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近年来作者在该领域的教学科研论文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结,包括机械类专业 的历史沿革、机械类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等内容。书中收录的内 容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同阶段撰写完成的,可以比较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作者对于机械类人 才培养的认识和思考。本书可供机械类相关专业的教师阅读、参考。
|
目錄:
|
第1章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发展历史
第2章 机械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3章 机械类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第4章 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时光如梭,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来校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已经25年了。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任务和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从负责专业教学的一名教师,到机械工程系主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曾被国家公派赴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大学做一年的访问学者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到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美国的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曾担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参与筹备建设 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工作的变化,使自己有机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认识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并逐渐形成了学术创新团队、北京市精品课程团队、制造自动化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管理团队。近年来,我们团队开展了北京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北京市高水平交叉计划实施、北京市一流专业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验收检查等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行过程中进行总结,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研究的工作不断深入,并有所感悟。
本书的研究内容是作者承担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此感谢研究团队老师徐小力、韩秋实、张怀存、吴国新、左云波、谷玉海、王少红等的支持! 感谢课程团队钟建琳、张怀存、刘忠和、陈晓、朱永、常城等老师的支持! 感谢机电学院各位领导的支持! 感谢教学管理团队张志强、陈秀梅、彭宝营、李启光、龚国庆、刘泉、王海燕、郝育新、李洪海、樊 晓雪等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也对积极参加相关工作的机电学院的各位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是他们的支持鼓励、热情帮助使得学院的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更加深入。书中的内容是作者不同阶段对专业认识和改革的体会,希望能对广大读者的工作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本书的出版得到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项目、北京市教学名师建设项目机械制造自动化系列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PXM2014_014224_000080、北 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普通高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22401157、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项目 PXM2014_014224_000087、北京市精品课 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项目、 2014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机械类专业工程与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2014JG01、 2017年北京信息 科技 大 学 教 学 改 革 项 目面 向 工 程 认 证 的 机 械 类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与 实 践 2017JGYB07、 2017年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类项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 培养实践体系建设 5121723106、北京市机械类专业群建设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PXM2016_014224_000038的支持和资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的编写和成稿过程中,得到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热情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或引用了许多学者的资料和文献,尽可能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再次向该领域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 若某些引用资料由于作者疏忽等原因没有标注其出处,在此作者表示歉意!
由于作者水平和学识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朋友 批评指正!
我也衷心希望机械类专业能够与时俱进,越办越好!
作 者
2018年夏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