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
售價:NT$
184.0

《
重访五四新文化:思想与观念(跟随杰出学者的脚步,走进五四思想的丰富世界)
》
售價:NT$
469.0

《
流人系列04:幽灵街区 午夜文库
》
售價:NT$
352.0

《
迷宫的线团:培根自然哲学著作选
》
售價:NT$
403.0

《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24-2025
》
售價:NT$
602.0

《
魔鬼的代言人
》
售價:NT$
245.0

《
九型人格2:发现你的人格类型
》
售價:NT$
347.0

《
猎头盈利之道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生物物质分离工程是生化分离工程的第二版,“十一五”*重点教材。本书在保持*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传统和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和工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生物物质分离技术的发展状况,就单元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几种技术的集成化方向作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还特别新增了蛋白类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全书共22章,主要包括培养液的固液分离,细胞破碎技术,产物的初步分离,产物的提纯和产品的精制,以及重组蛋白包含体的体外复性,蛋白质在提取、分离和纯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保存等内容?=滩淖⒅匾怨こ坦鄣憬沂旧镂镏史掷牍痰谋局始捌涔媛桑偈狗掷牍逃肷璞干杓啤⒎糯笥氩僮鞯确矫婊竦米罴鸦唤滩闹幸舶瞬簧偕钊胩教值睦砺坌阅谌荨? ????本书可供生物化工、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专业及化学工程类一级学科及其下属的其他学科包括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教材和相关学科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目錄:
|
1绪论1 11生物物质1 12生物物质分离过程1 13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2 131发酵液或培养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2 13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2 133生物产品的稳定性差3 13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4 14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步骤和单元操作4 141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或称不溶物的去除4 142初步纯化或称产物的提取6 143高度纯化或称产物的精制6 144成品加工6 15生物技术产品及下游加工过程的沿革6 151生物技术产品的类型6 152下游加工过程的沿革6 16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选择准则8 17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发展动向10 171基础理论研究10 172提高分离过程的选择性11 173开发分离介质11 174提高分离纯化技术11 175使用无毒无害物质12 176生物分离技术的规模化、工程化研究12 2提取、分离和精制过程中蛋白质活性的稳定性和保存13 21前言13 22蛋白质的三维结构13 221蛋白质的组织层次13 222三级结构18 223四级结构19 224相关的蛋白质20 225侧链基团和二级结构21 23蛋白质的失活21 231折叠与伸展22 232活性的可逆丧失22 233蛋白质的稳定23 234热稳定蛋白质23 24共价过程中导致的失活24 241活性中心上必需基团的反应24 242基团的化学修饰对三维结构的维系25 25对策26 3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菌体的回收27 31悬浮液的基本特性27 32悬浮液的预处理28 321预处理的目的29 322预处理方法29 33悬浮液分离方法和分类31 331悬浮液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31 332固液分离过程的分类32 34过滤法32 341过滤的理论基础32 342过滤器的设计33 343连续过滤器的设计35 344常用新型过滤器36 345错流过滤41 4细胞的破碎与分离43 41概述43 42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44 421细菌44 422真菌和酵母45 423藻类46 43细胞壁的破碎46 431破碎率的评价46 432细胞破碎的方法47 44基因工程表达产物后处理的特殊性55 5离心分离57 51离心沉降57 511离心沉降的原理57 512离心沉降的设备58 513离心沉降的计算61 52离心过滤63 521离心过滤的原理63 522离心过滤设备64 523离心过滤的计算65 53离心机的选用66 54离心机在生物工业上的应用67 55超离心法68 551超离心技术的原理68 552超离心技术的分类69 6膜分离过程73 61概述73 62膜分离过程的类型74 621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75 622以蒸气分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75 623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75 624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76 63膜及其组件76 631膜的定义和类型76 632表征膜性能的参数79 633膜组件80 64压力特性83 65浓差极化83 66膜的污染84 67膜过滤理论85 671微孔模型85 672质量传递模型86 673阻力模型87 674渗透压模型88 68过程讨论89 681过程方法89 682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工作模式90 683超微滤系统的工厂布置91 69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简介93 7纳米膜过滤技术94 71概述94 72纳滤膜的性质与特点95 73纳米过滤的分离机理98 74纳滤膜的污染及解决方法99 75纳米过滤的应用100 8膜亲和过滤法102 81亲和膜分离技术102 811基本过程和操作方式102 812基本理论104 813亲和膜制备105 82亲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07 83亲和膜过滤108 831亲和膜过滤的特点108 832亲和膜过滤过程及其关键问题109 833亲和膜过滤技术的基本理论110 834亲和膜过滤的应用111 9渗透蒸发113 91渗透蒸发的原理和特点113 911渗透蒸发的定义和基础知识113 912渗透蒸发的原理116 913渗透蒸发的特点117 92渗透蒸发膜及膜材料的选择117 921渗透蒸发膜的分类117 922膜材料的选择118 923渗透池119 93渗透蒸发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20 931渗透蒸发的分离过程120 932操作条件对分离过程的影响120 94渗透蒸发的应用121 941渗透蒸发工艺流程实验装置121 942渗透蒸发膜分离的应用121 10溶剂萃取124 101概述124 1011溶剂萃取的应用124 1012生物质的萃取与传统的萃取相比较125 102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125 1021分配定律125 1022萃取过程取决于溶剂的特性127 1023弱电解质的萃取过程与水相的特性128 103乳化和去乳化130 1031乳化和去乳化的本质是表面现象131 1032乳状液的类型及其消除131 104萃取方式和过程计算132 1041单级萃取132 1042多级错流萃取133 1043多级逆流萃取135 1044微分萃取137 1045分馏萃取139 105离子对反应萃取140 1051离子对反应萃取的一般介绍140 1052离子对反应萃取的应用141 11反胶束萃取和浊点萃取142 111反胶束萃取142 1111反胶束溶液形成的条件和特性142 1112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145 1113反胶束萃取体系及其操作148 1114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应用152 1115反胶束萃取蛋白质技术研究的新进展153 112浊点萃取技术154 1121浊点萃取154 1122影响浊点萃取效率的因素155 1123浊点萃取的应用156 12双水相萃取157 121双水相体系158 1211双水相的形成158 1212双水相系统的类型158 1213混溶性和相平衡160 122双水相萃取过程的理论基础161 1221表面自由能的影响161 1222表面电荷的影响161 123影响物质分配平衡的因素161 1231双水相中聚合物组成的影响162 1232水相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162 1233盐类的影响162 1234pH值的影响163 1235温度的影响164 124双水相萃取过程的选择性164 1241亲和双水相分配164 1242液体离子交换剂165 125双水相系统的应用165 126成相聚合物的回收167 127双水相萃取过程的放大与设备167 128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169 1281新型双水相系统的开发169 1282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170 1283双水相萃取技术与相关技术的集成170 1284双水相萃取过程的开发170 1285双水相萃取相关理论的发展170 1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71 13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171 1311纯溶剂的行为171 1312超临界流体的性质172 13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热力学基础176 1321超临界流体的相平衡176 1322超临界流体溶解度现象的热力学分析179 133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热力学模型181 134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和设备182 134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182 134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设备183 135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184 136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优点和缺点186 137超临界流体萃取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187 14液膜分离法188 141液膜及其分类188 1411液膜的定义及其组成188 1412液膜的分类189 142液膜分离的机理189 1421无流动载体液膜分离机理189 1422有载体液膜分离机理190 1423液膜萃取过程的数学模型190 143液膜材料的选择与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194 1431液膜材料的选择194 1432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及设备195 1433影响液膜分离效果的因素196 144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98 1441液膜分离萃取有机酸198 1442液膜分离萃取氨基酸199 1443液膜分离萃取抗生素199 1444液膜分离进行酶反应200 1445液膜分离萃取蛋白质200 15泡沫分离法202 151泡沫分离法的分类202 152泡沫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203 1521表面活性剂及其界面特性203 1522Gibbs吉布斯等温吸附方程203 1523气泡产生的方法、泡沫的形成与性质204 153泡沫分离的装置、操作方式及其影响因素205 1531泡沫分离技术的实验室装置205 1532泡沫分离的操作方式205 1533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206 154泡沫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207 1541泡沫液流量和泡沫塔塔径的计算207 1542理论级数的计算208 155泡沫分离的应用209 16沉淀法211 161概述211 162蛋白质的溶解特性212 163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213 1631静电斥力213 1632吸引力213 164蛋白质沉淀方法214 1641中性盐盐析法214 1642等电点沉淀法217 1643有机溶剂沉淀法218 1644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219 1645聚电解质沉淀法220 1646金属离子沉淀法220 165沉淀动力学220 1651凝聚动力学221 1652絮凝体的破碎221 1653凝聚物的陈化222 166亲和沉淀222 17吸附与离子交换224 171概述224 172吸附过程的理论基础224 1721基本概念224 1722吸附的类型225 1723物理吸附力的本质226 1724吸附等温线227 173分批式与连续式吸附230 1731分批间歇式吸附231 1732连续搅拌罐中的吸附232 174固定床吸附233 175膨胀床EBA吸附234 1751概述234 1752膨胀床吸附过程的设备与操作235 1753膨胀床吸附过程的数学分析236 1754膨胀床吸附技术的应用237 176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吸附238 177离子交换吸附238 1771离子交换理论238 1772离子交换材料239 1773离子交换吸附技术的应用242 178其他类型的吸附242 1781疏水作用吸附242 1782盐析吸附243 1783亲和吸附243 1784染料配位体吸附244 179免疫吸附245 1710固定金属亲和吸附247 1711羟基磷灰石和磷酸钙凝胶吸附247 18色层分离法249 181概述249 182色层分离法的产生和发展249 1821沿革249 1822色层分离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50 1823色谱展开技术250 183色层分离的有关术语252 1831平衡关系252 1832局部平衡定律254 184色层分离过程理论255 1841塔板理论255 1842色层分离的连续描述258 185各类不同分离机制的色层分离法介绍261 1851吸附色层分离法261 1852疏水作用色层分离法261 1853金属螯合色层分离法263 1854共价作用色层分离法264 1855聚焦色层分离法266 1856离子交换色层分离法268 1857凝胶过滤色层分离法271 1858正相与反相层析275 1859亲和色层分离法275 18510连续环状色层分离法277 18511拟似移动床型色层分离法278 18512灌注色层分离法279 186层析的放大281 19电泳283 191动电过程283 1911zetaζ电位是动电现象的根本原因283 1912动电现象284 192电泳的理论基础285 19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286 194电泳的类型288 1941自由界面电泳289 1942自由溶液中的区域电泳289 1943在不同支持物上的区带电泳291 1944等速电泳295 1945等电聚焦296 1946二维电泳298 1947免疫电泳299 1948制备连续电泳299 195第二代液相电泳300 1951毛细管电泳300 1952自由流电泳301 196电泳的其他用途301 1961电泳解吸301 1962电泳浓缩302 20重组蛋白包含体体外复性303 201包含体的形成及一般特性303 2011包含体的形成303 2012包含体的特性303 202包含体蛋白复性的理论基础305 2021蛋白质折叠机理305 2022包含体复性的影响因素307 203包含体蛋白的体外复性308 2031包含体中活性蛋白的回收步骤308 2032包含体的复性方法310 2033复性效果的检测与评价313 204蛋白质结构研究技术313 2041X射线衍射技术313 2042核磁共振技术314 2043显微学技术314 2044光谱技术314a 21结晶316 211概述316 212结晶的基本原理317 2121溶液的饱和和过饱和度317 2122过饱和溶液的形成318 2123晶核的形成319 2124晶体的生长321 213结晶的类型323 2131分类方法323 2132分批间歇结晶323 2133连续结晶324 214结晶过程的计算325 2141晶粒大小分布326 2142溶液结晶过程的数学模型327 215重结晶330 216结晶过程的预测与改善331 217结晶技术的进展332 2171理论方面的研究333 2172新技术的推广333 22成品干燥335 221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质及基本计算335 2211生物材料水分的性质335 2212生物材料干燥时有关基本计算336 222蒸发和干燥速率337 223生物产品的干燥方法339 224对流干燥340 2241对流干燥过程热计算340 2242对流干燥器340 225喷雾干燥342 2251喷雾干燥过程热计算342 2252喷雾干燥机343 226升华干燥343 2261升华干燥过程343 2262升华干燥设备344 227组合干燥346 参考文献347
|
內容試閱:
|
第二版前言 ????随着化石资源的枯竭,人类社会不得不进入“后化石经济时代”,寻求化石资源的替代,建立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正是在这种形势的逼迫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生物经济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继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标志着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 ????自然界中各类生物资源为生物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又步入了后基因组计划(postgenome?project)时代,并提出了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genomics)的新概念,这些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扩大和丰富了原料来源,极大地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生物技术、生物产业的目标是要为人类解决各种衣、食、住、行问题,即为社会提供各类生物物质和产品,也只有在人们得到高纯度的生物产物时,生物技术、生物产业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这必然会涉及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问题,它是生物产品工程的重要环节。可见生物物质分离工程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低成本、高收率、高效率纯化目标产物,以及有效地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将生物物?首湮哂邢质导壑岛途赫Σ返闹匾こ獭Q芯靠⒎掷爰际醯男吕砺邸⑿录际酢⑿虏牧虾托律璞甘贾帐巧镂镏史掷牍こ谭⒄沟闹饕较蚝湍勘辍? ????本书是《生化分离工程》的再版,为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拓宽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其改名为《生物物质分离工程》。 ????《生化分离工程》自出版以来,先后共重印了九次,并于2004年9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材,得到了生物技术领域内知识界的关注和读者的爱护,同时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希望完善以提高教材的水平。这次在华东理工大学和化学工业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又被推荐并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为教材的修订提供了新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目的虽然还是力求缩短整个加工流程和提高单元操作效率,但已由过去那种局部改进思路转变成从全局高度上来看待问题,即不仅研制和完善了一些快速、高效的新型分离方法,而且进行了各种分离技术的高度集成化,同时将分离过程向减少环境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都为教材的修订提供了源头。 ????本书为第二版,生化分离工程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也适用于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所以保留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除文字修饰外也增补了不少新的内容,包括对生物物质的泛指和定义,以及一些新的分离、纯化方法和集成化技术及其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为丰富蛋白质分离、纯化内容将原教材中“34基因工程表达产物后处理的特性”删除,新增了“重组蛋白包含体体外复性”一章(第20章);为保持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生物活性不受损失,特增设了“提取、分离和精制过程中蛋白质活性的稳定性和保存”一章(第2章)。 ????本书第2章由张淑香博士编写,第20章由沈亚领教授和张?F博士编写,其余各章(第1章、第3~19章、第21章、第22章)以及全书的统稿均由严希康教授编写和完成。在书稿整理、缮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分社,华东理工大学各级领导,特别是教务处,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生物反应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建和教授的支持和关心,对于本重点实验室周文瑜副教授、杨雅琴实验师以及研究生张志钧、许迎霞、田璐、张闽、杨宝君、白云等同学为本书稿的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工作给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在学术上、文献资料收集、计算机文字处理等方面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多所院校从教之余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此书稿的编写工作。 华东理工大学! 严希康! 于国家生物! 反应器工程重点实验室 ????生化分离工程是生物化学工程的重要分支,又与生化反应工程相关联。 ????由于初绐的生化反应物质,绝大部分属混合物,故生化分离工程就是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将生化产物分离、提取并精制的一门工程学科,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其重要性,人们将生物技术比喻为一条河流,而把生化分离工程称作为下游加工过程(Downstream?Processing?for?Biotechnology)。 ????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