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
關於作者: |
田阡,人类学博士,教授,管理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南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国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民委首批民族问题研究很好中青年专家。兼任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聘教授。石甜,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族群认同等。长期在西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关注现代社会中的苗族传统文化,撰写发表论文数篇,主要有《口头传统在网络社区中的传播与认同》、《虚拟社区中个人族群身份的视觉化展演--以三苗网论坛为例》等。
|
|