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售價:NT$
551.0
|
編輯推薦: |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需要编写,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切合高职教改形势,经过使用后修订完善。
|
內容簡介: |
物理化学(第二版)是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气体,第2章为热力学第1定律及应用,第3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第4章为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第5章为相律与相图,第6章为化学平衡,第7章为电化学,第8章为化学动力学,第9章为界面现象,第10章为胶体。各章末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和目标检测题;在介绍主要理论知识后补充了少量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化学教育、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专业学生的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矿企业、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目錄:
|
绪论 1
第1章气体 4
1.1理想气体 4
1.1.1物质聚集状态与相 5
1.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5
1.1.3混合理想气体性质 8
1.2真实气体 11
1.2.1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的偏差 11
*1.2.2压缩因子 12
1.2.3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13
1.3气体液化 16
1.3.1相变化 16
1.3.2液化 16
1.3.3饱和蒸气压 18
第2章热力学第1定律及应用 22
2.1热力学基本概念 23
2.1.1系统与环境 23
2.1.2状态与状态函数 24
2.1.3过程与途径 25
2.1.4热力学平衡 26
2.1.5热和功 27
2.1.6热力学能 32
2.2热力学第1定律 32
2.2.1热力学第1定律的文字表述 32
2.2.2热力学第1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3
2.2.3恒容热与恒压热 34
2.3热力学第1定律的应用 41
2.3.1热力学第1定律在气体中的应用 41
2.3.2热力学第1定律在相变中的应用 44
2.3.3热力学第1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5
第3章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 63
3.1自发过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63
3.1.1自发过程 63
3.1.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65
3.2熵 65
3.2.1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65
3.2.2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68
3.2.3熵增加原理与熵判据 71
3.2.4熵变与热力学第三定律 72
3.3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 79
3.3.1亥姆霍兹函数 79
3.3.2吉布斯函数 81
3.4热力学基本方程 84
3.4.1热力学函数的一些重要关系式 84
3.4.2纯物质的两相平衡 89
目录 物理化学第二版第4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96
4.1化学势 97
4.1.1偏摩尔量 97
4.1.2化学势 99
4.2气体的化学势 101
4.2.1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102
4.2.2理想气态混合物中任意组分的化学势 102
4.2.3真实气体的化学势 102
4.3溶液与混合物 103
4.3.1拉乌尔定律 103
4.3.2亨利定律 104
4.4理想液态混合物 106
4.4.1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与性质 106
4.4.2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 106
4.4.3理想液态混合物任意组分的化学势 108
4.5理想稀薄溶液 109
4.5.1理想稀薄溶液的定义 109
4.5.2理想稀薄溶液任意组分的化学势 110
4.5.3稀薄溶液的依数性 112
4.6真实溶液和液态混合物 115
4.6.1真实液态混合物 115
4.6.2真实溶液 117
第5章相律与相图 122
5.1相律及相关概念 122
5.1.1相与相数 123
5.1.2物种数与组分数 123
5.1.3自由度 124
5.1.4相律 125
5.2单组分系统相图 125
5.2.1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 126
5.2.2水的相图 126
5.3二组分系统相图 128
5.3.1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相图 128
5.3.2二组分实际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134
5.3.3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相图 137
5.3.4二组分液态不互溶系统相图 138
5.3.5二组分液固系统相图 142
*5.4三组分系统相图 149
5.4.1三组分系统相图的等边三角形表示法 150
5.4.2三组分部分互溶系统的溶解度图 151
第6章化学平衡 158
6.1化学平衡热力学 158
6.1.1化学反应方向与判据 159
6.1.2化学平衡条件 159
6.2化学平衡常数 160
6.2.1理想气体反应等温方程 160
6.2.2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 161
6.2.3平衡常数的计算 162
6.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63
6.3.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63
6.3.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64
6.3.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65
6.3.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66
6.3.5其他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66
6.4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167
6.4.1化学平衡的判断 167
6.4.2化学平衡组成的计算 168
6.4.3转化率的计算 170
第7章电化学 177
7.1电解质溶液 178
7.1.1电导与电导率 178
7.1.2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179
7.1.3电导测定与应用 181
7.1.4电解质离子活度 185
7.2可逆电池 189
7.2.1电池概述 189
7.2.2可逆电池 192
7.2.3可逆电池电动势 193
7.2.4原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196
7.3电极极化与电解 203
7.3.1电极极化 203
7.3.2超电势 204
7.3.3电解池与分解电压 205
7.3.4电解反应的应用 207
7.4化学电源与电化学防腐 209
7.4.1化学电源 209
7.4.2化学电源大效率 211
7.4.3电化学腐蚀 212
7.4.4电化学防腐 213
第8章化学动力学 219
8.1化学反应速率 220
8.1.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20
8.1.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221
8.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221
8.2.1基元反应与质量作用定律 222
8.2.2简单级数的反应速率及计算 224
8.2.3速率方程的建立 233
8.2.4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及近似处理方法 235
8.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44
8.3.1阿仑尼乌斯方程 245
8.3.2活化能 247
8.3.3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249
8.4催化剂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50
8.4.1催化剂的基本概念 250
8.4.2单相催化反应 252
8.4.3多相催化反应 253
*8.5光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55
8.5.1光化学反应 256
8.5.2光化学基本定律 258
8.5.3量子效率 258
第9章界面现象 268
9.1界面现象的原理与表面张力 268
9.1.1界面现象的原理 268
9.1.2表面张力 269
9.1.3弯曲液面压力 271
9.2润湿与表面活性剂 273
9.2.1润湿 273
9.2.2表面活性剂 276
9.3表面的吸附作用 280
9.3.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81
9.3.2吸附量计算经验公式 282
第10章胶体 291
10.1分散系 291
10.2溶胶 293
10.2.1溶胶的制备、稳定与聚沉 293
10.2.2溶胶的基本性质 298
10.3乳状液 306
*10.4高分子溶液 307
附录 313
附录A基本物理常量 313
附录B相对原子质量 313
附录C拉丁字母 315
附录D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316
附录E常用数学公式 319
附录F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和摩尔定压热容100 kPa 320
附录G物质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100 kPa 324
附录H希腊字母 328
附录I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329
附录J物理化学常用符号一览表 329
参考文献 335
|
內容試閱:
|
物理化学(第二版)是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教高[2006]14 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6]15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在高职高专相关专业教指委委员的指导下组织编写的。本书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在编写时,编者以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贯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并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来组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本书增编有*标记的内容,各专业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取舍。各章末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和目标检测题。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汉江师范学院刘光东,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崔宝秋,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傅佃亮、李玉清,吕梁学院薛金辉、康艳珍、王丽芳,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阿木日沙那,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徐增花,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周鸿燕,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李志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孙琪娟,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张桂军,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李景侠,辽宁科技学院吕晓姝,荆州理工职业学院钟飞,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石玉冰。其中,刘光东、崔宝秋、薛金辉、康艳珍、傅佃亮等参加了部分章节的审稿工作。全书后由刘光东、崔宝秋统稿。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编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