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数字共焦显微技术》关于数字共焦显微技术的研究,开始于《数字共焦显微技术》作者参与2002年北京理工大学承担的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基于多画幅图像的超分辨率图像复原技术研究(20020007006),以数字共焦显微图像复原方法及其系统实现研究为子项目开展研究。北京理工大学金伟其教授和苏秉华教授指导开展该子项目的研究。2005年作者在广西大学继续开展该项研究至2017年12月。
《数字共焦显微技术》的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部分为三维显微图像去卷积复原算法的研究,包括复原处理效果评价的研究,内容包括第3章至第8章;第二部分对3D-PSF(三维点扩散函数)空间大小和密度与复原效果和速度的关系,3D-PSF的构建以及3D-PSF的选取方法进行研究,内容包括第2章、第9章至第17章、第24章;第三部分对压电陶瓷驱动器控制技术方面进行了若干研究,内容包括第18章至第23章。
|
關於作者: |
陈华,1982年2月、2005年9月分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光电技术专业(学士)和光学工程专业(博士),获博士学位。现广西大学任教,电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广西光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科技开发项目1项、南宁市科技开发项目2项,主要从事数字共焦显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物显微图像采集、处理和三维图像复原、三维重构、自动聚焦技术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近30多篇。获广西科技成果登记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
|
內容試閱:
|
本书关于数字共焦显微技术的研究,开始于本书作者参与2002年北京理工大学承担的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基于多画幅图像的超分辨率图像复原技术研究(20020007006),以数字共焦显微图像复原方法及其系统实现研究为子项目开展研究。北京理工大学金伟其教授和苏秉华教授指导开展该子项目的研究。2005年作者在广西大学继续开展该项研究至2017年12月。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三维显微图像去卷积复原算法的研究,包括复原处理效果评价的研究,内容包括第3章至第8章;第二部分对3D-PSF(三维点扩散函数)空间大小和密度与复原效果和速度的关系,3D-PSF的构建以及3D-PSF的选取方法进行研究,内容包括第2章、第9章至第17章、第24章;第三部分对压电陶瓷驱动器控制技术方面进行了若干研究,内容包括第18章至第23章。
本书内容的研究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三维点扩散函数与图像复原关系模型及优化选取方法(61164019)、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基于多画幅图像的超分辨率图像复原技术研究(20020007006)、广西区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共焦显微图像超分辨率复原方法研究(0728034)、广西区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共焦三维点扩散函数优化选取方法(2012jjAAG0002)、广西区科技开发计划数字共焦显微仪研究与开发(桂科攻0992002-23)、南宁市科技开发计划数字共焦显微系统研究与开发(200801028A)以及数字共焦显微仪产业化研究(20155179)的经费资助。项目组成员包括陈华、聂雄、韦巍、何华光、黄福莹等教师,参加研究的还有张喜、贺斌、谢红霞、董钊明、杨凤娟、蔡熠、林广升、梁日柳、莫春球、邓文波、刘胜、刘方可、黄世玲等研究生,本书的大部分章节来自他们的学位论文。陈婷、香钦清、郭伟林、杨淼、石旭、李友军、韦静静、陈丹、何双燕、蒙东阳、林万晓、韦彩霞、吴瑛梅、马颜亮等本科生也参与了项目的研究。
项目研究过程中发表了研究论文40多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1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
本书中的项目研究内容难免存在错误,敬请读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