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本丛书依托一大批重难点工程,针对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不良等复杂地质条件,从地质探测、预警与风险控制、设计、施工、数字化应用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山岭、水下、软弱不均地层等复杂地质隧道的建设关键技术,以学术专著的形式,介绍了近年来在复杂地质隧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大型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技术为主题,全面系统地介绍水下盾构隧道施工中盾构始发与到达技术、穿越堤防等构筑物技术、复合砂卵石地层泥浆配制及成膜技术、穿越江中冲槽技术、盾构停机开舱技术及盾尾防护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后结合典型工程实例中的技术应用,形成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新技术。
本书以技术调研和理论分析为基础,并给出了典型的工程应用实例,深入浅出地展示了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新技术,既可以使工程一线的施工人员更好的理解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又对盾构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可供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
關於作者: |
陈健,教授级高工。中铁十四局集团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国内知名大盾构专家,主要从事大盾构越江隧道项目技术管理及科研攻关工作。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创新集体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山东省优秀发明人江苏省十大职工操作法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成功完成了南京长江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等大型水下隧道工程建设,主持研发的科技成果多项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5项;授权国家专利23项;发表核心及以上科技论文14篇,出版专著1部。
闵凡路,博士,河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河海大学大禹学者计划。主要从事水下盾构隧道、城市地铁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纵向课题5项,主持或参与南京长江隧道、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道、武汉过江地铁等10余项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及城市地铁的科技创新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陈健,教授级高工。中铁十四局集团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国内知名大盾构专家,主要从事大盾构越江隧道项目技术管理及科研攻关工作。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创新集体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山东省优秀发明人江苏省十大职工操作法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成功完成了南京长江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等大型水下隧道工程建设,主持研发的科技成果多项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5项;授权国家专利23项;发表核心及以上科技论文14篇,出版专著1部。
闵凡路,博士,河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河海大学大禹学者计划。主要从事水下盾构隧道、城市地铁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纵向课题5项,主持或参与南京长江隧道、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道、武汉过江地铁等10余项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及城市地铁的科技创新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王守慧,教授级高工。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家。主要从事山岭隧道、地铁隧道、大直径越江隧道等技术管理和研发工作。获铁路施工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建筑施工优秀项目经理、国资委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主持或参与了京九线岐岭隧道、南京鼓楼地下隧道、长白公路板石岭隧道、南京长江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1
1.2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难题2
1.3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技术的意义和应用前景6
第2章大直径盾构始发与到达技术8
2.1盾构始发与到达工法8
2.1.1盾构始发阶段主要工法8
2.1.2盾构到达施工工法10
2.2始发、到达部位的地层加固12
2.2.1土体降水技术12
2.2.2土体加固方法17
2.2.3土体加固范围27
2.3盾构始发施工工艺30
2.3.1始发辅助工程施工30
2.3.2负环管片及箱涵安装33
2.3.3洞门破除34
2.3.4始发段掘进参数控制35
2.4盾构到达施工工艺36
2.4.1接收基座安装与施工36
2.4.2洞门破除与临时密封38
2.4.3盾构到达段掘进38
2.4.4到达段掘进参数控制40
第3章大直径盾构浅覆土施工关键技术43
3.1大直径盾构浅覆土施工难点分析43
3.1.1技术难点43
3.1.2技术现状44
3.2盾构浅覆土施工技术与控制工艺46
3.2.1浅覆土施工主要技术措施46
3.2.2浅覆土施工掘进参数及姿态控制48
3.2.3浅覆土施工时泥水质量和壁后注浆控制51
3.3盾构浅覆土掘进泥水劈裂开挖面失稳机理54
3.3.1泥水劈裂伸展现象54
3.3.2泥水盾构掘进泥水劈裂模型试验56
3.3.3泥水喷发的判定59
3.3.4泥水劈裂的防治措施61
3.4盾构浅覆土掘进施工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63
3.4.1工程问题概述63
3.4.2有限元模型63
3.4.3计算结果分析64
第4章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堤防关键技术67
4.1盾构隧道地表沉降及危害分析67
4.1.1盾构施工引发地层沉降的原因和过程分析67
4.1.2盾构施工对地表建构筑物的危害70
4.2大直径盾构穿越对堤防沉降及稳定性影响研究71
4.2.1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概况及堤岸段地质条件71
4.2.2计算模型及参数72
4.2.3计算结果分析73
4.2.4堤岸地应力场及泥水压力取值分析79
4.3盾构穿越堤防施工控制技术82
4.3.1掘进参数的控制82
4.3.2壁后注浆管理83
4.3.3泥浆管理91
4.4堤防变形监测与加固技术92
4.4.1堤防变形的监测93
4.4.2堤防加固技术95
第5章泥水盾构穿越江中高渗透性砂砾复合地层技术98
5.1高渗透性富水砂砾复合地层掘进难题98
5.1.1技术难题98
5.1.2研究现状99
5.2高渗透性砂砾复合地层泥浆配制及成膜技术101
5.2.1泥浆材料组成及基本性质101
5.2.2泥浆配制技术110
5.2.3高渗透性地层泥浆成膜规律122
5.3砂砾地层泥浆环流及携渣能力计算与分析129
5.3.1两种典型砂地层物质平衡计算和筛分效果分析129
5.3.2排泥管携渣能力的计算及分析131
第6章盾构长距离掘进与江中带压开舱更换刀具技术133
6.1盾构砂砾地层长距离掘进刀具更换技术133
6.1.1盾构刀具类型及切削原理133
6.1.2刀盘刀具地质适应性设计分析140
6.1.3现场掘进试验研究144
6.1.4刀盘刀具磨损及影响因素149
6.2盾构故障及检测技术152
6.2.1盾构常见故障及维修保养152
6.2.2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盾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技术154
6.2.3基于油液分析的盾构故障诊断技术和应用158
6.3盾构江中带压换刀技术163
6.3.1盾构带压进舱换刀技术难点164
6.3.2基于泥膜闭气的带压进舱技术164
6.3.3压气条件下盾构带压换刀技术170
第7章盾构隧道穿越江中冲槽段施工技术172
7.1盾构穿越江中冲槽技术难点及方案172
7.1.1技术难点172
7.1.2穿越方案173
7.2穿越江中冲槽段开挖面稳定性分析及掘进参数
计算175
7.2.1开挖面稳定分析175
7.2.2掘进参数计算179
7.2.3盾构施工参数选取及数值计算实例181
7.3盾构穿越江中冲槽段泥浆配比和成膜问题研究186
7.3.1冲槽段粉细砂地层的泥浆配比及其成膜试验研究186
7.3.2冲槽段施工时泥浆配比和指标的确定189
7.4盾构穿越江中冲槽段盾构姿态控制及风险管理
技术190
7.4.1盾构隧道施工中盾构姿态控制191
7.4.2管片上浮控制及处理措施193
7.4.3江中冲槽段施工风险分析及对策194
参考文献198
|
內容試閱:
|
近年来,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如火如荼,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建,诸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纵四横高铁网、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以及由我国援建的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建设重大工程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就其建设规模、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等而言,不仅在国内,即使在全球范围也都位居前茅,甚至名列世界第一。在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涌现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通过分析探索创新,很多都得到了很好的优化和解决,有的甚至在原来的理论、技术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申请了大量的技术专利。例如,632m的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世界最高的绿色建筑,其建设在超高层设计、绿色施工、施工监理、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申请到8项发明专利、授权12项实用新型技术。仅在结构工程方面,就应用到了超深基坑支护技术、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复杂钢结构安装技术以及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等许多创新性的技术革新成果,有的达到了世界水平。这些优化、突破和创新,对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将是非常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在2016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人大全体会议期间,很多代表谈到,极大量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关键性驱动因素,是实现国家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面前,也只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一个个地进行创新突破,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跃升,使我国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技术掌控两者的水平和能力尽早、尽快地全面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从而在国际上不断提升技术竞争力,而国力将更加强大!当前,许多工程技术创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中却还存在不少问题。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在实践中得到突破和解决后,需要把新的理论或方法进一步梳理总结,再一次次地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反过来又将再次推动技术的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是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之巨大推动力。将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出版一套有分量的技术专著是最有成效的一个方面。这也是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丛书的意义之所在。以推广学术上的创新为主要目标,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丛书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 聚焦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各个领域蓬勃开展,各类工程项目不断上马,从项目体量和技术难度的角度,我们选择了若干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以此为基础,总结其中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使之编纂成书。由于各类工程涉及领域和专业门类众多,专业学科之间又有相互交叉和融合,难以单用某个专业来设定系列丛书,所以仍然以工程大类为基本主线,初步拟定了隧道与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超高层与大型公共建筑、水利工程、港口工程、城市规划与建筑共八个领域撰写成系列丛书,基本涵盖了我国工程建设的主要领域,以期为未来的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参考指导。由于涉及领域和专业多,技术相互之间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各自间的不同,在交叉技术领域又根据具体情况做了处理,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和脱节。
2. 突出共性技术和创新成果,侧重应用技术理论化。系列丛书围绕近年来重大工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以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梳理各个系列中的共性、关键或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技术经验和科研成果,从技术方法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角度进行深入、系统而又详尽的分析和阐述,为同类难题的解决和技术的提高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在复杂地质与环境条件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丛书(钱七虎院士任编委会主任)中,对当前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建设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形成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体系,包括深长隧道重大突涌水灾害预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盾构工程遇地层软硬不均与极软地层的处理、类矩形盾构法、水下盾构隧道、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特长公路隧道、隧道地质三维探测、盾构隧道病害快速检测、隧道及地下工程数字化、软岩大变形隧道新型锚固材料等,使得关键问题在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和在后续工程中的有效实施。
3. 注重工程实用价值。系列丛书涉及的技术成果要求在国内已多次采用,实践证明是可靠的、有效的,有的还获得了技术专利。系列丛书强调以理论为引领,以应用为重点,以案例为说明,所有技术成果均要求以工程项目为背景,以生产实践为依托,使丛书既富有学术内涵,又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如长大桥梁建养关键技术丛书(郑皆连院士任编委会主任、陈政清院士任副主任),围绕特大跨度悬索桥、跨海长大桥梁、多塔斜拉桥、特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大跨度人行桥、大比例变宽度空间索面悬索桥等重大桥梁工程,聚焦长大桥梁的设计创新理论、施工创新技术、建设难点的技术突破、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运营期维修养护等,主要内容包括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真空辅助灌注技术、大比例变宽度空间索面悬索桥体系、新型电涡流阻尼减振技术、长大桥梁的缆索吊装和斜拉扣挂施工、超大型深水基础超高组合桥塔、变形智能监测、基于BIM的建养一体化等。这些技术的提出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包括合江长江一桥、合江长江二桥、巫山长江大桥、桂广铁路南盘江大桥、张家界大峡谷桥、西堠门大桥、嘉绍大桥、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等,书中对涉及具体工程案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尽分析,具有很好的应用参考价值。
4. 聚焦热点,关注风险分析、防灾减灾、健康检测、工程数字化等近年来出现的新兴分支学科。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近年来基础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绿色土木、风险分析、防灾减灾、健康检测(远程无线视频监控)、工程使用全寿命周期内的安全与经济、可靠性和耐久性、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数字化等方面均有较多成果和实例说明,系列丛书在这些方面也都有一定体现,以求尽可能地发挥丛书对推动重大工程建设的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5. 设立开放式框架。由于上述的一些特性,使系列丛书各分册的进展快慢不一,所以采用了开放式框架,并在后续系列丛书各分册的设定上,采用灵活的分阶段付梓出版的方式。
6. 主编作者具备一流学术水平,从而为丛书内容的学术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个系列丛书的主编均是该领域的学术权威,在该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如陈政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985工程首席科学家,桥梁结构与风工程专家;郑皆连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设计施工专家;钱七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与地下工程专家;吴志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与建设专家;等等。而参与写作的主要作者都是活跃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育和工程的一线人员,承担过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他们主要来自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陆军研究院工程设计研究所、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各位专家在承担繁重的工程建设和科研教学任务之余,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学识和汗水,为我国的工程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在此谨代表丛书总编委对各位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当前,不仅国内的各项基础建设事业方兴未艾,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在海外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也正蓬勃发展,对高水平工程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相信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的开展和创新科技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助力。
2017年12月,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