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本书稿以城市旅游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发展为自变量,旅游变迁为因变量。首先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超大城市问题加剧切入,指出城市化带来旅游需求,满足市民游客旅游需求是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部门应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尝试借鉴绩效考核和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方法,主要以城市旅游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市为实证案例样本,围绕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从价值贡献(Financial)、顾客市场(Customer)、内部流程(Internal Processes)、学习成长(Learning & Growth)四个维度审视测度城市旅游绩效。以便为城市更新中更好地平衡新与旧、拆与建等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辅助旅游决策,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与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等,有助于城市旅游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
關於作者: |
吴国清,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自然旅游资源原理》、《中国旅游地理》、《世界旅游地理》、《上海都市旅游》等教材。
|
目錄:
|
前言001
第一章导论001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002
一、 城市化进程加速与超大城市问题加剧002
二、 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与提升旅游业品质003
三、 满足市民游客宜居宜业宜游需求增长004
四、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卓越全球城市004
第二节城市更新发展历程005
一、 城市更新发展阶段006
二、 城市更新方式类型008
三、 城市更新实践经验010
第三节核心概念界定020
一、 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021
二、 城市旅游(Urban Tourism)023
三、 上海都市旅游(Shanghai Metropolis Tourism)024
四、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BSC)026
第四节基于平衡计分卡BSC城市旅游绩效评估027
一、 城市旅游绩效及评价研究028
二、 平衡计分卡(BSC)建立步骤031
三、 城市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034
第二章价值贡献:旅游品牌成熟度037
第一节旅游品牌培育与发展路径037
一、 构建城市旅游品牌体系039
二、 持续优化城市旅游形象045
三、 强化旅游市场精准营销047
第二节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成熟度测评049
一、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关键成功因素050
二、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成熟度指标筛选058
三、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061
第三节案例:佘山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化065
一、 佘山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构成065
二、 佘山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成熟度测评066
三、 佘山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优化路径072
第三章顾客市场:游客满意度水平076
第一节旅游消费市场演进规律077
一、 旅游三大市场增长不平衡077
二、 移动支付成为旅游消费亮点084
三、 旅游市场需求细分化明显086
第二节案例:基于IPA徐家汇源服务质量测评087
一、 徐家汇旅游产业集聚模式088
二、 徐家汇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局限性089
三、 徐家汇源游憩服务期望与感知评价090
四、 徐家汇源服务质量优化建议与对策098
第三节案例:上海城市居民出境旅游风险管控100
一、 出境旅游风险感知维度辨析及差异校验101
二、 居民个体出境旅游风险感知差异110
三、 出境旅游风险管控及对策响应112
第四章内部流程:旅游业态创新116
第一节城市旅游业迭代更新116
一、 旅游+和+互联网117
二、 游憩空间免费开放化123
三、 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128
第二节开放式景区建设131
一、 开放式景区基本特征132
二、 开放式景区旅游景观评价134
三、 开放式景区管理模式136
第三节邮轮母港空间选址137
一、 邮轮旅游空间组织演变驱动机制138
二、 国际邮轮母港选择标准143
三、 案例:上海国际邮轮母港优化路径149
第四节公园绿地服务升级151
一、 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时空格局变化152
二、 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服务效率分析155
三、 均衡与差异:城市公园绿地更新路径159
第五章学习成长:旅游文化传承163
第一节旅游文化变迁内在机理163
一、 旅游对文化变迁的影响164
二、 旅游文化变迁动力机制167
三、 旅游文化变迁模式170
四、 旅游文化变迁特征174
五、 旅游文化变迁历程176
第二节案例:长三角区域旅游制度文化变迁178
一、 区域旅游一体化与制度文化互动响应178
二、 长三角旅游制度文化变迁的现实表征180
三、 长三角旅游制度文化变迁机制与模式184
第三节案例: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文化整合协同190
一、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文化变迁路径191
二、 江南水乡古镇游客感知调查分析193
三、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文化空间特征197
四、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文化整合协同路径198
第六章城市旅游绩效持续改进201
第一节城市旅游绩效管理202
一、 绩效管理循环模型202
二、 城市旅游绩效管理价值205
三、 城市旅游绩效管理体系206
第二节城市更新空间游憩化211
一、 城市游憩空间更新迭代212
二、 城市游憩空间演替模式215
三、 城市游憩空间演替规律218
第三节案例:徐汇滨江游憩空间优化220
一、 徐汇滨江游憩空间演变历程221
二、 徐汇滨江游憩空间演变机制222
三、 徐汇滨江游憩空间优化策略225
第四节案例:佘山生态旅游系统健康调控227
一、 EDPSC(环境驱动力压力状态控制)模型界定228
二、 指标体系构建及等级划分228
三、 佘山生态旅游系统健康测评232
四、 佘山生态旅游系统健康调控234图目录0000城市更新与旅游变迁
|
內容試閱:
|
前言
城市是人口汇聚的结果,也是资源、技术、文化等的集中。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率的提高更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9%提高至2017年的58.5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2月28日发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然而,城市发展失衡特别是大城市建成区空间不断外拓,城市无序蔓延,人口过度集聚,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美好城市,美好生活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同时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要求刘士林、刘新静:《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
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身自我调节的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于今:《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旅游业与城市建设发展密不可分,城市要素条件制约旅游开发。当旅游进入全域发展时代,更加注重城旅一体和产城融合。依托城市更新,在资源环境紧约束大背景下,为满足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宜居、宜业、宜游等需求,旅游业与城市其他产业(商务、文化、体育、工业、农业、科技、卫生、金融、交通、气象和会展等)深度融合发展初显成效,与其他城市系统相互促进初步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模式,虽然在融合联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在旅游业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的当下,探寻城市旅游未来开放式、包容性、多维度、弹性发展新路径,加强城市旅游人性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按照其内在发展逻辑框架持续跟踪改进旅游业务流程,模拟、推演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的城市旅游发展迭代轨迹,以及与城市更新相适应的旅游变迁趋向与发展规律,通过遴选甄别、联动挖潜,旅游+深入推进,实现资源共享、空间融合、区域统筹、业务协同、文化培育等,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受到游客和资本的双重追逐,发挥旅游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游客游憩品质、带动创业就业的作用,对促进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同时,与旅游大数据结合,可以为城市更新中更好地平衡新与旧、拆与建等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辅助旅游决策,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与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等,无疑有助于城市旅游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书尝试借鉴绩效考核和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BSC)方法,主要以城市旅游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市为实证案例样本,围绕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从价值贡献(Financial)、顾客市场(Customer)、内部流程(Internal Processes)、学习成长(Learning & Growth)四个维度审视测度城市旅游绩效发展水平。本书研究逻辑框架价值贡献维度,关注旅游品牌成熟度。品牌意味着良好的质量和信誉,品牌形象更是旅游目的地最宝贵的资产。随着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城市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竞争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在境外市场和远程市场的客源竞争中,品牌已成为最佳的竞争手段。加大旅游品牌建设力度,打造由城市旅游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产品品牌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的旅游品牌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的全球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成为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价值贡献维度,重点探索旅游品牌成熟度,对城市旅游服务品牌化、城市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成熟度测评等进行专题研究。
顾客市场维度,关注游客满意度水平。我国正在经历一场消费结构升级革命,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模式、消费行为、消费内容等逐渐发生变化,了解预判新型消费热点和消费趋势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旅游消费市场上,随着旅游成为国民不可或缺的一种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大众化与家庭化、个性化与多样化、休闲化与体验化、品质化与中高端化等特征更加凸显,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特征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游客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市场消费理论指出,评判一项产品的绩效好坏,消费者的主观使用感受比任何其他客观数据更具说服力罗文斌、徐飞雄、Dallen J.Timothy、黄艺农、张彤:《城市特征对城市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基于Probit模型的定量分析》,《旅游学刊》,2013年(第28卷)第11期,第5058页。。顾客市场维度,重点探索游客满意度水平提升,基于游客感知差异,在抽样调查及对旅游有效投诉分析基础上,分专题研究城市游憩服务质量、出境旅游风险管控等问题。
内部流程维度,关注旅游业态创新。依托移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和+旅游双轮驱动,催生旅游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旅游业已发展形成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旅游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共进的新格局,旅游业跨界(跨区域、跨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内部流程维度,重点探索旅游业态创新,围绕城市旅游产品迭代、游憩空间免费开放化、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分专题研究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供、游憩绿道体系建构、开放式景区建设、邮轮母港选址、公园绿地服务升级等内容。
学习成长维度,关注旅游文化传承。文化差异是旅游核心吸引本源之一,是影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关键要素。基于文化认同的前提下,积极重构新的地域特征与文化,挖掘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保护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增强城市文化归属感,以文化创造活力激发探索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的新城市发展空间的主体行为,是城市文化价值凝练的萃取过程和城市文化特色升华的推演过程。学习成长维度,重点探索旅游文化传承,以长三角旅游制度文化变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文化整合协同为案例,研究旅游文化变迁动力机制、模式、特征和演进历程等。
本书由上海师范大学吴国清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吴瑶共同策划、撰写与统稿。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示20142017年间上海师范大学城市旅游发展创新研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为此,特别感谢李倩铭、唐洁仪、吴云云、申军波、罗丹、刘中萍、袁绪波、王曦娟、胡明星、冷少妃、潘东燕、陈龙飞、吴艳秋、陈雅琪、高婷、梁晓梅、杨明明、孙琪等团队成员的努力与付出!
本书得以出版,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GL116)、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项目与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的资助!感谢上海师范大学及旅游学院的大力支持!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鼎力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撰写过程中还参考引用了很多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以页注的形式进行了标注,在此也对所有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无论城市如何更新,无论旅游如何变迁,追本溯源,不外乎都是在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是城市居民游客的一种直观感受,源于居民游客的需求能否得到真正有效及超额满足。然而,城市居民游客的需求本身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鉴于无法精准预测城市居民游客需求(包括现实与潜在需求)变化的趋势,不同旅游业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第三方组织等)围绕提升居民游客满意度展开博弈,取得很多好的经验与做法,但失败的案例也不少,短期内甚至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城市旅游发展总体上是复杂多变的,城市旅游绩效以及相关的旅游品牌成熟度、游客满意度水平、旅游业态创新、旅游文化传承等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一定时期内并满足一些特殊的约束条件下才能成立的。
城市旅游绩效是对城市旅游业生产活动的业绩(对结果的评价)和效率(对过程的评价)的综合评价,涉及多方面的科学问题,国内外关于旅游绩效的研究多从旅游业绩或旅游效率单方面来探讨王坤、黄震方、曹芳东、余凤龙、汤傅佳:《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绩效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第31卷)第7期,第11491163页。,本书引入平衡计分卡(BSC)开展城市旅游绩效测评,既有构建城市旅游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也有选取更多城市进行多案例比照,并从城市时空发展视角、提升居民游客满意度视角等,深度探索城市更新对城市旅游变迁的影响机理和城市旅游绩效持续改进等问题,都将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拘囿于笔者的理论素养、知识积累和研究思维惯性,以及选择实证案例样本数据量的不足等方面原因,其中可能存在疏漏或有待商榷及进一步推敲、修改和完善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热心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