和总结中共地缘战略行为模式的历史基础。本书主要内容是考察民主革命各个时期中共的地缘战略行为问题,站在地缘政治的宏观视野中来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共在这场革命中的地缘战略行为。
|
關於作者: |
王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学士、硕士、博士。曾就职于中央党史研究室,现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地缘政治学研究。参与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等著作的写作和编纂,并在《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111选题背景
112问题聚焦
113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2分析工具和基础性概念
121地缘政治学及相关诸要素说明
122地缘战略及相关诸要素说明
13研究对象和整体结构
131研究对象及预设前提
132本书整体结构
第二章中共成立初期的地缘战略行为
21战略环境
211近代以来中国地缘政治走向
212东亚地缘格局分析
213国内地缘格局分析
22战略目标和总体战略
221战略目标的确立
222总体战略的形成及其地缘战略意义
23战略实践和后果
231以巩固革命基地为主的有限进攻阶段
232以防御为主的混合战略阶段
233从防御转向进攻的过渡阶段
24分析与评价0
241各大国及中国各政治力量的行为逻辑
242对中共地缘战略行为的评价
第三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地缘战略行为
31战略环境
311东亚地缘格局分析
312国内地缘格局分析
32战略目标和总体战略
321战略目标的确立
322总体战略的形成及其地缘战略意义
33战略实践及后果
331以夺取中心地带为目标的战略进攻阶段
332以重建大本营为目标的战略防御阶段
34分析与评价
341各大国及中国各政治力量的行为逻辑
342对中共地缘战略行为的评价
第四章全国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地缘战略行为
41战略环境
411东亚地缘格局分析
412国内地缘格局分析
42战略目标和总体战略
421战略目标的确立
422总体战略的形成及其地缘战略意义
43战略实践和后果
431以开辟敌后根据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阶段
432以巩固敌后根据地为目标的战略防御阶段
433以夺取沦陷区为目标的战略进攻阶段
44分析和评价
441各大国及中国各政治力量的行为逻辑
442对中共地缘战略行为的评价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地缘战略行为
51战略环境
511东亚地缘格局分析
512国内地缘格局分析
52战略目标和总体战略
521战略目标的确立
522总体战略的形成及其地缘战略意义
53战略实践及后果
531以实现国内和平为目标的战略防御阶段
532以解放全中国为目标的战略进攻阶段
54分析与评价
541各大国及中国各政治力量的行为逻辑
542对中共地缘战略行为的评价
第六章结论
61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国革命
611中国革命的地缘政治舞台
612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地缘政治解读
62中共地缘战略行为的历史基础
621影响革命时期中共地缘战略行为的因素分析
622革命时期中共地缘战略行为的特征及现实意义
63关于遗留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自序 本书是一种尝试,立意在于从地缘政治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革命,以及这幕宏大戏剧上演的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以求发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表象之下所隐藏的巨大潜流,也就是推动这个社会演进和变革的动力之源。囿于本人有限的学术基础和能力,本书将把分析的中心问题确定为作为中国革命领导者的中共的战略行为,并致力于挖掘和剖析决定其战略行为表现的地缘政治因素,进而理解中共地缘战略行为的历史根源和基本特征,以求对破解今日之局有所启迪。
支撑上述学术构想的认识基础是:人类不是抽象地生存在虚无缥缈的世界里,而是具体地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之中。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或群体的生存基础,从根本上取决于他或他们所占有的地理空间的大小,以及该空间内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多寡。进而推之,围绕地理空间以及相应的自然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一切人类政治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纷繁复杂的人类政治生活表象下最为雄厚和强劲的潜流。继续推之,一个政治集合体,从国家到政治组织,其行为从本质上受到地理空间因素的支配,因此其行为逻辑和表现可以从它所存在的地理空间,以及它和其他集合体之间的地理空间关系上找到最具基础性的解释。因此,从地理空间的合理分配和调整入手,本着兼爱和合作的精神来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政治集合体之间、政治集合体和政治集合体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人类社会走向善治,乃至大同的一条希望之路。以上认识基础所反映出的世界观是:世界的运行确有规律可循,绝非无规律的运动;人类的理性可以不断提升,逐渐接近对万事万物的完全理解和把握。
本书可以被看作一部历史学著作,但其风格可能会与当下历史学界的时尚写法相去甚远:其一,当下历史学界多注重叙事,所谓讲故事,让史料自己来说话,认为史料本身有隐含的叙事逻辑;而本书注重于论证命题,证明或证伪若干命题为写作之基本目的,叙事须从属于论证。其二,当下历史学界多注重史料,尤其对原始档案十分看重,不惜殚精竭虑;而本书则在史料上皆用所谓旧材,甚至多有转引转述,其用意在于证明现有各种史料、各种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清问题,关键在于深度利用,做到融会贯通。其三,当下历史学界多注重微观和细节问题,恰如当代全球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所说的那样,最喜欢用显微镜来研究档案;而本书则注重宏观和整体问题,在大部分时间内使用的可能是望远镜,努力做的事情可能是拼一幅被很多人视为并不存在的整体构图。
如果不像是典型的历史学著作,本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政治学著作。但是相对于一般政治学著作,本书无疑和它们有着明显的距离:本书关注的主要是政治行为的历史基础,而非一般政治学著作那样,更多关注当下的现实选择;本书虽然努力要把理论建构和历史叙事结合起来,但历史叙事仍然占据着异常重要的比重,因此可能会显得冗长而沉闷,而不似一般政治学著作那样,结构和叙述简洁而清晰。
另外,本书也可以被视为一部带有战略学性质的著作。但是,必须承认,本书背后所依托的战略学知识基础相当薄弱,并非是在对战略学理论与方法达到充分学习和理解的前提下所展开的研究,而更像是对战略学理论和术语的简单临摹或借用。因此,每每踏入群星灿烂的战略学殿堂,寻找启迪和灵感时,心中满是不安和惶惑。
毋庸置疑,学术探索经常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像堂吉诃德般挑战风车,固然自视为骑士式的英勇,却招致所谓不自量力的嘲笑。像人类雄心勃勃地要去建造的巴别塔,初衷是想通天,却最终变成废弃的工地。所以,本书未来面临各种嘲讽和质疑,想来应是必然。不过,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讲,一部著作的价值,往往不在于读者能够接受其观点和结论,而在于启发读者转换思路和视角,进而引发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使已经显得沉闷的话题或领域再现活力。本书倘能如此,足矣。
收笔之时虽仍酷暑难当,但隐约已有几分秋意。晋时张华曾云:
吉士思秋,实感物化。
日与月与,荏苒代谢。
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嗟尔术士,胡宁自舍!
此诗所言恰如当下心意。是为序。
作者2017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