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现象出发,辅以详实案例,勾勒出网络时代视听艺术的影像现在时。
|
內容簡介: |
网络艺术又名数位艺术,即英文的InternetartOnlineart。它具有多媒体的整合性、现实与虚拟化、共生性、开放与互动等特点。本书一方面研究网络艺术的定义和特点,一方面也要着重辨清什么不是网络艺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发展网络艺术,促进网络艺术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增长。
|
關於作者: |
王青亦,副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博士后。出版专著《真实电视:电视仪式与审美幻象》(2012)、《制造性别:现代中国的性别传播》(2016)等。主要从事电视文化、文化产业与美学研究。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非主流网络文艺的审美文化探析
一、喊与摇:艺术生活化实践2
二、粗鄙美学:无聊、审丑与刻奇5
三、异托邦与致幻剂:一种身份政治9
四、去抵抗性与收编的资本逻辑12
第二章 动漫IP孵化运营的产业链分析15
一、动漫IP的打造与传播策略16
二、动漫IP内容为王的内生逻辑20
三、建立动漫IP运营产品矩阵26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网络视频传播发展初探33
一、网络视频产业现状分析34
二、市场发展现状47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0
四、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53
五、产业发展建议 57
第四章 E时代动漫电影在传统粤剧传承中的新探索61
一、互联网 背景下文艺的必由之路62
二、以粤剧《刁蛮公主憨驸马》动漫电影改编为例76
三、网艺出海为抓手的新时代文化产业的构建81
第五章 当我们在说交互纪录片,我们在说什么?85
一、交互纪录片的界定87
二、交互纪录片的类型与发展96
第六章 网络VR影像的发展与批评113
一、网络VR影像的产生与发展114
二、网络VR影像的特点及视觉体验118
三、对网络VR影像发展中的问题批判125
四、网络VR影像的发展路径130
第七章 女性向恋爱游戏的白日梦141
一、女性向恋爱游戏的白日梦特征:虚幻叙事的沉浸表演145
二、白日梦的原因:虚拟世界中的理想角色148
三、白日梦的心理机制:普罗透斯效应152
四、结语158
第八章 网络短视频的创作格局与产业生态分析161
一、网络短视频的发展及现状162
二、短视频的内容分类及其特点166
三、短视频的受众分析168
四、短视频的产业链及盈利模式分析170
五、短视频的传播机制175
六、短视频的竞争力176
七、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困境与破局之道178
八、结语185
第九章 互联网 背景下纪录片产业的盈利模式探究187
一、传统纪录片的盈利方式188
二、互联网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盈利模式探索190
三、未来纪录片盈利趋势预估193
后记197
|
內容試閱:
|
序 言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党和政府对于网络文艺的关注和重视,网络文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网络文艺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文艺欣赏和消费的主要途径。根据2017年经济数据,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80万亿元的大关,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总额,已稳稳站在了4万亿元的上方。而在这4万亿元的体量中,2189.6亿元的网络游戏则直接占据了5%的份额,而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听为主的网络文艺,更是以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占据了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当中高达13%左右的比例。第二,网络文艺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迅速。以网络文学为例,一些广受好评的文艺作品如《微微一笑很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都成功地带动了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引领了创作与产业融合、传统与当下融合的新模式。第三,网络文艺IP开发成为热点,粉丝经济助力IP全产业链开发。2017年网络文艺各领域的优质IP呈现爆发之势,从文学IP的《微微一笑很倾城》、音乐IP《同桌的你》,到游戏IP、《王者荣耀》、动漫IP《秦时明月》,优质IP保证了粉丝黏性,为IP在不同维度、不同产业的运作奠定了基础。第四,网络文艺促进了商业生态圈的构建。近日,腾讯音乐赴美递交招股书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一站式音乐娱乐平台,打破了国外在线音乐平台以会员付费和数字专辑为主的盈利模式,打通会员付费 数字专辑 直播打赏 音乐社交的多维度的变现渠道,不断地重塑着音乐生态圈。
但是与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相比,网络文艺批评的发展却相对薄弱,处于碎片和杂乱状态,缺少优质的批评,有质量的批评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些都导致了网络文艺作品泥沙俱下,缺乏优质和经典之作,甚至出现没有底线、弘扬错误价值观的低俗作品。究其原因,首先,我认为与互联网逐利、嘈杂、纷乱的环境有关。这是批评集体的功利性心态。比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的电影评论背后都有追逐经济利益的动机,大量网络水军甚至专业影评推手的存在对舆论和票房有着强大的影响,这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其次,信息爆炸,淹没了理性的声音。网络文艺批评主体的大众化导致批评的感性化,缺乏理性精神。大多数文艺批评者凭着自己的喜好任意地、片面地进行评判,使得文艺批评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一。而网友随意的跟帖式批评也让理性的中肯批评意见淹没在众多感性认识之中。再次,缺乏良好的网络文艺批评环境。网络时代,批评变得更加简单,却也更加情绪化,缺少理性的讨论和批评,网络环境的嘈杂不再适合传统的批评。同时,批评者们大多充满戾气,这是整个社会浮躁的环境所致。这些乱象可能和网络出现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建立一个成熟的讨论环境和机制有关。批评需要一个客观和理性的环境,营造这样的环境并不容易。环境最终导致批评无法继续,这对网络文艺创作者和受众来说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文艺缺少客观的批评,缺少理念的争锋和交融,就难以形成共识,形成一个普遍的标准,对于文艺创作来说就无法提供更好的引导。
当然,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批评家、评论员们走出学术的象牙塔,深入了解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话语体系以及互联网用户,从而进行网络文艺批评。一要坚持文本上的技术美学和生活美学并重。许多著名文艺批评家在学术和理论上根基扎实,但是在面对网络文艺批评这一新兴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文本也无法吸引人们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网络文艺作品与传统文艺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异。网络文艺相比于传统文艺具有技术美学和生活美学双重属性,因此在形成文艺批评的文本时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二要关注叙事模式的变化,从学术理论到互联网话语的转变。现在针对网络文艺作品的批评还依然集中在各大纸质媒体上。一方面,由于传播渠道的问题,与互联网受众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所以停留在自说自话的阶段。另一方面,因为传统的文艺批评学理性较强,文字相对晦涩难懂,不符合网生一代的阅读习惯,这些都导致了网络文艺批评无法实现真正的大众化。可见,相比于传统的文艺批评,网络文艺批评的叙事模式发生了局部变异,这也要求网络批评家和评论员对这样的变化及其内在规律要有深刻的认知。三要关注受众的变化,全面走近网生一代。网络文艺批评的受众主要是广大的网民,因此要求批评家们全面走近互联网一族,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以及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尤其是要了解90后和00后这些网生一代,他们是目前和未来的网络文艺作品的主要受众和消费者。最后要注重专业网络文艺批评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网络文艺批评的人才队伍呈现小、少、散、杂的特点,没有能够培养和集聚一批专业的网络文艺批评专家,因此无法建立健全完善的相关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在人才队伍的锻造和培养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不缺少文艺批评家,但缺少有互联网基因的文艺批评家。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存在较大差异,网络文艺批评需要借鉴传统批评理论但不照搬照抄。需要在对网络文艺现象进行深刻理解后,在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比如,传统的文艺批评的相关理论主要来源于哲学、美学、伦理学等领域。但是相比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的题材和内容十分丰富,如近年来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玄幻、科幻、悬疑等文艺作品题材,单纯依靠原有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无法产生优质的批评,这也要求网络文艺批评要根据现实情况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今天的文艺批评不缺少赞美的声音,缺少的是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批评。批评界说好话唱赞歌的人太多,而有责任、有担当的批评却少之又少。如果只有赞美没有挑剔,就谈不上真正的批评,批评就注定不能讨好。如果只做讨好的事,那批评就变成了一种广告,好的批评可以成为宣传的途径,但现在的批评却大多是为了宣传而批评,真正提出问题的批评寥寥可数。诚实和真诚是批评家在从事批评实践时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失去了这样的素质,就会颠倒是非黑白,失掉底线。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深刻阐述和精辟论述有力地揭示了文艺批评所要承担的时代责任。网络文艺批评将迎来持续发展的浪潮,作为新时代的网络文艺评论家,应该既有传统的文艺批评理论基础,又有互联网的基因。既像一个活泼的网络原住民,敏锐捕捉兴起于网络的审美新风尚,又像一个严谨的理论学者,揭示网络文艺作品背后的问题和本质,从而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打开一片更广阔的空间。
是为序。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8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