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结构经济学(典藏版)

書城自編碼: 328633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經濟學理論
作者: 林毅夫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296103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1-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跨代伴侣治疗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NT$ 440.0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经典入门(第3版)
《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经典入门(第3版) 》

售價:NT$ 65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2
《 解读中国经济 》
+

NT$ 400
《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 》
+

NT$ 361
《 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 》
+

NT$ 278
《 新结构经济学研习方法 》
+

NT$ 648
《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
+

NT$ 473
《 代谢增长论:技术小波和文明兴衰 》
編輯推薦:
《新结构经济学(典藏版)》:由林毅夫教授亲自精选新结构经济学自提出以来的纲领性作品,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一本书看懂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学术争论焦点、政策应用与实践。
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等重要奖项,获多位诺奖得主力荐,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发展经济学的3.0版本,是中国经济学家理论创新的重要突破。
在波兰、埃塞俄比亚、卢旺达、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河间、西藏、吉林、中山、和田等地的产业升级实践也初见成效。
本书精美制作,考究工艺,既便于珍藏,也为阅读带来愉悦体验。
內容簡介: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侧重于政府作用的结构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侧重于市场作用的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第三版发展经济学,为研究一个经济体经济结构和转型的决定因素和作用提供了一个新古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经济运行和发展政策的新见解,并为改革的实践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新结构经济学自林毅夫教授应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邀请,在2011年度的库兹涅茨讲座中正式提出以来,得到了以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宾塞等十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以及发展中国家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新结构经济学(典藏版)》由林毅夫教授精选包括其库兹涅茨讲座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文章而成,涵盖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政策建议、应用案例,作者与十余位学者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及政策问题的辩论,以及作者对有志于新结构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的建议和期许。
關於作者: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林毅夫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政协常委,第十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和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
林毅夫教授于1986 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荣膺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获得法国奥佛涅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以及中国的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目錄
目 录

序言:我的求索
导论: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
评论与回应1
评论与回应2
对华盛顿共识的重新审视
增长报告和新结构经济学
辩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遵循还是违背比较优势
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政府在结构变迁动态机制中的作用
评论与回应
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的应用尼日利亚的案例
产业政策与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个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
发展战略、制度与经济绩效
结语:致新结构经济学大道上的后来者
內容試閱
序言:我的求索
我有幸在2008年6月作为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一职。这个位子被认为是经济学家在国际上的最高职位,历来均由发达国家的大师级经济学家担任。我一生中也有幸亲身经历了两次发展奇迹。1952年,我出生于中国台湾,当时的台湾与多数非洲经济体一样贫穷落后。1979年,我来到中国大陆。那时的台湾已经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而那时的大陆则依然如我出生时的台湾一样贫穷,甚至比绝大多数非洲经济体还落后。当我到世界银行任职时,中国大陆的经济也已经奇迹般地实现了像台湾地区那样的腾飞。
这两次经历让我确信贫困并非宿命。一个国家即便深陷贫困陷阱的泥沼长达数个世纪,也能够骤然改变命运,踏上快速发展转型之路,在一两代人之间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世行的梦想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当应邀出任其首席经济学家一职之时,我深感荣幸,试图以自身体验所获得的启迪去贡献于世行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作为一名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年少时我立志要奉献自己的所学来致力于祖国的现代化。在世行任职时,我有机会接触到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杰出的知识分子,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他们也和我一样怀着报效他们祖国的志向。不论旅行到何处,我发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工人与我从小看到的中国的农民和工人一样,都殷切地期盼经由自己的辛勤劳动让自己和后代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我在世行的各种公务活动中碰到过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也都迫切地想要求得能够为其国家带来繁荣的良方。这些国家领导人基本上也都是理性的,都想长期执政,并且,如果执政不成问题,他们也都想青史留名。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其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强繁荣康乐。然而,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幸运的国家之外,令人失望的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依然深陷贫困之中。
中国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直到17-18世纪之后才落后于西方国家。年少时,我总认为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有其现在靓丽的发展成绩,必然是因为它们拥有一部能让一个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真经"。只要求得这部真经,带回来真诚地实践,就能够贡献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帮助祖国人民过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人民一样的富足生活。我有幸在1982年到当代经济学的圣殿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取得学位后,到耶鲁大学又做了一年博士后,1987年满怀着信心和希望回到国内工作。
回国后我发现,中国政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推行的各项政策,基本上都违背了我在芝加哥大学博士课程中学到的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应该有的基本原则。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是新自由主义,认为有效的经济体系必须建立在私有产权的基础上,由市场决定价格、配置资源,政府的作用则仅限于保护产权、推行法治、维护社会秩序。当时经济学界的共识是,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应该执行根据新自由主义所形成的华盛顿共识,以"休克疗法"的方式一步到位地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消除经济中政府各种不当干预所形成的扭曲(Summers,1994)。当时还有一个共识,渐进、双轨的转型不仅会导致资源错误配置,而且还会滋生腐败、恶化收入分配,是比计划经济还要糟糕的制度。中国推行的却是这种被学界认为是最糟的转型方式(Murphy et al.,1992;Sachs et al.,2000)。
我是应该像众多国内外经济学家那样,以现有的主流理论为依据,把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归咎于中国政府过度干预,未能彻底地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所有的扭曲,还是应该放弃现有的主流理论,以开放的心态把中国政府当作一个以实现稳定和发展为目标而面临各种现实约束条件的理性决策者,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来分析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我选择了后者。
1994年,我和蔡昉、李周合作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一书。通过该书的分析,我理解到,中国转型前政府对市场的各种干预、扭曲旨在保护那些违背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部门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渐进、双轨的改革一方面为先前优先发展部门中的国有企业提供了转型期的保护和补贴;另一方面放开准入并因势利导民营和外资企业进入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部门。这种方式使得中国经济在转型期同时实现了稳定和快速增长,但是因为扭曲的继续存在从而会伴随着收入分配恶化和腐败,所以,这本书的分析建议中国应该放弃赶超战略,改为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并在转型过程中创造条件解决传统部门中企业自生能力的问题,消除双轨制遗留下来的扭曲,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本书也预测到,如果像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那样试图通过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所有的扭曲,则势必导致先前优先发展的部门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的破产,引起大规模失业和社会、政治不稳定。出于对这种严重后果的担忧或是对那些仍然被认为是因国防安全与民族自豪感需要而必须存在的"先进产业"的考虑,政府可能不得不在推行了休克疗法、取消了先前"明"的扭曲所给予的保护补贴后,再度引入各种"暗"的扭曲和干预以保护已经私有化了的企业。私有企业对这种隐性保护补贴寻租的积极性会比国有时更高,代价会更为高昂,腐败和收入分配恶化的程度也会较之渐进、双轨的改革更为严重(Lin and Tan,199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结果与《中国的奇迹》一书的预言一致。不管采取何种转型方式,收入分配恶化和腐败的情形都将存在,总的来讲,在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会更加严重(World Bank,2002)。少数几个在转型期实现了稳定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转型的中国、越南和老挝,以及70年代初就开始转型的印度洋中的非洲小岛国毛里求斯,都采取了从主流经济学理论来看最糟糕的渐进、双轨的转型。那些遵循主流经济学理论主张的休克疗法的国家却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均增长率还不如六七十年代,且危机频仍(Easterly,2001)。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也让我感觉到迫切需要对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主义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枷锁,取得了政治独立,在第一代革命家的领导下开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理论思潮建议发展中国家迎头赶上,建立起当时发达国家所拥有的那种资本密集型的先进现代化大产业。这种思潮的逻辑似乎令人信服:除非劳动生产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否则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达到和发达国家同样的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化的资本密集型大产业被认为是任何发展中国家要达到和发达国家同一劳动力生产率水平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在当时,市场失灵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未能建立起这些先进的大产业的原因。因此,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第一版发展经济学理论,建议政府克服市场失灵,以进口替代战略的方式,通过直接动员和配置资源来发展这些资本密集型的大产业。推行该战略的国家通常会出现一个短时期的投资拉动的快速增长,但之后,经济便会出现停滞并危机不断。少数几个实现奇迹式发展的东亚经济体则是采取出口导向战略,从发展传统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而根据当时的主流理论,这种战略是错误的。
构建或学习理论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容讳言的事实是,现代的主流理论基本上都是由生活在发达国家的学者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发达国家的现象和经验构建的。但是,从1987年回国后的切身体验以及对西方主流理论演进史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发达国家其实并不存在一本"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经。为什么呢?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前提条件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由于条件和发达国家有差异,即使在发达国家适用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适用。更何况发达国家盛行的理论就像时尚一样,不断被新的理论所扬弃,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理论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见得总是适用。倘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企业或个人根据发达国家盛行的理论来做决策,则经常会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遗憾。这个认识让我幡然醒悟,为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两百多个发展中经济体为了追赶发达经济体,也和中国一样都做了许许多多艰苦卓绝的努力,但是尚无根据发达经济体的主流理论制定政策而取得经济发展成功的例子,少数几个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的政策在推行时从当时的主流理论来看则是错误的。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如果死抱着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容易看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变成一个批评家。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若想要对本国现代化的建设有所裨益,则需要自己去认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各种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建立起新的理论、概念,产生新的思想,并据此提出不同于主流理论的政策建议。在《中国的奇迹》出版以后我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努力,2001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设立了以我在芝加哥大学时的导师之一D.盖尔约翰逊教授命名的年度讲座,请我去做首讲,我借此机会把过去十来年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发表了题为"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的演讲,会后诺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在接受芝加哥大学的校报Chicago Maroon采访时称,根据我的研究"过去15年出现的新发展理论是无用的,包括许多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所做的研究是无用的"。他所说的新发展理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盛行的"内生增长理论",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教授在这个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是他在1995年获得诺奖的原因之一。
2005年我又有幸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去做2007年的马歇尔讲座。英国剑桥大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国际经济学界的圣殿,马歇尔、庇古、凯恩斯、罗宾逊夫人、卡尔多等经济学界耳熟能详的大师云集。马歇尔本人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位集大成者。该校为纪念他的贡献,从1946年开始每年邀请一位经济学家去做以他名字冠名的讲座,邀请信提前两年发出,给主讲者充分的时间做准备。我是第61位主讲者,也是第2位登上这个讲坛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在我之前的60位主讲者中有15位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1968年才开始颁发的,获奖者必须在世,因此,在我之前的主讲者中有资格得到诺奖的应该超过15位。我利用这个机会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发展理论,并以《中国的奇迹》一书中提出的经济体制内生于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数理模型,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数据对这个理论模型的各个推论做了经验检验。演讲的内容后来整理成书以《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为名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共有5位诺奖获得者写下推荐序,创下了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纪录。其中贝克尔写道:"林毅夫的观点虽然颇有争议性,但却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福格尔则说:"林毅夫不仅影响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界的思想,而且影响了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分析。"诺斯指出:"林毅夫的马歇尔讲座集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一方面去理解过去几十年中为世人所瞩目的亚洲之崛起,另一方面也对经济学家有关发展问题的标准化解释投以怀疑的眼光。"斯宾塞评价:"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一本重要的著作。他的分析以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为基础,但是,将其转化为自成体系的增长战略和政策的动态分析则是一项重要的成就。"斯蒂格利茨则称赞:"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书,解释了为何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成功而其他国家失败。"
2008年6月我到世行任职,在去世行之前我以中国的经验为切入点去反思主流的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理论,世行的工作给了我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去观察和了解其他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的经验,检验我根据熟悉的中国和东亚经验所形成的理论体系的适用性。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直接主管的发展研究部有300多位受过良好训练的经济学家,间接主管的经济学家则超过1000位。此外,还有许多机会和来自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优秀经济学家及政府领导人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经过一年的碰撞切磋更坚定了我对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和在实践上的价值的信心,因此,借2009年6月我到世行工作一年时一个内部讨论会的机会,把我的研究正式定名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侧重于政府作用的结构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侧重于市场作用的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第三版发展经济学。2011年3月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邀请我去做著名的库兹涅茨年度讲座,我借此机会以"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为题做了演讲,向经济学界正式宣告新结构经济学的诞生。
在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时,我倡议经济学界的同行在研究发展和转型问题时要重回亚当斯密,但不是回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观点,而是回到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国富论》的全书名《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所揭示的对所关心的问题、现象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来。发展经济学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一个国家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根据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在18世纪之前即使是西欧那些发达国家也要140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快速的经济发展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以后才出现的现象。这种快速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原因则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使得劳动的产出和价值不断增加,伴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资本需求和风险的扩大,各种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制度环境也必须不断完善以降低交易费用、减少风险。
新结构经济学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微观分析基础,以每一个时点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为切入点,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变迁过程,需要依靠"有效的市场"来形成能够反映要素稀缺性的价格体系以诱导企业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也要有"有为的政府"来解决结构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和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一个国家只有同时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才能实现快速、包容、可持续的增长。
新结构经济学和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区别在于,结构主义认为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结构差异是外生的,新结构经济学则认为其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新结构经济学和一般新古典经济学的差异在于,一般新古典经济学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同质化,没有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和技术的差异。
前两版的发展经济学都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要发展中国家去发展发达国家拥有而自己缺乏的产业(结构主义的进口替代)或要发展中国家去采用发达国家能做好而自己做不好的各种制度安排(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新结构经济学则强调经济发展要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也就是要素禀赋)和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比较优势)着手。政府的作用则是为在市场竞争中能做好的产业消除增长瓶颈,帮助企业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
在我提出"有为政府"的观点时,其他学者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政府的干预是正确的。就此,我发表了"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政府在结构变迁动态机制中的作用"一文给予回应。
2012年6月世行任期结束前我将先前所写的相关论文结集,以《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为名由世行出版。离开世行以后,我又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结合我在世行走访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所思所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的中文版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被人戏谑为"令人抑郁的科学"(a dismal science),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这样,因为从主流的经济学理论来看,发展中国家处处是不足和缺点。与之相反,新结构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能做好什么作为切入点,发现发展中国家处处是机会,认为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多么糟糕,企业都有追求利润的动机,只要政府能够采取务实的政策,利用可动员的有限资源和施政能力,设立工业园或经济特区,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足够好的局部有利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以降低内外资民营企业生产、营销的交易费用,那么任何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立即将微观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踏上快速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结构转型和动态增长之路,而不必像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那样必须等所有的制度都建设好了,再来由市场自发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
以中国为例,1979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时,中国营商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糟糕。中国并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的思路,把上述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解决好再坐等各种新的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地涌现。相反,中国各级政府动员其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各项指标很差,但是在特区和园区内,基础设施的瓶颈得以缓解,营商环境也变得富有竞争力。
中国在转型初期虽然劳动力成本很低,但是中国缺乏技术和管理的知识以利用这个优势生产具有合格质量可以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了克服这个瓶颈限制,中国各个地区、各级政府积极地招商引资,鼓励国外既有技术和管理经验,又有国际买家信心的外资企业到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来投资设厂。通过采取这种务实的办法,中国迅速发展起了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成为世界工厂。在局部地区取得的成功为政府改善其他地方的基础设施和消除扭曲提供了资源和条件。
上述务实的理念和做法虽然从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的角度来看是最糟糕的选择,但是却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其他经济体,甚至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发展成功的秘方。
2015年12月14日,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成立,后升格为研究院,2016年4月29日,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与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分别承担新结构经济学的教学以及理论创新、智库建设等工作,目前已经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来自对中国自身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和转型成败经验的总结,这个理论体系来自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期盼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和转型的实践能够有参考借鉴的价值,更期盼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以及"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时代的到来能够有所贡献。
林毅夫
2018年7月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